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提到八国联军侵华,最近几年中文互联网上有许多相关的文章,但在这些文章里,许多都把清军描绘地不堪一击,似乎八国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北京。石头君之前也曾经是这样认为的,但前一段在写另一篇文章时,石头君查阅了一些英文资料,发现其中对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的描述却完全不一样,现在石头君就来将最近看到的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西摩尔远征的失败
在英文资料里,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可以细分为几个阶段的,其中第一个阶段被叫做“西摩尔远征”(Seymour Expedition),这次战役是从1900年6月10日到28日由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西摩尔率领两千多各国士兵从天津对北京发起的进攻。而这次组建的西摩尔远征军就是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士兵所组成,这也是中文里八国联军这个名称的由来。
(领导西摩尔远征的爱德华·西摩尔)
这里先说一下西摩尔远征的背景。1900年初,慈禧太后已经立了当时15岁的爱新觉罗·溥儁为大阿哥,并知会列强当年正月初一将由光绪“禅位”给大阿哥,之后将改年号为“保庆”。但慈禧没想到列强接到通知后,竟然一致表示决不接受新君继位,只认光绪皇帝。这一下慈禧大怒,下令允许当时已经在山东河北等地进行反对洋人活动的义和团进京。威胁在京的各国外交使团。
(真实义和团士兵照片)
但客观的说,清廷对外国使团的威胁,还是以吓唬为主,其实清廷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想把外国使团都杀了。所以清廷一方面利用义和团威吓外国使团,一方面却又在1900年5月31日允许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了349名军人携带武器乘坐火车进入了北京使馆区,而在6月3日,又同意德奥两国的83名军人进入了使馆区。但在6月10日,清廷切断了北京使馆和外界的联系。
西摩尔远征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发的,他们乘坐了五节火车跨过了海河,驻守在附近的清军聂士诚部没有抵抗其进军。但之后因为铁路被义和团破坏,联军不得不一边修路一边推进,前进速度极其缓慢。
(描绘大沽炮台被八国联军攻陷场景的画作)
而到6月17日,因为北京局势紧张而从各国增援来的军队抵达天津大沽海域,清军发现之后率先发炮攻击,但很快被击败,大沽炮台被联军占领。但联军在攻占大沽炮台的过程中,也付出了172人伤亡的代价。而大沽之战促使清廷下定决心阻拦正在向北京推进的西摩尔远征军。当联军推进到廊坊时,大批清军开始发起进攻,联军伤亡64人,清军和义和团伤亡400人。廊坊之战使西摩尔远征军感到对成功推进到北京没有把握,因此决定返回天津。
(八国联军入侵时的清军士兵)
但当联军还想乘坐火车渡过海河时,却发现海河铁路桥已经被清军和义和团摧毁,这迫使他们只能坐小船渡过了海河。而在过河之后,联军在返回天津途中遭遇了大量义和团的袭击,不断出现伤亡,阵亡人员甚至包括一名英军上校。到6月22日,除100多名美军的弹药还比较充裕外,其它联军平均每人只剩下了10发子弹。如果不是他们第二天在天津西沽发现并攻占了一个只有几人防御的清军弹药库,补充了弹药,这支联军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而增援到天津外围的联军在6月25日得到了西摩尔远征军被困的消息,又派出了2000人前去接应,才把西摩尔远征军完全接回了天津城外的联军大本营。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西摩尔远征军共伤亡294人,其中阵亡62人。
联军的增援与盖斯利远征
西摩尔进军北京以失败告终之后,在联军内部引发强烈震动。许多人指责西摩尔低估了清军的战斗力,才招致此次“耻辱”。西摩尔的军队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反复攻击,以致于本身想去使馆区“救人”的军队自己却不得不在其它联军的解救下才脱险。当时在伦敦的《观察家》杂志甚至专门发文总结其失败教训,认为其失败主因是认为“欧洲军队无论数量多少,都可以轻易击败中国人的大军”。
而西摩尔远征失败后,天津的联军内部甚至一度对如何再次进军北京感到非常头痛,以至于英军将领多尔伍德甚至认为,联军至少需要6万人才能攻进北京,另外一些将领则认为至少需要7万人,而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方面,清廷在西摩尔开始向北京进发之后,于6月20日开始派军队围攻使馆区,但在这个围攻之中,清军却故意把自己手中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对准了使馆区的一块空白区域,以致于整个“围困”期间清军发炮四千多发,竟然一个人也没打死,这才是清廷打使馆区50多天没打下来的真正原因。中文互联网上有些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清军和义和团战斗力之差,但其实这里的真相是清廷在给自己留后路,故意为之。拿这个例子说明清军战斗力有多差其实是非常滑稽的。
而为了防止再次进军北京时被天津周边的清军攻击,在7月13日,联军先行对天津发动了进攻。联军出动6900名士兵围攻天津内城,而守城清军大约有1.2万人。经过两天激烈,联军攻占天津,但也付出了阵亡300余人,受伤500余人的沉重代价。
(领导了八国联军第二次进军北京行动的阿尔弗雷德·盖斯利)
而使馆区对外联络被切断之后,列强确实认为使馆人员已经都被清廷俘虏或杀死,因此派兵去北京“救援”也是势在必行的。所以在踌躇了一个多月之后,联军在8月4日集结起了18800人的军队,再次向北京进发。这次出征在英文史料中以其指挥官英军中将阿尔弗雷德·盖斯利命名,被称为盖斯利远征(Gaselee Expedition)。其军队中包括8000名日军、4500名俄军、3000名英军、2500名美军和800名法军。
(俄军经过激战进入杨村)
而这支远征军,在京津沿线的北仓、杨村和北塘等地曾多次与清军爆发激战。在攻入北京的过程中,也曾遭遇清军的抵抗。这些战役的伤亡数字有多种统计。但仅在北京之战中,仅仅美军就遭受了200多人的伤亡,而资料中还特别强调美军的伤亡相对较轻,而且这是在没有参加联军后续针对山西等地的军事行动情况下的伤亡。所以可以想像其它联军的伤亡一定更为惨重。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的场景)
最后汇总八国联军的伤亡时,英文资料中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阵亡2500百人,另一个是阵亡1000人。但不管是哪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都已经算得上比较大的伤亡了。当然清军和义和团的伤亡肯定要数倍于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当时的表现和许多中文资料里所说的联军“基本没有遇到抵抗”是大相径庭的。(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