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的故事,原来并非宫廷独享,菜品也千差万别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说起宫廷御膳,许多朋友最先想起的恐怕都是“满汉全席”。而要说起“满汉全席”的含义,恐怕多数国人也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来说是清朝时宫廷里的皇上宴请满汉大臣的盛宴。要说这么说也没有错,而且满汉全席相对比较权威的菜单版本之一就跟甄嬛的儿子乾隆有莫大的关系。但历史上的满汉全席却跟现代普通人所熟悉的概念也有相当程度的差异,而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满汉全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旧瓶装了新酒,而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商业概念。
满汉全席为何在现代家喻户晓?
当然从满汉全席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时代,它就是一个跟清朝皇室相关的名词。而在民间,凡是跟皇室有关联的概念都是比较容易获得关注的。但对于今天的许多普通人来说,满汉全席这个概念从抽象变得比较具体恐怕跟1995年有徐克执导,张国荣、袁咏仪和钟镇涛等当时香港一众当红明星主演的经典电影《满汉全席》有很大关系。

电影《满汉全席》在香港上映时的海报
其实当时这部电影在香港公映的时候名叫《金玉满堂》,但内地引进时根据其剧情改成了《满汉全席》这个名字,因为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情节就是两家酒楼之间做满汉全席奢华菜品的竞赛。这部电影的许多精华片段都用大量极其华美的镜头展示了象鼻、猴脑和鱼翅等饕餮美食,也让这些珍贵食材在许多朋友心中和满汉全席绑定在了一起。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诞生,其实跟满汉全席从1970年代开始就在香港成了极度奢华的象征有很大关系。而满汉全席在香港能有这种地位,则跟1977年的一档日本综艺节目有很大关系。在当年的11月2号和3号,香港国宾酒楼受日本TBS电视台委托,为其定制了由108道菜组成的“满汉全席”。当时这个宴席由几位日本的明星、TBS电视台的主持人和7名高级职员一同享用,总共吃了两天48小时,几次就餐过程都通过卫星对日本进行了直播。当时此事轰动香港,也成了满汉全席后来风靡香港的直接原因之一。

1977年国宾楼的“满汉全席”,图中左侧为猩唇,右侧为猴脑
这次宴席总共耗资两万美元,国宾酒楼总共动用了160多人的专职团队,其中包括酒楼的22位名厨,耗时3个多月才最终完成。而当时因为一些菜谱里的食材已经在香港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虽然这桌宴席被称为满汉全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可能和清朝时任何曾经出现过的满汉全席完全一样。而食材成为保护动物这个梗可能也是1995年电影里吃猴脑被举报经典情节的出处了。
满汉全席究竟有什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许多朋友会问,不管怎样,当时香港的酒楼既然能做出满汉全席,肯定还是有菜单的,那满汉全席里到底有些什么菜呢?这时有些喜欢听相声的朋友肯定会说,满汉全席的菜单还不简单?传统相声名段《满汉全席》里不是说的清清楚楚嘛?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但是这个菜单当然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的菜单,其实它是1920年时的相声大家万人迷李德钖编写的一段贯口《报菜名》。但因为这段相声实在是太经典,所以在后来以讹传讹,被许多人当成了满汉全席的菜单。而且在客观上,这段相声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全席这个概念在民间的普及,以至于后来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满汉全席这种东西,所谓满汉全席的概念,就是从万人迷的相声里被演绎出来的。
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许多人对其并不认同。不过具体说起满汉全席的来历和菜单,却也确实是有很多疑问存在其中。首先是满汉全席的来历,现在最流行的几种说法都说是源自康熙皇帝在位时,一种说法说在康熙23年正月初一,紫禁城里举行春节庆宴时开始一同提供满席和汉席,之后汉席也成为了朝廷的礼食制度。但这种说法只是说明满席和汉席在清朝都有官方地位,并不能说明存在“满汉全席”这个特定的宴席。而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康熙66岁大寿时,曾为满汉大臣摆下了3天6宴,一共做了300多道菜。据传康熙自己在皇宫里品尝之后,亲笔为其命名为“满汉全席”。但这种说法并无正史记载,因此可信度似乎不高。

烤乳猪是清朝“满席”必备的主菜
而关于满汉全席的菜单,其实就更没有明确的正史记载了。不过在公元18世纪,康熙的孙子乾隆曾多次巡视江南,而皇上亲临巡视,当时已是富庶之地的扬州地方官当然会尽其所能摆下盛宴进行招待。扬州官员招待乾隆的菜单虽然也没有官方记载,但当时扬州一位叫李斗的人却在自己写作的《扬州画舫录》里记录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满、汉食单,其中包括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膀蟹羹、鱼肚煨火腿、蒸驼峰、蒸鹿尾、鲫鱼舌汇熊掌、油炸猪羊肉等等菜品,而这些菜品,可以说也成了后世流传的各种“满汉全席”菜单的灵感来源。
但这份菜单其实也不能被认定为“满汉全席”的标准菜单,因为首先它只是来自一份私人笔记,其本身的可信度就是存疑的。另外在当时的书籍里,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许多人认为这份菜单其实是“满、汉席”,也就是它并不是摆在一起的满汉席的菜单,而仍然是分别招待满、汉官员的,分立的满席和汉席,也就是这份菜单并不能证明满汉全席的存在,也不太够格被当作满汉全席的“标准菜单”。

“满汉全席”这个名称在有些时候已成为品质象征
而在20世纪,曾担任过溥仪厨师的著名厨师唐克明曾经凭借自己的回忆,列出过包括108道菜的满汉全席菜单,这可能也是后来很多说法里满汉全席108道菜的来源之一。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唐克明先生是一代名厨毫无疑问,但他是出生在1903年,他并未在清朝御膳房工作过,而他成为溥仪厨师的年代则是伪“满洲国”时期,所以他的说法恐怕也只能是作为参考。而在2018年,一位故宫博物院的权威人士曾表示,清朝皇宫其实并没有存在过“全席”,只有“满席”和“汉席”,也没有108道菜那么多。
不过无论清朝官方是否有过满汉全席,但至少在清末,“满汉全席”这个概念就已经进入了民间,后来上海、四川、山西、湖北等地都流行有各自的满汉全席,但这些“满汉全席”菜品和菜品数量各不相同,所以也不可能从其中找到标准答案了。
所以综合来看,满汉全席可能只是清朝时招待满、汉官员的“满席”和“汉席”的统称,甚至是在民间的一种误传。它可能自始至终就没有过“标准”菜单。甚至连标准的规格都没有。比如同样是根据一些野史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西逃的慈禧和光绪在逃难过程中路过北京郊县怀柔,当时怀柔知县吴永曾被命令准备满汉全席。但因为处在战乱之中,最后吴永准备出来的“满汉全席”竟然只是三锅小米绿豆粥。而现代各种流行的“满汉全席”菜单,更多的恐怕只是不同的酒楼推出的宴席概念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