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族身世大起底,中国史上唯一留下印记的“白种”民族到底是谁?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历史上的羯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其实羯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民族之一,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特别短,所以无论是它的起源、语言还是后裔都基本没有确定的说法。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羯族形象,其实更多的是一些人根据史书里记载断章取义的脸谱化形象。
羯族从哪里来?
前面已经说了,关于羯族的一切现在基本都没有定论,包括它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里的《魏书》记载,羯族是“匈奴别部”,但别部这个词在古汉语里的含义却并不确定,它可以指一个部族的分支,也可以指被一个部族征服之后从属于这个部族的小族群。

(大篆的“羯”字)
甚至关于“羯族”这个名字究竟是他们的自称还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现代也没有结论。《魏书》里说是因为他们曾经长期居住在山西羯室,所以因为地名把他们叫成羯人。还有人认为他们本来是中亚的康居人,康居人把招募的勇士称为拓羯,所以他们自称羯人。还有人认为羯族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民族,而就是南匈奴的一部,“五胡”这个名称本来就是根据“五行”学说的一个虚指,并不是指具体的民族数量,羯族也是为了配合五行这种说法而从匈奴里硬分出来,单独列成一个民族的。

(“五胡”进中原形势,中间黄色区域是羯族早期居住地)
另外还有人认为羯族这个名称根本就是汉人对羯人的蔑称,因为“羯”字本身在汉语里是指阉割了的公羊,另外也带有性情强悍的意味,因此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以残忍强悍而著称的民族称为羯人也有可能是对其的蔑称。另外最近这些年还有一位姓石的汉族人自称羯族后裔,而他说经过自己多年对北方一些俗语的研究,认为自己祖先羯族是来自中东的犹太人,羯就是Jew的音译。当然这种说法恐怕连非主流都未必能算上,只能说是个人观点,但这也说明目前羯族的来源完全没有定论的现状了。
羯族是谁?
关于羯族的人种似乎是相对比较有定论的一个方面了。因为《晋书》里曾经记载过冉闵大杀羯人时,其它“高鼻多须”的胡人和汉人也有许多被误杀,另外还有关于羯族人深目的记载。而高鼻多须深目是典型的白种人特征,所以羯族人是白种人应该争议不大。
但《晋书》里又曾经记载羯人是南匈奴羌渠后裔,而羌渠是南匈奴的一个单于,如果按照这个记载,羯族似乎又不太可能是白种人,因此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羯族是羌族和匈奴的混血。但匈奴是游牧民族,可是羯族却非常擅长农耕,石勒建立后赵之后还曾经“劝课农桑”,所以说他们是匈奴人的一部分似乎也有疑问。

(小篆的“羯”字)
所以认为羯族是白种人的说法还是主流,但白种人分类也多了,他们究竟是谁也没法确定。按说对于古代民族,除了基因研究之外,语言研究也是确定其族属的一个重要方法,但羯族的语言在中国古籍里只留下了一句记载,就是下面这句: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
前面那句“秀支替戾冈,仆谷劬(qú)秃当”是羯语,后面是用汉语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意思是“遣军出击,捉拿刘矅”。而现代很多学者根据这据话用突厥语族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语族的语言进行了反复分析,虽然似乎都有些接近,但却都不完美。又有人根据羯族首领姓石,认为羯族有可能是中亚地区的粟特人的一支,而粟特人所说的语言则又属于印欧语系。此外史书记载羯族人信仰“胡天”,但胡天既有可能是指粟特人所信仰的拜火教,也有可能是指蒙古高原一些游牧民族信仰的“腾格里”。所以这也还是一笔糊涂账。
羯族到哪里去了?
关于羯族后来的下落,按照《晋书》的记载,似乎是因为其本身就比较嗜杀,所以后来被冉闵在公元350年前后报复杀尽了。也确实羯族人建立的后赵灭亡之后,中国史书上曾经有过很长时间不再有羯族的记载。但到南北朝之后,有个叫盖吴的人在北魏发动起义,《南齐书》记载说他就是“羯胡”。而在北魏一度把持朝政的权臣尔朱荣也曾被记载为鲜卑化的羯人,后来先投靠南朝又发动了叛乱的侯景也有可能是鲜卑化的羯人。另外唐朝时粟特人出身的安禄山也曾被称为羯胡。当然这些说法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在后来都留下了比较野蛮的形象,所以后人故意把他们和羯族绑在了一起。

(近代西伯利亚的凯特族人)
另外刚才说很多现代的语言和历史学家对史书里留下的那句羯族语言进行分析,结果有些学者发现这句话和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居住的一个民族凯特人(Ket)的语言比较相似,所以也有人认为凯特人可能是羯族的后裔。另外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姓石的汉族人了,他也自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知道自己是羯族后裔。
所以总体来说,羯族是一个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民族。整体上它是白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应该也有大量其它混血。它在公元350年之后人口大量减少,但应该也没有完全灭族,之后幸存的少量羯族人可能融入了其它一些民族里,也有可能迁居到了西伯利亚,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小民族。(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原创不易,感谢打赏鼓励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