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流失海外的国宝,撑起了美国博物馆“中国厅”!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宝藏丰富,独特的文化产物背后,凝聚的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保护这些文明成果,也自然而然成了历代中华儿女的重任。
但是在历史洪流中,我们经历过太多社会的动荡与时代的浩劫,许多损失无法挽回,一些文物仍在异国他乡闪烁着光辉。
就像我们今天要讲到的流失壁画,它印证了一座寺庙的兴衰荣辱,也撑起了三个美国博物馆的“中国厅”。
而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呢?

流落美国的中国壁画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内,有两幅栩栩如生的中国佛教壁画。
它们大概是1929年来到这里的,虽然由于篇幅和部分缺失导致整体画面感并不强,但从艺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价值的。

而1932年左右,进入到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巨型佛教壁画名为《炽盛光佛佛绘图》,整个恢宏程度令人震惊,修复展出之后成为了该馆“中国庙宇展厅”的镇墙之宝。
另外,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65年收录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佛教壁画——《药师经变》,这幅高度7.5m、长度15m的中国宝贝使无数看客赞叹不已。

很多人都不知道,上面说到的这四幅壁画,其实是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山西广胜寺。
那么这座寺庙有什么特殊的来头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珍藏被外国所觊觎呢?
关于广胜寺
广胜寺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原名是阿育王塔院,坐落在山西省洪洞县,经过几代变迁发展成广胜上、下两寺,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专家鉴定,流落海外的这四幅壁画,分别来自广胜下寺元代和明代两个时期。

我们都知道,古时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非常重视宗教信仰在稳定民心方面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作品也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而广胜寺在很长一段时间拥有着旺盛的香火,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收具的藏品丰富,壁画所使用的工匠与材料也都是极佳的,这也是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一部分。

元代中期,人们饱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纷乱之苦,内心无比渴望佛祖能够治病解灾,统治者也明白当时最好的“定心丸”就是信仰,于是便孕育出了《炽盛光佛佛绘图》和《药师经变》两幅构思精巧、富丽恢弘的壁画。
在佛教文化中,炽盛光佛和药师佛都能够化解灾祸、积累福报,并且还有巩固政权、天下太平的寓意,十分贴合当时的国情和统治者意图。

这两幅大壁画位于后殿,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两幅壁画,则是前殿重修时照着翻版绘制的,那会儿是明朝了,工艺水平上比起元代是更精进些,可就气势上来说还是不够宏大,没有那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四幅壁画都是历史遗留的回忆,是一个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倒影,而它们的流失也是上个世纪20年代,无法磨灭的民族之痛。
文物流失与思考
1928年,我国还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很多文物被损毁、被倒卖,广胜寺的这些壁画也难逃一劫,在国力羸弱之时被迫流入他人之手,以换得微薄的金钱支撑寺庙的修葺与维护。
如今,这些壁画在异国他乡的展馆墙上释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那些悲痛的历史。

当我们意识到,山西一座寺庙流失的壁画,就能够撑起三个美国博物馆的“中国厅”时,内心会有着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
虽然文物流失的确令人痛心,但在还没有办法让它们“回家”之时,这种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会使得中华人民更加团结,我们始终相信中国光明的未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