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军将一枚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投掷在了日本广岛境内。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威力之大直接摧毁了爆炸中心的无数建筑,而那些处在爆炸中心附近的人,直接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中瞬间“蒸发”。
根据后来的数据统计得知,当时广岛的35万人口当中,至少有约14万人在爆炸中丧生。
遭受原子弹打击后的广岛
而在接下来的8月9日,美军的第二枚代号“胖子”的原子弹也接踵而至,投放到了日本长崎境内,这枚原子弹也大约造成了7.4万人的丧生……
得知日本传来的伤亡消息后,虽然更多的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但作为核能的发现者之一,核聚变反应理论的奠基者,爱因斯坦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因为,原子弹的威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它的出现无异于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一场实验室事故,意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关于核能的诞生,可以说是一次偶然的意外事故导致的,当然,也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必然……
时间回到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最先发现了铀元素的存在。
由于1781年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天王星的存在,克拉普罗特认为这件事非常有纪念意义,于是便用天王星(Uranus)的名字,命名了铀元素(Uranium),化学元素符号为U。
铀元素的发现一度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存在特殊的重元素性质,因此后来的很多科学家,都纷纷开始致力于了对它的研究。爱因斯坦的好友哈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奥托·哈恩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哈恩在进行一次关于铀核的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失误,导致了意外的发生,参与实验的铀元素竟然发生了爆炸,而且此次爆炸的威力也远远超乎了哈恩的想象。
不过幸好哈恩本人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
爱因斯坦得知哈恩遭遇意外的消息后,赶忙去看望了他,当他得知了铀元素产生的能量后,同样也感到非常意外。
针对这一意外的发生,爱因斯坦同样认识到了铀元素存在的巨大潜力,后来他通过借助自己研究出的质能方程(E=MC^2),首次发现并提出了核裂变反应。
铀核裂变反应的原理是,重金属元素铀在高能粒子轰击的作用下,裂变成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
与此同时,在裂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多余的高能粒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则伴随着巨额能量的释放。
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研究计算得知,1千克的铀发生核裂变反应,就能释放出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铀核裂变反应
由此可见,核裂变反应蕴含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当然,这巨大的潜力,同样也成了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美国曼哈顿计划
在爱因斯坦提出了关于核裂变的理论之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便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关于核能在现实中的应用”的研究项目。
再加上当时二战爆发,全球也亟待一种更强力武器的问世,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基于此,美国便秘密召集起了当时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曼哈顿的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原子弹的研发。
据后来的公开数据资料显示,美国为了执行曼哈顿计划,在当时总共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包括我们熟知的费米、波尔,以及费曼等人在内,都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
曼哈顿计划
整项计划耗时3年,耗费了大概20亿美元,并最终在1945年7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
这枚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试爆成功,随着第一枚原子弹的试爆成功,随后研制出的三枚原子弹也被火速运往了“前线”。
一开始大川提到的“小男孩”和“胖子”,就是这三枚原子弹当中的两枚,原本第三枚代号“鲁弗斯”的原子弹也是计划投向日本的,但奈何投掷完第二枚原子弹后,日本就宣布了投降。
“鲁弗斯”也就只能被重新送回实验室中备用了……
实验室中的“鲁弗斯(恶魔核心)”
日本遭受原子弹打击之后,作为核能的发现者之一,核聚变反应理论的奠基者,爱因斯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忧虑。
因为原子弹的威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它的出现虽然成功扭转了二战的局势,但是也彻底开了尘封的潘多拉魔盒。
写在最后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在二战之后,核武器便再未出现在过战场,但是人类对核能的依赖,却也同样造成了很多重大事故的发生。
日本福岛核事故
其中最典型的核事故,当属发生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据悉这起核事故至少导致320多万人,受到了超量辐射,而在这当中,又至少有17万人,在事故发生后的10年内陆续死亡。
直到今天为止,虽然距离核事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36年的时间,但切尔诺贝利这座城市的核辐射数值依然超标。
不仅无人敢在当地居住,甚至连想进入这座城市的人,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被辐射伤害。
空空荡荡的城市——切尔诺贝利
不得不说,核能发现的确像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因此,爱因斯坦对此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