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安全返回。
看到3名宇航员安然无恙的走出返回舱,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也落地了。
刘洋安全出舱
但是在观看神舟十四号返回直播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朋友,应该都跟大川一样,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下降的过程中,降落伞是一直开着的,临降落前并没有切断降落伞这个环节。
返回舱连接将所伞的绳子未被切断
但是以往执行任务返回的返回舱。
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都会伴随着切断降落伞这样一个环节。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降落伞是被切断的
因此,很多观众都跟大川一样,心里不禁发问,难道是神舟十四号在下降过程中,“切伞”时遭遇到了意外?
本期文章内容,大川就大家一起了解下,返回舱降落时,“切伞”这个环节到底有什么用。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与切断的降落伞
看完才知道,神舟十四号的返程虽然顺利,却也真是惊心动魄!
惊心动魄的黑障区
这里有必要先提一下神舟十四号返回过程中,遭遇到的黑障区。
黑障区虽然名字像是地球大气层中的结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黑障区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
地球大气层
一般情况下,只有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才会遭遇到黑障区,而且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地球表面35-80千米的大气层间。
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返回过程中,便是在此区域遭遇到的黑障区。
虽然每个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都会遭遇到黑障区,但不得不说的是,黑障区的存在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
返回舱进入黑障区
之所以会产生黑障区,这是因为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太快。
在这样的速度之下,返回舱表面便会跟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产生剧烈摩擦,从而产生极高的高温,这样的高温甚至一度能达到2000摄氏度之高。
被高温包裹的返回舱
在高温下,返回舱表面的物质元素,以及周围的气体分子,便会发生电离,变成电离子。
这些电离子会将返回舱包裹着,就像给返回舱罩了一层屏障一样。
在“电离子屏障”的包裹下,外界传来的电磁波信号将无法进入返回舱,要么会彻底衰减,要么则会被反射出去。
同样的道理,返回舱内发射出的电磁波信号,也同样如此。
电磁波信号被屏蔽
要知道,我们目前所有的通讯设备,用的几乎都是电磁波信号,“电离子屏障”的存在,则彻底屏蔽了返回舱与外界的电磁波信号,致使通讯失灵。
也正是因此,返回舱在进入黑障区后,外界将彻底断开与返回舱的联系,直到返回舱离开黑障区。
返回舱出“黑障区”后,信号才能恢复
通常返回舱从进入到离开黑障区,需要用到4-6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在这4-6分钟的时间内,返回舱内部的一切,包括故障在内,外界都将不得而知,这也黑障区最可怕的地方……
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地面工作人员无法与舱内宇航员取得联系
基于此,穿越黑障区也就成了返回舱在返回任务中,要经历的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环节”。
返回舱降落伞的关键作用
现如今,返回舱都是采用的特殊合金材料作为外壳,即便面对2000摄氏度的高温,也不会轻易破损解体。
而返回舱内部,也装置有特殊的隔热层,以保障宇航员跟其它精密设备,在舱内不被舱外产生的高温所影响。
返回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黑障区的存在,归根结底是返回舱返回速度太快导致的。能渡过黑障区,原因也是返回舱在与大气层内气体分子摩擦,阻力导致其速度减缓到了一定程度。
但是安全渡过黑障区后,返回舱还将面临更大的威胁,这一威胁,同样也是过快的速度。
为了给返回舱减速,全世界的返回舱,基本都是采用降落伞减速的方式,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同样也不例外。
降落伞减速
说起来你可能不敢相信。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配置的降落伞,仅主伞展开面积就达到了1200平方米。
返回舱降落伞
据悉,整个主伞需要十几个工人,密切配合加工四个月才能完成。构成主伞的伞衣就多达1900多片,缝线长度总和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公里。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能顺利完成减速,安全着陆,这张主伞绝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神舟号飞船标准着陆示意图
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是按照预定标准,在距离地面10km处撑开的降落伞。
随着主伞舱盖的弹出,引导伞、减速伞会率先依次展开,然后主伞才会被拉出,此时返回舱下降速度大概在200m/s左右,这就相当于普通民航客机正常飞行的速度。
要让这种速度的返回舱减下速来,无异让民航客机在空中紧急“刹机”,其难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民航客机
在降落伞的减速作用下,返回舱的下降速度将会大幅降低。
虽然不至于减到缓缓降落的程度,但在距离地面1-2米左右处,返回舱开启反推发动机完成最后的减速时,返回舱一般都是能做到平稳着陆的。
返回舱降落时,必须切伞?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返回舱降落时,“切伞”这个环节到底有什么用?
返回舱降落时开启后,截止到反推发动机开启反推减速时,降落伞的使命便已经全部完成。
单纯从这点来看的话,降落伞是可以切掉,也可以不用切掉的。
降落伞切与不切都可以
但是考虑到后续意外的发生,在特定环境中,降落伞也就“非切不可”了。
比如在降落地点有风的时候,降落伞是必须得切掉的。
降落地点有风,降落伞必须切掉
返回舱降落后,如果没切降落伞,恰好又赶上有风。
1200平方米的巨型主伞,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仅凭返回舱的重量绝对是不足以拉住这个“风筝”的。
在大风的作用下,返回舱便会被“风筝”给拖跑,在拖拽的过程中,舱内宇航员将无可避免地遭受到安全威胁。
返回舱内的宇航员
如果是在无风的环境中,降落伞切与不切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在综合考虑之下,返回舱的降落伞在完成全部使命后,是会被“默认切除”的。
毕竟切了没坏处,不切反而有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
降落伞切了没坏处,不切反而有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
当然了,最后“切与不切”的决定权,还得落到宇航员手里,因为切伞装置是宇航员手动控制,而非自动控制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保障宇航员的人身安全,防止系统误切降落伞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为什么没“切伞”?
不得不说,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降落后未“切伞”,虽然没有造成意外状况的发生,但也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神舟十四号安全着陆
最后根据大川的分析,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未“切伞”,要么是舱内宇航员没有反应过来,要么是反应过来后,分析了环境形势,认为没必要再切伞,才最终没有去切……
但是无论原因如何,总之最后的结局是好的,我们所有人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