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5000字,很长,希望读者有点耐心。
世界老大美国重新回归世界舞台中央,但是想要回到从前的地位,是否能做到?
世界博弈的老规则已经被川建国废弃,所以继任的拜振华只能在川建国留下的废墟上企图重新构建一个对美国有利的新规则。
拜振华的国务卿布林肯马不停蹄地会见了一百多个发达国家群体外交官后,才开始和中国的第一次接触,开启世界新规则重订之旅!
而这种依仗盟友的姿态,已经表明美国在全球治理上的大踏步后退!
而且,欧盟也不是铁板一块,疫情下各国首要问题都是疫苗和经济恢复。
当地时间3月22日,匈牙利外长西亚尔托在社交媒体上抨击欧盟对中国官员和实体的制裁决定,称其是“毫无意义、自我膨胀和有害的”(pointless, self-aggrandising and harmful)。
这次世界规则重订,必然触动全世界所有人的利益,而且从经济,政治,以及地缘斗争三个方面都会全面展开!
一、碳中和就是世贸新规则
碳中和,这个词很火热,但是从欧美口中说出来, 那就只是一个说辞,对全球人类活动来说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欺骗!
1,碳中和,新殖民主义
地球上的人类总活动量只要依然在加速扩张,那么碳中和就是一个乌托邦,虚无的梦想!、
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也许基础建设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不需要更多的碳消耗去支撑更高程度的基础建设。
而且现在的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也到达了一个瓶颈,所以碳中和也许可能达到(只是也许)。
但是,不需要钢筋混凝土来改善生活条件的国家和人口占比实在太低,即使中国都有过半人口依然要依靠钢筋混凝土的建设来改善生活条件。
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大约为11亿,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人口超过1亿,占人口比例太低了。
2020年世界人口达到78亿人, 联合国估计,在210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2亿,而当下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速却很低。
无论如何,最起码现在有67亿人口,需要更多的基础建设来提高生活质量,是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6倍多。
要更好的居住条件,更好的交通条件,更好的食品,水,以及电器,娱乐等消费升级。
从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到冬暖夏凉,配备制冷制热设备的舒适性居住条件;
从自行车,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
从两个烧饼填饱肚子,到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米其林餐厅;
从蹲在屋檐下晒太阳到大屏电视、VR游戏,冰箱彩电洗衣机;
这些生活的条件的升级,对碳消耗来说,是无数倍的增长!
正如奥巴马曾经说过,地球无法承受,当中国人的能源消耗水平达到美国人的程度。
但是,世界所有人都应该清楚,除了中国人(14亿),最起码还有50多亿人需要改善生活水平, 非洲13亿,印度14亿,以及其他基建薄弱的地区.
难道碳中和就可以剥夺世界大多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了吗?
那么,如果认同世界所有人都有追求生活改善的权力,让他们有机会将生活提高到欧美一个水平程度,碳消耗需要增加多少?
2,开拓全新市场
第二个方面,疫情之后,欧美猛推碳中和的另外一个考虑是促进经济复苏。
欧美发达国家,现有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存量博弈并不足以让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体复苏;
而发展中国家经过08年金融危机的盘剥,这次很难有更好的收获,毕竟他们也都在疫情折磨下,经济苟延残喘!
这就需要一个规模庞大的全新的增量市场,来促进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以碳中和的名义,进行基建升级,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超级市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清洁能源变革
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这本身就是再造一个能源体系,新能源生产消费,都带来巨大的固定资产更新。
电动车,氢能源,光伏,风电,这是一条全新产业链,是数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的大蛋糕!
二、基础设施更新
能源作为最基础的消费品,如果发生能源革命,那么基于传统能源的基础设施也必然发生更迭,造就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潮!
美国,已经规划了3万亿基建方案,虽然还没得到国会审批。
欧洲,也在谋划汽车电动化行动方案,必然导致电网升级,充电桩建设,甚至道路智慧化,等方方面面的基础建设投资潮。
从拜振华政府的表现看,拜登似乎企图团结欧美同盟军把这两大市场尽可能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发达国家能源更迭和基础设施翻新中,掌握最大话语权,并引领世界能源更迭潮流,继续保持产业链上游的领先地位!
如果,欧美发达国家要进行如此大规模基础建设升级,碳中和,就是空中楼阁了。
也许,欧美可以把他们的新基建的碳排放标准弱化,双标,从来就是他们的强项。
3,碳排放税,是贸易新规则
碳中和,也是欧洲+拜振华强行推广的一种新贸易壁垒!
美国民主党代表的新政府对此表示欢迎,并企图和欧洲一起制定行动方案来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
碳关税,
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
前几天,欧盟议会投票通过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的议案,决定自2023年起,与欧盟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若不遵守碳排放相关规定,其出口至欧盟的商品将面临碳关税。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碳中和的意思就是,因为你们原来穷,所以必须以后继续穷!
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如果不能在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上取得优势,发展中国家的高能耗产品或将被迫逐步退出欧洲市场,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二,造成地缘政治的紧张形势,
碳排放税将迫使发展中国家对欧贸易政策发生改变,甚至引发贸易争端。
从而激发紧张的地缘局势,在关键性稀缺资源领域展开激烈争夺,甚至触发新的战争。
三、瓦解金砖国家
中国,印度,巴西,东南亚,在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对高能耗产业有严重依赖。
碳关税,会加剧后发国家之间的竞争,吸收其中部分加入发达国家的循环的同时,逼这些国家陷入内卷!
通过碳排放税,欧洲可以尽可能的把本次能源革命带来的超级市场留在欧盟内部,不和世界分享!
美国很可能也出台同样的税法,和欧盟保持同步!
所以,碳中和,首先是贸易新壁垒。
二、中国的处境
2009年7月4日,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不过现在的中国正在全速向碳中和靠拢。
因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中国的影响或将远小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说3点:
1、全产业链优势
这是因为中国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商品的产业链相对完善,世界工厂的地位难以替代,生产和消费有完整闭环。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政策转型白皮书》认为,中国到2030年,制造业产出将占全世界的27%。
因此,中国或许可以抓住此次契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低碳竞赛,进一步扩大与欧盟的贸易份额,促进经济发展。
这就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确定碳中和目标的原因之一。
毕竟,现在还是发达国家定规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定规则的行列才能不被别人制定的规则绑架!
2、低能耗转型
从某种程度上,CBAM能够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商品的生产,倒逼外贸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助于减排以及碳中和的实现。
中国也应该从欧洲碳关税中得到启发,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转型。
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将通过碳价格、绿色债券、政府补贴等形式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这将产生额外的生产与投资成本。
3,引导碳关税惠及全球
一方面,中国在与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中,碳中和的相关政策难免引起“碳泄露”以及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匮乏的担忧。
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CBAM,采取类似的碳关税措施,在避免碳减排的成果被“泄露”的同时,对国内已实现低碳转型的企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巩固为实现碳中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不过,未来中国如果实施碳关税,或将与欧盟的CBAM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欧盟的CBAM主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征收,这是典型的窃穷济富,有违公平正义;
中国未来的碳关税将是以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全世界征收,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的高能耗基础产业,也包含发达国家一些浪费类型的产业。
首先,中国征收碳关税,将有利于维护我国低碳转型的成果;
第二,有利于敦促发达国家注意过度消费;
第三,和世界各国进行协同减排,帮助落后国家绿色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分工承上启下的一环,协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基建水平,开发新经济世界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可以和发达国家一起构建全球市场,促进全球低碳平衡!
战场前沿
面对中国这个占世界生产能力接近1/4的超级工厂,离开了中国的帮助,世界碳中和就是一句空话。
而中国,也是整个生产链条中,实现碳中和减排能力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如果中国都做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无法达到碳中和标准的生产。
离开中国,欧美发达国家所谓低碳,就是一个笑话,因为欧美无法避免碳泄漏,转移排放。
和中国死磕碳中和,其实也就是为了从整个利益链条上多切一点蛋糕而已,根据某些机构测算,现有贸易模式下中国需要每年向欧盟缴纳350亿美元碳关税!
但是,既然是要根据碳中和重新制定贸易规则,那么台面上谈判,台下就是使绊,这很正常。
谈判的起点,都是从拍桌子开始。
《主场,美国,怂!》一文中,胜研就是这个观点。
中国是个刺猬!
美国联合欧盟以中国内政问题来制裁中国,大背景其实就是碳中和基础上的贸易谈判过程。
然而,欧美面对中国这种在金融上缩成刺猬一样的工业大国,很难通过经济手段来迫使中国让步。
股市,中国自己刺破了泡沫龙;
汇率,经济强劲,人民币坚挺,利息稳定,无法撼动;
债,中国的债务和疫情下疯狂发债的发达国家相比优势明显,总体债务比例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最健康的一个国家。
更何况中国没有疫情的拖累,去杠杆很及时,如果债市相互攻击,中国必胜。
中国在碳中和方面的勇敢加入,
在内政方面的强硬底线,
以及硬挺2年多的高科技制裁,
面对这样的中国,欧美真的无从下口,所以政治抹黑和攻击就无法避免。
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疫苗分配带来的国际声誉。
中国因为疫情控制得好,国内对疫苗需求不紧急,因此对世界发达国家之外的疫苗分配比较慷慨,这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声誉。
因此,外交领域的底气也加强了几分,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贸易相关的协议执行方面也有一定心理优势。
美国处境不妙
对于美国来说,其实处境最不妙!
即使经过四年特朗普的折腾才重回新能源之路,起步落后于中国和欧盟。
因此,在中国,欧盟之间,美国需要分化自己的对手,拉拢盟友打击中国是很自然的选择。
但是,美国也不是没有命门。
规模庞大的美债,可能是各方盯着的目标,不一定真的打,但是时时刻刻被惦记着。
美国需要美债保持坚挺,来保证发债的规模,以确保基建,救济,和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政府支出能力,这就只能寄希望于中国和日本能继续联手托底!
欧洲本来就没从08危机中缓过来,这次也完全无法指望!
土耳其,欧洲命根
但是,美国对欧洲也是又打又拉!
比如,欧洲的命门是土耳其。
土耳其对欧洲的重要性《土耳其,杀鸡骇猴还是釜底抽薪?》一文后半段,胜研在2018年的时候就有所讨论。
《美国能源大溃败, 从土耳其、北溪II、以及上海能源交易中心开始!》对土耳其动手,还可以讨好国内传统能源势力,所以是一举多得的攻击点。
土耳其里拉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货币,波动特别频繁,甚至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市场指标!
里拉过去一年里主基调就是贬值,去年11月份有过一次突然崩,现在再来一次。
问题其实也很明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不希望有较高利率,这对土耳其经济复苏有损害。
但是,美债如果突然利率走阔,土耳其里拉这种最脆弱的货币就不得不加息应对。
可以看出最近两天走势,土耳其里拉在美债下跌后,对美元汇率明显下跌,而加息后回归。
但是,埃尔多安直接解雇了加息的央行行长,导致里拉再次跳水。
而经济修复期间,资源国通常率先出现通胀压力,进入加息周期;
随后全球需求改善带来制造国经济回暖,进入加息周期;
而发达经济体作为最终需求国,通常最后进入加息周期。
目前,已经加息的国家主要是巴西、俄罗斯;
市场预期制造国的加息周期在未来一两年内启动,比如韩国、泰国、印度;
而美欧等最终需求国的加息时点要到2023年后。
不过这次里拉暴跌的时间点很有趣,处在全球主要势力谈判集中期,似乎这时候有人对土耳其偷偷打了一下!
谁离不开谁?
疫情后的世界,虽然各方势力都在放狠话,但是并不是“谁离不开谁的?”的问题,而是,“谁更需要谁?”的问题。
如果,任何一方可以脱离另一方存在,那么双方就没有可能做到谈判桌前!
而科技战划定界限《逼近近“38”线,中美科技战进入新阶段!》,规则战重起硝烟。
板门店第二回合很可能很快就来!
时刻准备新的战斗!
最新的新闻是: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当地时间3月22日接受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表示,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将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进行会晤,但没有说明两人确切的会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