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紫光集团重组!


12月10日晚间,紫光集团,清华控股,以及一大堆上市公司发了一大堆公告,主要是两件事:
1,清华控股100%股份划转给四川能投
2,建广,智路联合体重组紫光集团。
很多人有点迷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笔者来梳理一下。
紫光集团是清华控股旗下,清华控股是清华大学校企,这个关系大家应该都了解。
所以,这次重组一共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校企分离,另一部分是债务重组。
校企分离
2018年5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公司剥离,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
《意见》中明确,将公办普通高校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及所属各级企业纳入改革范围。
根据改革工作分两步推进实施:
第—步,2018年起选取部分高校,先行试点,总结经验;
第二步,2020年起全面推开,原则上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浙大、华科、复旦、北大、上交等著名高校最近两年里先后已经完成校企分离改革,、只有清华大学资产盘大、利益盘根错节、 屡试屡败。
清华产业体制改革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对同方股份、启迪控股及辰安科技的改革。
而紫光集团、诚志科融的改革正在推进中,上次转让紫光集团给深投控,就没有成功。
根据中诚信国际今年10月披露的信息,诚志科融的受让方为国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南昌工控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交易价格为56.58亿元。
这里多嘴一句,这是国家大政策旗下的改革,国资民营资本都有参与,不是把国家利益往私人腰包里揣.
过了几十年后如果再翻旧账要遵循法律,大字报,抖音煽动民意,都是对过去改革成就的否定!
12月10日晚间,紫光股份、紫光国微等紫光集团旗下公司发布公告称,2021年12月10日,接到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集团”)转发的清华控股《关于清华大学无偿划转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股权的通知》。
到此,清华大学的校企分离改革直接完成。
其实这也是紫光集团债务重组最难的地方,清华系太大了,债务重组加上校企改革,难度不是一般大。
紫光重组
解决校企分离之后,紫光债务重组,着重于产业结合债务双赢的选择。
紫光集团公告: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依法与战略投资者推进重整投资协议签署及重整计划草案制定等相关工作。
一、四川能投和紫光重组后的关系:
根据清华控股债券的公告,由于紫光集团无法按期提供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自2020年起,清华控股不再并表紫光集团。此外,清华控股自2020年末也不再合并启迪控股报表。
所以,以后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很可能不会是四川能投,也许会保留一定股份。
四川能投,作为一个国有投资平台,承接清华控股下孵化器,和投融资平台的可能性更大,扮演纯资本的角色。
二、为什么不是阿里?
没有太多阴谋论,最大的原因估计还是中美关系的恶化。
无论是资本市场,阿里很可能从美股退市的风险,
还是紫光集团下属公司新华三的子公司新华三半导体被列入黑名单,
再到昨天商汤科技被美国禁止投资,
同时传闻进一步收紧中芯国际的设备清单,从10nm上升到14nm。
阿里不能解决以上风险,因为阿里即使有钱能解决退市问题,也没有芯片制造产业链来解决禁运问题。
所以,在美国最近的组合拳下,其实已经没有了悬念。
如果,阿里主导重整紫光,带来的只是平头哥被禁运的风险,而不是紫光解除风险。
三、解决内斗
全民造芯的大内斗正在形成。
由于贸易战和政策的影响,半导体在国内尽人皆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行各业的企业也都纷纷转型进入半导体行业,
“全民造芯”已经成为燎原之势。
不仅仅是国资,民营资本也非常积极参与,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纷纷进军芯片产业,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全面开花。
但是民营资本主要投资还是集中在应用上,芯片设计,产品开发等领域,很难在制造领域取得很大进展。
国资内部也形成各种派别,中央地方一起上,形成浪费和内斗。
当年建广资本联合高通成立瓴盛科技的时候,就和紫光形成正面冲突,引发内卷担忧。
外联没错,自强也没错,但内斗是错的。
国际并购上,近两年只要国际市场上有出售的半导体资产,必然出现一大批中国买家跟进。
国际投行在几个中方买家之间穿梭游说,让各家竞相抬价,而卖方坐收渔翁之利,最终中方承担了高成 本,为收购以后公司的运营带来很大压力和风险。
国内的各个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许多企业和个人在客户和技术没有很好基础的情况下拿着商业计划,用建立晶圆代工厂、功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种种概念向政府要资金、土地,大部分风险由政府承担,产生了许多烂尾项目。 
有些企业则号称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半导体而用一些项目 大肆融资、圈地、借债,但由于不懂业务公司运营非常差, 导致资不抵债,把问题全部转嫁给政府和金融机构。
而资本市场也是快速上市了一批良莠不齐的半导体芯片概念股,有的企业市盈率达到几百倍,给股民和外界造成行业过度繁荣的印象。
许多包装的好的企业上市之后很快就业绩变脸,但有些优质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上市。
以上种种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四、国内合作,融入世界
世界不需要第二个半导体产业链标准,所以,中国发展半导体必须两条腿走路,就是补短板+国际化。
就好像奥利匹克比赛100米,就无法另起炉灶大家来比90米。
建广+智路联合体,其实代表的是著名的中关村融信产业联盟。
融信产业联盟现有理事单位23家,会员单位百余家。其中,融信产业联盟投资机构聚焦于为推动消费升级和城市数字化服务的“SMART”领域(半导体-Semiconductor、移动通信-Mobile、汽车电子-Automotive、智能制造-Robotics、物联网-IoT),以及环境保护、健康服务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并购。
其中,理事单位还包括长电科技、北京君正、中芯国际、京东方、韦尔半导体、瑞能半导体、有研新材、华勤技术、瓴盛科技等国内半导体领域知名公司。
更重要的,还包含UTAC 、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安森美半导体、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富巴传感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际领头羊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兑现,努力融入世界大市场,同时攥紧拳头,国内国资控股的企业通力合作补齐相互短板,努力形成一条上下游齐聚,横向应用全部打通的联合航母。
近年来联盟主导了包括安世半导体在内的多个大型跨境并购项目。
智路资本最近还接盘了日月光的几个封测厂,以及新加坡测试公司,和设备厂商ASM合作,等等,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
不论高端低端,先要有才行。
融信产业联盟现在已经拥有:
有研半导体(大硅片)+中芯国际(制造)+长电科技(封测)以及一些其他配套企业的一条完整芯片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紫光集团加入,联盟完善了传感器+无限通信(展锐)+固网(新华三)+存储(长江)+显示(京东方)+图像(韦尔)+微处理器(君正)的从芯到云的应用产业链贯通。
还有100多家会员都是企业涵盖半导体各个领域的细分龙头,从消费电子到设备,无所不包,基本上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五个手指头都紧紧攥在一起!
结束内斗,攥紧拳头!
随着国家半导体大基金体系的企业逐步融入这个联盟,说不定,最基础的国内供应链保障,就从这个联盟开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