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底线》,后有《县委大院》,影视圈突然刮起一股“老干部风”,谁都想蹭一把流量,大浪淘沙,在现实题材背景下,演技高低立见分晓。
事实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老干部”演得活灵活现,一不小心就是“翻车现场”!
一、靳东
虽然说“老干部”这个标签跟靳东如影随行,但实际上他早就跟“领导干部”这个词分道扬镳了。
近些年他出马演绎干部领导类角色,不仅不出彩,还收获满满的尴尬。
去年春季开播的《温暖的味道》,从定档开始便收获无数观众期待。
缘由便是靳东首次扮演男书记角色,不再从商而选择走入政坛,令观众既惊喜又期待。
随着剧集的开播,观众口碑逐渐下滑。这类主要反映农村题材的主旋律剧集,本应是让观众看到我国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和新风貌。
可靳东笔挺的外套,一丝不苟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是在下地干农活,倒像是在给时尚杂志拍摄封面。
从未见过如此精致又不接地气的农村书记。
靳东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男演员,年轻时的形象并非当时主流审美,中年时微微发福,反倒成了新一代对大叔型的审美标杆。
《琅琊榜》、《伪装者》翻红后,接连拍了不少霸道总裁的剧集。
原本内娱“老干部”人设第一人,演起真正的基层干部,却违和感十足,完全假的让铁杆粉丝都看不下去。
从没见过这么假正经的农村干部,做作的身段让人总觉得他把农村当作自己800平米的总裁办公室,随时张口都是向某地投资几百亿,收购整个山头。
油腻无比的演技,再加上靳东做作的神态,俨然一副霸道总裁变形记,假装体察民情实际作秀的即视感。
将观众的期待值全部化成失望,真的求求他不要再装了,赶紧坐上劳斯莱斯做回他的职场精英吧!
二、闫妮
如果说靳东这些年演技固化、塑造角色“千篇一律”、任何不同角色在他的演绎下逐渐“霸总化”“精英化”这样的演技翻车场面广大观众已经见怪不怪。
那么《突围》中京州中福的二把手石红杏的饰演者闫妮的表演拉胯完全在观众们的意料之外,而她这次踢到铁板也是因为将领导干部这种角色演砸了。
一直以来,闫妮一直是观众缘极好、演技爆表、业务能力卓越的突出代表。
虽然手握《北风那个吹》《武林外传》这样的高口碑的经典古早作品,可是闫妮近些年来并没有吃老本,忆往昔。
《少年派》《装台》这些爆款生活剧的播出,不仅让闫妮拿下了收视女王的宝座,更让她的演技深受业内认可,一口气揽下了白玉兰金鹰飞天的视后奖杯。
然而多年在各种“虎妈”“严妻”这类型角色中游走闫妮,乍然挑战气质、风格完全不同的女领导、女干部石红杏,收获的不再是观众的掌声和鲜花,而是无数的炮轰和吐槽。
闫妮演绎的石红杏完全是“佟湘玉”和“王胜男”的结合体,全剧大部分时间除了怼人就是耍性子,时时刻刻总让人感觉是“泼妇”上身。
而且在整部剧中一直在复制粘贴以往剧集中瞪眼、斜眼看人、撇嘴伸下巴等习惯性表情动作以及不阴不阳冷嗖嗖的腔调。
这种表演习惯跟掌柜佟湘玉也好,跟虎妈王胜男也罢,适配性还算不错,甚至让人觉得生活化接地气。
可是这些动作和表情以及腔调加注在《突围》石红杏身上,带给观众的是除了违和感,就是心理上的不适。
不得不说,闫妮首次演绎领导干部,无论是气质的拿捏,还是角色的表演呈现,皆以失败告终,惨淡收场。
三、刘涛
在近期热播的《县委大院》里,刘涛饰演的女干部再次引发了热议。
她在剧中饰演的是光明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虽然戏份并不算多,但这种“面瘫式”演技真的很难不让人不吐槽。
仔细看,剧组在妆发上还是很用心的,几乎是全素颜,也抛弃了刘涛原本女精英范的西装,一身女干部服,看着还是像那么回事。
可当镜头拉近才发现刘涛戴着一头假发套,脸上虽然是严肃的,看着却有股“苦大仇深”的赶脚。
为了体现女干部的稳重,面部表情不敢大动,还喜欢用眯眼来表现女干部的“威严”。
没有灵魂、程序化的演技也让大家丝毫感受不到女干部的风采和魅力,只知道她是那个“替夫还债”的受气小媳妇。
并且这也不是她第一次演被群嘲了。
在热剧《开端》中,刘涛饰演警署女领导的杜局却唯独成了那个拉胯剧情里的最大败笔。
廉价的假发套,演戏的时候压根眼神里无光,说的那句“准备药检”让人下意识的就从剧情里剥离出来了。
有时候力道不足,有时候又用力过猛。
随着剧情的走向,刘涛总是眉头紧锁,眯着眼睛,一脸故作深沉的样子,这种太过格式化的演技却恰恰是走面不走心,也让观众无法真正入戏。
大概是“还债”的压力太大了,刘涛什么香的臭的都在演,油腻霸道女总裁,强行的辣眼睛扮嫩演玛丽苏。人到中年后过于凸出的高颧骨,都仿佛都在告诉你:
“我虽然43了,但你要相信我只是20岁小姑娘哦!”
滥竽充数的选角,浮于表面的演技也让刘涛原本的好口碑直线下滑,谁还能记得当年那个一眼万年的阿朱呢。
刘涛的女干部翻车在情理之中,毕竟在这些年里演技不进反退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四、黄磊
《县委大院》还没播出,黄磊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吐槽,这也并非空穴来风,从他近几年的作品来看,确实没有一个角色拿得出手的。
不是“好丈夫”就是“好爸爸”,招人嫌的小动作不断,碎嘴子、频繁眨眼,《小欢喜》到《小敏家》,没有看到进步的空间。
本以为这次《县委大院》会让他摆脱演技被固化的标签,没承想,又是一次“大型翻车现场”。
单从形象看,黄磊就不符合书记干部一类的正剧角色,市井小民其实更适合他!
比如电视剧《张卫国的夏天》,黄磊直接本色出演,休闲衬衫、短裤一穿,那就是他,也符合剧情背景。
《县委大院》可就不一样了!
黄磊一端碗,秒回《向往的生活》;一皱眉,撇嘴,秒回《小欢喜》,这个套路,几乎贯穿了整部剧。
除了是一名演员,他还曾是大学老师,为演艺圈输送了海清、姚晨、温峥嵘等许多优秀的演员。
按理说,基本功应该是非常扎实的啊,而他饰演的县委书记吕青山,说话有点“大舌头”,缺少沉稳气度,压不住场,表面功夫远大于本身实力。
只要他一旦穿上围裙,站在锅炉灶台前,感觉有明显的不同,就像鱼儿回归大海般自在,过分熟能生巧。
这就是典型的“综艺后遗症”,《向往的生活》黄小厨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综艺感过强,削弱了演员的本体,限制其发挥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好演员要可意减少曝光的原因。
五、胡歌
自出道以来,胡歌俊朗的外形和愈发成熟的演技就为他吸引到很多粉丝,他也为观众塑造出了李逍遥、易小川、梅长苏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
但是在《县委大院》中,胡歌扮演的不再是放荡不羁、嫉恶如仇的古代侠客,而是一名县级干部,一位人民的“父母官”。
观众心目中的“村官”形象,往往是饱经风霜、体态走形的中年大叔,在看到面容清秀、体态瘦削的胡歌时,确实让人很难联想到“村干部”这一角色。
胡歌的外在形象的确会让观众们在缺乏代入感,但他对这个角色的付出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一名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能顶着素颜脸、被镜头各种“怼脸”生拍的胡歌显然很想演好这个县长的角色。
而在台词和表演方面,胡歌对语气和细节的把控也颇具老干部沉稳干练的风采。
但可惜的是,胡歌的自身光环太重,反而限制了角色的发挥。
他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演好一位“父母官”,而不能让自己“成为”县长。
结语:
其实演“书记干部”很难把握分寸感,没张力太假,过了又显得装腔作势,还有各种打官腔的深沉“话术”,还真不是谁都能演的。
所以说,演员们在塑造某一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用心贴近角色,不要只浮在表面,才能把干部演活了,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