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翰墨史留痕,擘画蓝图壮气吞。
提到丹青翰墨,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中国传统画作的最高形式——山水画。
它们一般拥有明显的视觉和情感感染力,本身就具有装饰性外,画作气氛中常常弥漫着诗意。
中国山水画是艺术家的想象构图,以独特的方式捕捉灵感。无论是巨大比例的奇妙巨幅,还是小纸片和几笔墨水,这些画作无疑都充满了内在美感。
如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江山如此多娇》,整个画面表现祖国的锦绣河山,尽展磅礴气势与璀璨风采。
前十年的重建和巩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这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循环。但过去近200年,见证了西方世界的殖民化、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带来的破坏。
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都历经苦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终于解放了。
可当时的新中国,经过长期战争的蹂躏,国内的大部分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通货膨胀和战争使得经济一团糟。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踏步实现了两个关键转变:从经济衰退到经济增长,从国内分裂到民族团结。
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农村土地,实现了对农民的承诺。没收官僚资本为工业化提供经济基础。严厉的财政政策抑制了通货膨胀。婚姻法和工会法等新法案的实施,迈出社会改革第一步。
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功。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纷纷拔地而起。祖国各地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中国在最初十年所表现出的决心和能力,为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支持。
专门会议点兵点将
1959年的国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为了更好体现新中国十年发展成就,中央研究决定,为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迎宾厅制作画作,展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民大会堂,那是中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在十年的发展中,从这里发出了多项利国利民的新政策,那可以说,这里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奔向幸福的福地。
迎宾厅又是领导人,接见外宾、举办重要国事活动的地方,那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的窗口。悬挂在这里的画作,除了装饰作用,一定要体现中国的精神气。
中央研究决定使用《沁园春·雪》为主题后,周总理敲定以《江山如此多娇》来命名。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的命题作文该如何完成呢?
经过专门会议的反复斟酌、遴选,最终确定了傅抱石先生和关山月先生,两位中国山水画的大家,合力完成该幅画作。
两位先生接到重任后,火速赶往北京,商讨如何进行创作。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联袂合作。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如何在一幅画作中融合两种风格、并让画境一致,并非易事。
多方出力蕴养画魂
两位先生在创作之初,对于画作的主题,希望从《沁园春·雪》的具象出发,进行创作。绘制草稿过程中,他们发现,如果只体现具象内容,景物繁多,杂乱无章。
几次和几个角度的观摩,草稿的内容很难吻合《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他们初期的创作因主观思维影响,陷入创作瓶颈。
后在陈毅副总理的提议下,他们应注重“意境”。经过几天的磨合、创作、商讨,两人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按照陈毅提出的,在“娇”字上下功夫。
江山的“娇”,在诗中有很多体现,如长城、大河等,这些具象都可以运用创作者的雄伟构思、宁静心情,在空间和时间等维度,通过微妙的墨色调处理距离等方式进行展现。
此首诗中,“娇”的本质就是磅礴气势。
郭沫若也提议,画作中应该有红日。两位大家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重新梳理思路,画作内容也更倾向于描绘壮丽雄阔的景象。
云开雪霁、旭日东升、壮阔长城、奔流黄河、皑皑雪山、郁葱大地、辽远苍穹,神州大地一片红装素裹、生机蓬勃。最终的成稿,让人们看到了庄重典雅、具有画魂的国画。
样稿通过审核后,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始了巨幅画作的创作。因6.5米的高度和9米的宽度,两位先生只能选择扫帚当画笔,搪瓷面盆当调色盘。
创作中除配色、比例等脑力工作外,上上下下地移动,对创作者的体力也是个巨大考验。
两位大家在保有自己创作风格的同时,还要让险而气势雄和笔致放逸相融合,从中可见大师忠诚于艺术的态度,以及互尊互让、从大局出发的胸怀和格局。
周总理为何拒绝题字
历经三个月的画作,在初次因画幅较小扩容后,最终定稿。
本来这次画作的主导者就是周总理,审核定稿也是周总理。大家认为题目也应由他本人题写。
但被周总理拒绝了。
他给出的理由是:画作的主题是毛主席的诗词,题目也是摘取诗句内容。悬挂地会成为毛主席接见外宾,主持重要国事活动的地方,毛主席题字才更顺理成章。
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毛主席欣然同意。
他连夜挥毫谢谢题目中的6个大字,让身边工作人员特意送到项目组,以供专家挑选、确定。
每个约1米的大字,让《江山如此多娇》的题目和整幅画作相衬相映。这幅画作为人民大会堂迎宾背景,让人见画更见中国精神。
指点江山挥巨手,春秋长卷国之魂。
《江山如此多娇》,不仅让看者从画作一窥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代表着人们对祖国大地的深深眷恋。
因自然条件和画作保护原因,现在人民大会党悬挂的画作是临摹品,但不影响人们在看画时,对未来产生无限遐想。
这幅经典之作,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哪个背景下,它都不会过时,其自带的画魂、穿越时空的张力,总能引领人们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