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运动员在TikTok疯狂怀念冬奥!和中国志愿者斗舞、打雪仗太欢乐!



冬奥会结束了,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点不舍呢?回家后,各国运动员们可是太想念冬奥村了,在TikTok狂发小视频回忆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
有意思的是,在运动员的镜头中,冬奥村“顶流”不光是冰墩墩和中国美食,还有我们的志愿者小哥哥小姐姐。

甘愿充当这场国际赛事中的“绿叶”的志愿者们,是默默付出最多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人,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身影在TikTok上刷足了存在感。

Eloisa Lopez/Reuters
在运动员和志愿者可爱互动中,超越语言、国籍和肤色的奥林匹克精神,妥妥地展现了出来。

说到志愿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应该就是防疫志愿者“大白”的形象。
闭幕式上,奥委会主席巴赫提到:北京冬奥会能做到让所有人能在安心的环境下比赛,隔绝疫情,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北京冬奥会实行闭环管理,防疫的每一步都细致入微。而能做到这点,咱们辛苦的“大白”功不可没。

来自爱沙尼亚的坡面障碍技巧季军Sildaru,来到冬奥村第一天,就被井然有序的防疫场景震撼了。

她感叹“大白”们好敬业,消毒、测体温到检验核酸一丝不苟,简直“像电影一样。”

一开始,许多外国网友都好奇中国防疫的奥秘,在看完这个视频后,纷纷表示佩服:



自由式滑雪金牌得主Wallberg,在核酸检测后学会了用中文跟“大白”说谢谢,相当标准:

荷兰花滑选手Lindsay van Zundert和速滑选手Sven Roes则换上了“大白”同款防护服,和志愿者一起帮奥运村消毒:


如果说防疫“大白”给选手带来的是安全感,那开闭幕式上的表演志愿者,则带来了满满的热情。
虽然我们通过电视转播看不到,但TikTok上,不少选手都发了志愿者们的“高清直拍”~
马耳他选手“豆包姐”Jenise Spiteri的视频中感叹,这些充当开幕式“气氛组”的志愿者小哥哥小姐姐,蹦蹦跳跳两小时让现场High了起来:

她觉得志愿者们也应该得到一枚大大的金牌:

美国单板运动员Tessa Maud则和志愿者们发生了一段美丽的故事。才18岁的她第一次出征奥运,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一切都是陌生的。

开幕式入场时,Maud感到了从未体会过的热情和友好。
志愿者们向她挥手,穿粉衣服的志愿者小哥还大声喊着“欢迎来到中国”!Maud当时就激动得声音颤抖,一直说着谢谢。

几天后她再看一次回顾这个片段,还是被感动到哭。小姐姐说,那是自己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刻。

神奇的是,这段TikTok上的分享,变成了现实中的缘分。一名中国网友把视频分享给了粉衣服志愿者小哥,于是小哥和更多志愿者给Maud送去了祝福和感谢。

Maud小姐姐虽然在这次比赛中没有拿到奖牌,但却收获了私信和邮箱中满满的,来自中国的祝福和欢迎。
她很有心地把留言拼起来发到了TikTok上,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这段旅途有多温暖:

网友评论也赞叹,大家都好快乐好有活力,这才是奥运精神啊!





志愿者们就像中国的一扇窗口,那些令人感动的热情,正是我们海纳百川开阔胸怀的体现。
在选手们的视频里,志愿者才是冬奥村顶流。因为不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从事什么体育项目,都能跟志愿者产生友谊。
德国单板滑雪运动员Leon Vockensperger戴着谷爱凌送他的中国代表团小红帽 ,被志愿者们一眼认出,大家快乐合影,气氛超好:

俄罗斯花滑女单冠军“千金”妹妹,也和志愿者们来了大合照。不得不说俄奥代表团的羽绒服和咱们志愿者的装备真有点像:

澳大利亚男子单板名将Scotty James忙着给志愿者们签名。可以顺便追追星,也是做志愿者辛苦后的一点小福利吧~

比赛之余,娱乐活动在冬奥村从不缺席,志愿者们更是整活积极分子。“豆包姐”Jenise Spiteri想学几句中文,结果意外从志愿者小哥那里学会了河南话:
听Spiteri字正腔圆地说出“中不中?”真的太喜感了。

北京下雪那几天,冬奥村最热闹。志愿者和各国运动员都跑到楼下堆雪人,整了好多奇形怪状的冰墩墩。
西班牙冰舞选手Olivia Smart表示:你们这些人也太多才多艺了吧:

不光有冰墩墩,还有长城一样的城墙,这造型我给满分:

加拿大双人滑运动员Michael Marinaro一大早就发现他们队的男单花滑名将梅辛老师不见了,一看窗外,原来是在楼下和志愿者一起堆雪人:

据说梅辛老师想要进行艺术创作,无奈找不到和自己一样“幼稚”的队友加入,最后是得到一大堆志愿者的帮助,才把雪人堆起来,真的好可爱哈哈哈:

请欣赏五个中国小伙伴和孤独的梅辛老师,与大枫叶的合影:

网友表示受到了强烈的艺术冲击:

下雪光有堆雪人这种“文”的运动不行,还得来点“武”的。
果不其然,冬奥村开始了各国雪仗大混战,志愿者果断加入,和荷兰队正面对线,这俩人加起来应该没超过10岁。冰雪真的有让人快乐的魅力吧~

TikTok评论区的外国网友们,许多是第一次认识到,激烈的竞争背后,这些与志愿者共同搭建的快乐瞬间是多么珍贵:


就算不下雪,咱们也能活跃气氛。娇小的志愿者妹妹居然成功调动俄罗斯壮汉一起跳舞。

牙买加选手Benjamin Alexander连续好几天夜里失眠,就在去值班的工作人员用翻译软件聊天,聊着聊着,大家就在空空的食堂里跳起来了:

几天下来,大家都成了每天尬舞的朋友:

外国友人表示很想亲眼见识中国功夫,志愿者be like:功夫没有,给你表演一段军体拳吧。

冬奥快结束时,雪上项目的运动员聚在一起开派对,还拉着一旁默默守护他们的志愿者们一起。

不同语言的大家不再谈论比赛,只是玩游戏,跳舞,互相戴着彼此的奖牌合影留念。
奥运村不提供酒类饮品,但这并没有让派对变得无趣,因为有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珍惜着这一刻,就已经足够了:

面对终将结束的盛会,每个人都心存不舍。运动员们加倍地拍摄着奥运村的每个角落,和志愿者们交换礼物,希望有天还可以再次相见。
“豆包姐”展示了志愿者和她交换的冰墩墩徽章:

德国单板滑雪选手Leilani Ettel和中国志愿者交换了帽子作为彼此的纪念。
她狂发7条戴着顶帽子的视频,让外国网友被种草,到处问:在哪里可以买到!

Ettel离开前,餐厅一位工作人员还送了她绣有“福”字的香囊,底部还带着串珠和流苏,特别精致。小姐姐赶紧拍视频秀了出来,表示要永远珍藏。

正是这许许多多个看似普通却又温馨的瞬间,组成了这届冬奥会。
在短暂的一个月中,有1.8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无论是体育赛事,奥运村生活还是医疗休闲,他们都在现场,与运动员们共同谱写着奥林匹克精神。

塞尔维亚运动员和志愿者们合影
身在不同国家的我们,因为疫情线下交流无可奈何地变少。在冬奥会之前,可能很多运动员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和中国人交流过。很多原本期待来中国亲自感受冬奥的外国朋友也无法如愿。
当运动员与中国志愿者们搭建起友谊的瞬间,当志愿者们热情专业的形象,通过TikTok传递到全世界时,那些疏远和隔阂终将散去。



相信这将是所有人心中最特别的一届冬奥会,它将留存在网络世界的记忆里,成为一段属于地球村的共同回忆...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 ☆星标☆
更容易抢到C位哦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