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到现在,舞女职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门户逐渐对外打开,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里居住的外国人,把他们日常跳的交际舞带入了我国,民国时期是我国新旧社会发展的交替时期,外来交际舞的传入进一步助长了我国娱乐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最早出现的舞女是来自异域的外国女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一些俄国女郎流亡到我国。
1927年以后,舞风大开,华人女子也参与到伴舞之中,随着中国舞女数量递增,迅速成为上海舞场的主要力量。
舞厅娱乐服务业兴起
近代,工业兴起,中国城市处于转型时期,城市人口聚集,西方人的娱乐方式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城市中的各种娱乐场所屡见不鲜。
当时城市新兴行业大多集中在娱乐业上,时人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形态。娱乐业步入鼎盛时期的上海,舞厅也和戏院、游乐场、电影院也一样是当时比较时兴的商业娱乐方式。

30年代后,上海城市娱乐业空前繁荣,完整的城市娱乐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表现在娱乐场所众多,娱乐部门齐全上。
纪晓岚在《论城市本质》一书中,将城市娱乐体系里的设施分为五类:“一是文化艺术类设施,包括电影院等;二是体育类设施,包括体育场、体育馆等;三是休闲类设施,主要指广场、公园等;四是科学技术类设施,如科技馆、图书馆等;五是新闻媒体传播类,包括电视、广播等。”按照这种划分规则,舞厅业属于文化艺术类设施,归属于商业服务体系里。
民国时期的上海,其城市娱乐的繁盛之况,我们可以从沈伯经、陈怀圃曾撰写过的上海市的宣册中窥见,书里提到了一些游乐场所。“其中,有大世界、新世界等游戏场8家;有上海赛马会、中商俱乐部等总会俱乐部22家;有大沪、大华、百乐门等41家舞场等等。”这是一本介绍上海的宣传手册,罗列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地方,尚不全面,实际应该更多,可见上海娱乐业之盛况。
随着众多新式娱乐的出现,对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其有序运行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经营性设施角度看,30年代中期,《娱乐场所管理办法》中提出城市娱乐场所有电影院、戏院等。这一新的管理办法的实施,基本上涵盖了自开埠以后在上海所出现的各种经营性的娱乐场所。”可见,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魔都,成了社会娱乐云集之地。

“民初以来交际舞的渐进发展及1927年后跳舞的骤兴及大众化,自有其深层的原因。”就国际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千万,人民大众处于极度痛苦和感伤之中,需要一些精神慰藉来躲避现实世界的残酷。
就国内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和“民主”,对中国落后的传统思想进行批评,在此影响下,起到了使民众觉醒的作用。
再者,从清末开始兴起的以办女学、废缠足、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妇女运动,将一批中国女性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交际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去。
当时很多留学生的回国也给国内带来了新时尚。“国人之归自欧美者,多好提倡跳舞,以跳舞为高尚优美之交际学,力能联络友谊,发展社会之进化”。说明国人看到了跳舞在促进人际交往、联络友谊方面的重要作用。

法国汉学家安克强表示过:“中国的舞厅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它们与美国的舞厅实际上是同时代的产物”。
按其说法来推算,中国营业性舞厅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10年代的后期。
拿上海舞厅业发展为例,上海舞厅的出现与民初社会风气大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有很大关系。
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了通商口岸,西方人获得了在华居住权,同时把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到了中国。
一直到上海营业性舞厅的出现,中间经历了几十年,少部分中国人已经不再将西方交际舞视为“洪水猛兽”,相反渐渐接受了这种“舶来”的娱乐方式。
出现了一些专门教授交际舞的跳舞学校、跳舞会等,报刊上也刊登了一些关于跳舞的消息。例如:“1920年9月8日若干名中外女士假大东旅社开设跳舞会,以提倡社交、增进人生意义为主旨,此举在沪上尚属首次。”这为上海舞厅业的发展创造了群众基础。

“1927年以前,可以说是上海舞厅的发萌时期。”1917年,礼查饭店拥有一间可供数百人跳舞的舞厅,周末晚有交际舞会,主要面向各国在沪的侨民、外交官员和海陆军人。
此后,西藏路、汉口路交界的一品香旅社,迈尔西路的法国总会等旅社或饭店,或开辟专厅,或提供舞女伴舞,进行固定的交际舞营业。
1927年之后,上海舞厅娱乐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娱乐服务业蒸蒸日上,上海日益发展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和工业都市。
舞厅数量在30年代达到最高,是舞厅业发展的高潮时期,到1936年后数量有所下降,下降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上海爆发了两场战争,分别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战争带来的经济创伤直接表现在了舞厅数量上。

到1939年经济得到缓解后,舞厅数量基本稳定在30家左右。
从舞厅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30家舞厅可能已经是行业的佼佼者了,这一时期也是行业发展的成熟时期。
舞厅娱乐服务业兴起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过在兴起的过程中也得益于强大的催化剂。
02初期稀缺的时髦舞伴
民国建立后,为了和国际接轨,交际舞迅速在上流社会中出现,但参与其中的大多是洋人,中国人多为旁观者。
由于舞厅舞是以一种男女对舞的形式展开,而在当时,女子会跳舞的少,敢进入舞池跳舞的更少。

所以,“中国女性最早参加的西式交际舞会是留学欧美的一些留学生。”她们是最早接触交际舞的一批知识女性,由于是留学生参与的舞会,即便有女学生也没有引起过多的社会议论。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大都市的舞厅悄悄萌发,都市女性跳交际舞成为一种时尚,跳舞成了一项极具吸引力的娱乐活动,在当时获得一些舞场里的舞技也不算难事,因为社会上以教跳舞为主的舞蹈培训班出现了。
于是“有投机家应运而生,纷纷开设什么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跳舞师范等,专教要学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后来驻华的外国人和留洋回国的华人也开办了舞蹈培训班教授交际舞。
1928年8月7日,《申报》有一篇以《舞场消息》为题的文章:“东方跳舞会,会员日增,南京路新世界北部对面东方跳舞研究会,自去冬开办以来,会务异常发达,如教授各种舞术,均以欧西最新式的步法,该会舞女伴舞三天,可包成一种收会费五元,故遍日见此处甚是热闹”。

在灯红酒绿的大小舞厅可见到打扮时尚靓丽的“摩登女郎”出入,“摩登女郎正是消费文化的附属物,她们平时浓妆艳抹,穿着讲究,穿着新式旗袍、高跟鞋,带着项链、耳环、手镯、戒指,以咖啡馆、舞场为交际舞台。”所以,当时想要出入舞厅,想要成为都市里的摩登女郎,起码在着装上要下一番功夫。
在民国初年舞厅业刚刚起步之时,急需一批伴舞人员。“但是,从开埠以后随着外侨的到来而逐步引入的西方娱乐活动,并不可能一下子为人所接受。”因为文化的接收是一个需要接收者心理适应的过程,再加上当时封建思想依旧顽固,守旧者较多,所以民国初年,在舞厅业刚刚萌芽阶段,又受当时娱乐观念的影响,愿意进入舞厅伴舞的年轻女性较少,舞厅里大多是外国女子。
当时人称:“自俄国十月革命后来沪之白俄女子,其贡献于沪人者,为跳舞一事。今后若谈沪上舞史,俄人应占第一页。”
以此可以看出,民国初期的舞女中,华籍女子人数还在少数,大多由西方女子组成,但人数有限,所以相对来说当时伴舞人员较为稀缺。
03中期良莠杂多的舞主
以上海的华籍舞女为例,1928年左右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外籍舞女。

1927年初,新世界游乐场在《申报》上刊登过征招女跳舞员的广告:“须人品秀丽,熟谙英语为合格,薪水特别从丰”。之后,此类广告叠出。
中国舞女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舞技大有进步,到1928年3月在《申报》中刊登的文章《上海之跳舞场》中有舞客讲述:“二月前,吾人涉足舞场,舞客与日、俄舞女共舞者甚多,今则空气一变,音乐起时,日、俄舞女每多枯坐”华籍舞女的增多,减少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民国中期,舞女这一职业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民国三四十年代,是舞厅业的发展黄金时期,也是舞女数量最多的时期。
这一时期,舞女数量之所以增多,除了有政治政策、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外,还因为舞女入行相对比较简单。
随着舞厅业的发展,社会上的舞蹈培训班也日益增多,只要加以培训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便可在短时间内进入舞厅伴舞。
关于舞女的收入中最重要的就是舞票了,例如,旧上海发行的关于跳舞场的舞票样态,是来自英商仙乐股份有限公司的舞票券。

从名称上来看,这是外国人开办的公司,公司有开办舞厅的业务,所以可见其舞票设计中的“洋”味。
舞女的收入由舞票决定,舞票的面值也不等,有的一元五张,有的一元三张,也有的一元一张,舞女通过伴舞所拿到的舞票一半上交给舞厅,另一半中还要分给舞女大班,舞厅业红火时最后落到舞女手中的舞票也很不错,当时有人在《申报》上发表《舞倦归来》一文来评论舞女的收入:“按舞女的收入调查,每夜和舞场对折至少净余四五元,统计一月起来均有一二百元。像我们绞脑汁弄笔头委实望尘莫及,恨不化作女儿身呢!”说明当时舞女职业的收入远高于某些社会职业收入。
因为舞女收入较高,当时有些电影明星在困顿无措时便改行做舞女。
1934年《申报》上有人写《论明星的出路》一文来指出,去做舞女是“一般女明星们无出路中的出路。”“梁赛珍即是最典型的体现,她在电影圈发展不尽人意,但顶着电影明星的头衔下海伴舞后却声名鹊起。”然而,影星转行做舞女,名妓亦转行做舞女,再加上不少小舞厅也破土而出,舞女人数不断增加,导致舞女收入减少。
不入流的低档小舞厅里的舞女要想同一流舞厅里的舞女获得同等收入,其跳舞曲数需是她们的几倍。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职业竞争中也是如此,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增加,自然便有了优劣之分。
所以,这是舞女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结果。
04后期训练有素的女郎
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乏出现职业中的佼佼者,她们凭借经验与能力,占据大量的职业资源,舞女职业亦是如此。
例如当时黑猫舞厅的李丽娜,“擅中西文,写作俱佳,而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先在圣玛利亚女学和远东大学求学,又到国民政府秘书处任过职。”还有杜桂英,“英语甚流利,性情亦颇活泼,西方美人之神气十足”;何梅影,“舞艺佳妙,其姿态美尤驾俄日舞女而上之,而且国学具有根柢,能为诗”。

1928年6月24日,《申报》上有一篇关于上海第一次舞后选举的文章:“计选出舞后1人、舞星10人,办法亦采用投券方式,券在舞票上,由舞客购买并投票,同时请来各界名人进行监督。”虽然这是商人用来招揽舞客的手段,但评比出来的舞后或舞星,不管是在舞技上还是外表上都有过人之处。
又如陈曼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舞星。“陈曼丽人虽不特别靓丽,但身材颀长,那身段在舞池中扭动起来,优美迷人。她会讲英语和日语,还会唱京戏,参演过《红鸾喜》。”陈曼丽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当时的红舞星,一曲舞罢,一夜成名。
当时有很多电影明星进军舞女行业,凭借影星的身份转入舞女职业也较为容易。
民国时期的上海,这座国际化的魔都,成就了一大批歌舞人员。

砂舞起源和由来:
时间来到了本世纪的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大量工厂员工下岗,不少女工迫于生计选择到舞厅工作,让这种有偿陪舞蓬勃发展。当时最流行的口号就是“下岗女工进舞厅,不给国家添负担”。最初砂舞皆开始于防空洞等地下建筑,因而这些舞厅被称为“洞洞舞厅”。关于“砂舞”名称的来由,起源于“贴面舞”的砂舞,一般都是男女方搂紧了在舞池中一动不动,形同砂轮打磨物件,顾名思义曰“砂舞”。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曾经一度加紧了对类似场所的打击力度,砂舞舞厅和从业人员数目急剧下降,后来一些地方舞厅规范了砂舞行为,使正规砂舞舞厅得以生存下来。
如果不严格限定,可以称砂舞是一种文化,一种植根于社会中下层面的“草根文化”。它的兴衰与没落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无法真正浇灭。砂舞的消费相对低廉,所以常是年轻人、上班族、农民工,甚至是退休无事的老年人等消费场所。而砂女有从十多岁到五十多岁都有,再加上舞厅硬件与环境因素,所以让人感到是龙蛇杂处之地,也因此使得一些高大上者嗤之以鼻。但砂舞与发廊、楼凤的赤裸祼交易不同,在肢体接触中谈古论今,反而多了些调情与搞瞹眛的乐趣,也像些KTV里谈点小恋爱的感觉。但砂舞不但选择性多,而且如果一曲后觉得不合适,随时都可以换舞伴,这正是砂舞的独特之处,因此也有了一席之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