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央企工作的朋友处得知,她所在的公司审计负责人被撤职了。理由为中央巡视组检查时发现该公司总经理贪污腐败高达数百万元,启动问责机制,该审计负责人被认定为不作为,因此下马。朋友补充说:“你知道吗,如审计早一点暴露此事,就会早一点被撤职,你懂得!”
世界内审大师索耶认为“内审做总经理想做但没有时间做的事,提供总经理想知道但没能知道或没能想到的信息。”
内部审计灵魂缺失的时代…….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无奈很多组织都丢了魂!
内部审计起源于西方的奴隶制时代,私有制的出现,由于分权带来了互相牵制以及随之产生的受托责任的需要,监督承担不同职责的人;中国,西周时代,奴隶制政府机构设置的司会在负责会计核算的同时负责监督和考查下属提交的财务报告;西方,庄园的奴隶主委托经营庄园。后派遣管家审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于是,所有权人会派遣自己信任的人作为第三者进行经济监督,从而产生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和履职应该属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范畴,在没有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下,谈内部审计的全面履职其实是一个无根之源。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内部审计履行评价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工作定位的职责之一)更是无稽之谈。
内部审计的困惑
困惑一:独立性问题
作为内部审计灵魂所在的独立性,如果缺失,内部审计权威性也将无法保证,更无法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就失去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的初衷。而目前内部审计,所受干扰较多,国企体制上已决定了它无法做到“组织的独立性”。国企的内审,经常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困惑二:审计力量薄弱,不受重视
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甚至存在企业内部审计刚设立或刚独立出来的情形,并且不乏有“光杆司令”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单位将内审机构定位养老机构,退居二线或有背景的人的暂时庇护所。记得前些年有一家国企面试我时其中询问我的问题之一就是“如果有退居二线的领导关系户在审计部,你会怎样对待?”我表示拒绝接受这样的安排。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综合性人才缺乏。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出身,专业范围受限,对业务认知度低、参与少。审计不受领导重视,存在感不强。领导经常在业务操作中,将内部审计视为参与性部门,“参与性”的定位,注定内部审计的实质鉴证和咨询增值作用难以实现。
困惑三: 内部审计工作与组织业务关联度不高
国企内部审计主要业务职责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业务中,甚至会存在偏离主要业务的情况。
总裁对审计的负面评价清单(FromPwc调查报告):
✓合规性审计太多
✓需要更好的形象;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应对公司治理挑战的反应太慢;
✓没有真正与业务相结合;
✓不是公司战略的参与者;
✓审计报告质量不高;
✓不能积极应对挑战。
困惑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国有企业多为大型生产经营性企业,规模大,业务众多,因此,内部审计工作量大且繁杂,而内审部门人员有限。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薄弱,多数国企还尚未引入信息系统。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难以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寻求更为崇高的使命。
困惑五: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归属感,未来规划不明,发展平台缺失
国企内审人员不仅配备不足,而且培训与学习机会也很少,这使得内审人员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自身素质得不到提升,也难以为企业发热发光。不仅如此,内审人员缺乏职业规划、发展平台,易导致人员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