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职场原创,就关注“职有锋哥”。
最近总能看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企业是不是不招35岁以上的人了?
35岁了,还能跳槽吗?
35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层,是不是没有机会了?
35岁了,还在基层,是不是一辈子就这样了?
看得出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危机感满满,好像过了35岁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再努力也没有用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无缘无故突发的困惑,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为在最近几年一些企业在招聘中更倾向于35岁以下的人,加上这几年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这才让很多35岁左右的人生出感叹:我们是不是老了,是不是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35岁,其实是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这几年在帮一些企业招人,发现传统行业对于中高层的年龄要求基本在35-45岁之间,他们更看重求职者具有丰富的经历和管理经验,他们觉得35岁以上的人心智趋于成熟,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都组建了家庭,稳定性比较高。
而一些非传统行业或者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游戏、新能源汽车、AI等行业,会稍微偏向30岁以下的人,或者说会偏向毕业3年内的人,因为行业发展关系,他们更注重创新,觉得刚毕业不久的人不太会受固有思维影响,敢想敢做也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而觉得30岁以上的人思维已经固化,很难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创新。
这些基本都是由行业特性所决定的,但是不管是传统行业也好,非传统行业也好,管理层普遍还是在35岁左右或者更高的年龄,毕竟技术需要年轻人去创新,但是管理则需要积累。
不可否认有一些企业会偏向于较年轻的人,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30-50岁才是主力军,而各个企业中,33-45岁的人已是各行各业的核心骨干力量。
35岁,只要愿意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人生最怕的不是看不到机会,而是放弃努力,机会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你不努力,可能机会永远都不会出现,就算机会出现了,你也把握不住。
我记得以前公司工程部有一个电气工程师,技术很精湛,但年龄也不小了,应该有三十七八岁了,按理说这个年龄还是工程师,往上走的空间应该不大了,很多人如果像他这样可能都放弃努力了,但是他没有,还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后来公司建了新厂,集团领导推荐他去做工程主任,三年后又晋升他为工程部经理。
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个工程师到部门经理,很多人可能都不敢想象,但是他做到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个例,其实不是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说说我自己原来的领导吧,他学历不高,但是从来没有放弃努力,他在主管的岗位上一做就是7年,那时候他已经34岁了,眼看职业生涯到顶了,这个时候他主动跟领导请缨,申请到部门其他岗位去学习,几个月后,部门有个主任到新工厂去做经理,他顺理成章地顶上去了。
这还没完,两年后,公司又建了新工厂,他又主动请缨,又从主任升到了部门经理。他是属于要学历没学历,要关系没关系,还不是部门的核心岗位的主管,但是他也做到了。
我记得那时候他经常跟我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出现了,你也抓不住。
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处境,30多岁了,才是个主管或者班长,再努力有什么用?其实只要愿意努力,愿意去接受挑战,就算是40岁,也不晚的。
35岁,才是需要发力的时候
到了35岁,一只脚踏入了中年人的门槛,生活也开始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父母年老多病,养老看病需要钱,另一方面小孩即将上学,学费赞助费需要钱,而刚买的房子和车子,每个月都要准时还贷,这种压力,如排山倒海似的涌来。
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压力,才会迫使我们去求变,而不是停步不前,甘于平庸。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知名外企做质量,一干就是十几年,但是职位一直是工程师,中间他也想跳槽,但是又想到领导对他不错,而且外企也比较稳定,终于等到公司要搬迁到其他城市,不得不离开了,这个时候他已经39岁了,然后他跳到了一家公司,因为他良好的工作背景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职位和薪酬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跟我说他很后悔太晚跳了,如果原来33-35岁左右就跳的话,现在的发展肯定会大不一样。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总是习惯于现状,害怕改变,当有机会的时候,总是觉得应该再等一等,等到机会没了,又抱怨机会从未垂青过自己。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35岁如果没有机会,那就是没有机会了,其实不然,35岁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发力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家庭能生活得更好一点,为了自己的工作能有所突破,都不应该轻言放弃。
35岁是我们职业发展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更多职场原创欢迎关注“职有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