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结果:流入海水的抗抑郁剂会使鱼变得像僵尸一样没有个性。人吃的药,不是吃了就完了,之后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
大多数药物不会全部被人体吸收,没有被吸收的药物最终会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它会被排放到厕所,然后流入下水道,污水处理场也处理不完的东西,最终会到达大海。 这样一来,就会有海洋生物无意识地吃下人类的药,它们把人的药吃进身体里,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鱼变成雌性。 这次的研究表明,吸收了抗抑郁剂“百忧解”成分的鱼,会像僵尸一样失去个性。 人类的抗抑郁剂对鱼类也有影响 抗抑郁剂是有可能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的药物之一。 根据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小组,精神药物以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受体为目标,而这种受体在动物界广泛存在,因此,即使对人类以外的物种有效,也毫不奇怪。
![]()
抗抑郁剂究竟有多广泛,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从进食到交配,事实上野生鱼类的所有行为都有可能改变。 其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它对个体层面的影响程度,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都是以集团为单位进行观察的,对于个别的鱼出现怎样的变化调查的并不多。
误食百忧解的孔雀鱼失去个性化 因此,为了确认个体层面的影响,乔凡尼·波尔维里诺等人使用了一种名为“百忧解”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抗抑郁剂,名为“氟西汀”,将孔雀鱼饲养在溶化到相同浓度的水槽中,持续观察了2年。 其结果令人恐惧,孔雀鱼的个性消失了,所有孔雀鱼都像僵尸一样采取同样的行动。 波尔韦利诺说:“遗憾的是,我们发现暴露于氟西汀的鱼,其行为的多样性会受到损害。” 鱼的个性化会增加灭绝的风险
![]()
从长远来看,其影响恐怕会非常大,因为个体层面的行动战略的偏差对于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不顾风险积极行动的个体虽然也会遇到危险,但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食物,留下更多的子代,这有助于提高物种的适合度、遗传多样性和灵活性。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遗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物种就很难应对这种变化,那就提高了灭绝的风险。 事实上,波尔维利诺先生担心,鱼类的无个性化“在不断变化,而且污染不断扩大的世界里,可能会增加很多鱼类的灭绝风险”。 当然,这是饲养在水槽里的孔雀鱼的故事,实际上,它对生活在海里的鱼类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还不清楚。 即便如此,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结果。 即使在人类社会,也很难活出自我,也许在广阔而自由的海洋中,没有个性的反乌托邦正在蔓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