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拥有中国最肥沃的神奇土壤,不需要施肥自身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肥力,却被美国记者称为“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



黄土高原拥有中国最肥沃的神奇土壤,不需要施肥自身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肥力,却被美国记者称为“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距今约7000年前,黄土高原曾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种植着大量粟黍等农作物。西周时期这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森林植被覆盖率一度高达53%。
然而随着人口密度增长,人类对开垦农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黄土高原南部,汾河中下游平原,河谷平原的植被逐渐被耕地所取代。
宋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心开始逐渐向东部转移,黄土高原的政治经济地位随之衰败,同样衰败的还有当地的生态环境。
狂风骤起,尘土蔽日,鸟无栖树。黄土高原已经沦为恶劣环境的代名词。

到明清时期,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15%左右。清末时期,大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黄土高原开荒定居,森林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剩6.1%。
森林覆盖率低,夏季降雨集中,土壤孔隙大质地疏松抗水蚀性差导致黄土高原地区的表层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黄土高原灌入黄河的泥沙量大约有14亿吨,表层土壤厚度以平均每年0.2-2cm的速度在减少。
而种植植被则有助于形成抗水蚀土壤,并且黄土高原的土质本身也十分适合种植植物。黄土颗粒大小均匀,轻重松黏适中,富含石灰质等养分,堆积的黄土微粒之间形成空隙,类似于毛细管的结构给黄土带来了强大的吸力,只需要通过浇水,就可将埋藏在千米之下的下层黄土养分吸收上来,不需要额外施肥,就可以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但是难题就出现在如何获取水源上。陕北地区气候干燥,几个月不下雨都是常事。

在山西,如果需要打一口水井,至少需要挖到20米左右的深度,才能见到水源。陕西地区由于黄土层更厚,挖个三四十米都看不到一滴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因此当地人只能去河边打水。然而在高原地区打水,需要翻越千米到达山沟底部,一来一回就需要花上小半天时间,为了节约用水,老百姓只好不洗澡不洗衣服。
并且因为缺水,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当地农民只能种植一些抗旱的农作物,例如小米,燕麦等粗粮,农民们辛苦自千里外打来的水,到头来整天只能吃上点小米粥和粗面做成的窝窝头,并且由于长年干旱,收成也不稳定,磨剩下的粗糠也得存着,赶上饥荒的年份还能拿来填饱肚子,百姓们日子过的非常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到黄土高原的治理迫在眉睫,便开始施行一系列挽救措施。
早期实施的是坡面治理方法,将坡面改造成梯田,开垦耕地和植树造林双管齐下,但是通过实践证明并没有起到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修造梯田导致次生水土流水,流入黄河的泥沙并没有减少。

于是在接下来的15年间,科学家们改进了治理方法,在坡面建设梯田发展农业的同时,在沟道建设淤地坝拦截泥沙,两者相结合后,黄土高原流进黄河的泥沙显著减少了。
在沟坡联合治理法初见成效后,1977年陕北的一场特大洪水灾害,暴露了这个方法的缺陷,几十万亩农田遭到毁坏,受灾人口多达24万。
21世纪,政府意识到耕地不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好办法,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靠恢复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水蚀性,于是中国开始实施全球最大规模的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工程,截止2017年累计投入约4500亿人民币,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的31.6%提高到65%,基本已经恢复至古代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生态水平。
如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已经得到有效遏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前人的错误付出代价,愿人类对自然常存敬畏之心,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不用再付出同样的代价弥补我们的过失。
资料来源:
霍安治《改造黄土高原大业被抗战中断》
陈怡平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作者:荒诞猫          校稿:川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