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死了以后开始说起吧】

不要以为只有曹操本人才能对付的了外族,魏国对付外族的人才那是相当的多。

比如他的儿子曹彰,一般年轻人的偶像都是什么歌星,作家什么的,可是曹彰这哥们的偶像不是某某歌星作家,而是霍去病。

后来曹彰和田豫率领军队征讨代郡乌桓,曹彰这哥们太过生猛,只带了1000多骑兵就深入大漠,结果被乌桓数千骑兵包围。

打不过就守吧,乌桓人攻不破曹彰的防御,只能退走

这时候弹簧效应就出现了,你退我进啊,乌桓人一跑,曹彰就在后边追,曹彰偶像是霍去病,箭术却堪比李广,一边追一边射箭,箭无虚发,应弦而倒,哗哗射死一边,1000人就这么打败了几千人。

打败了怎么办?继续追啊!

曹彰带着人马在后边玩命追杀乌桓骑兵,乱战中曹彰身中数箭,但是恐怖的曹彰觉得这点小伤不过是挠痒痒,于是他创可贴也不贴,箭也不拔,浑身带着箭活像个刺猬一样继续追杀乌桓骑兵,追杀了整整一天一夜,斩杀俘虏乌桓骑兵数千,自此乌桓一蹶不振。
有生猛的勇将,还得有善谋的智将,比如田予。

之前曹彰被乌桓骑兵包围,就是他提议先固守,然后再追杀的。

早在田予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人看上他了。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看人极准。他看出魏延是个人物,果断重用,结果果然守汉中9年无人敢犯。他看出马谡不堪大用了,结果诸葛亮一用马谡,果然立刻掉链子,守个街亭守了9天左右就完了。

田予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曾经跟过,后来刘备当豫州刺史的时候,田予不知道怎么想的以母亲年老为理由提出要离开刘备。

刘备挽留不住后,居然流下了泪水,说了一句极其辛酸的话

“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一代枭雄,居然为一个小屁孩要离开他流下泪水,这真是不可思议。

然而事实证明,刘备的特异功能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这个田予后来果然成了大魏帝国的北方屏障,他以自己的谋略独占乌桓鲜卑,几乎取得了全胜,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保住了大魏国北方的边陲几十年无事。

如果田予当年跟了刘备,那对刘备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帮助啊,只怕地位不会逊于关羽张飞。

田予离开刘备后,投奔了公孙瓒,并上演了一出一嗓子喝退1万大军的好戏。

张飞在长坂坡喝退曹操83万属于罗贯中为了寒碜曹操虚构的,而田予喝退1万大军却是真正的历史。

田予当东州县令的时候,公孙瓒的一个部下王门旁边,率领一万大军来攻,一个小县能有几百人的军队就不错了,县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七舅老爷们统统吓尿了,纷纷收拾铺盖卷准备逃跑。

但是这时候,田予潇洒地走上城楼,望着王门的1万大军,他朗声喝道:“你这个无情无义的魂淡!枉公孙瓒将军对你这么好,居然敢背叛他,一个普通人哪怕只有提瓶打水的才能,也知道保护自己的瓶子,现在这座县城就是我的瓶子,要拿就来吧!”

这一番话义正言辞,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叛臣们最薄弱的心理防线——“理亏”

一个脸皮厚的背叛者是枭雄,一个脸皮薄的背叛者注定只能是个小丑。一句话,既然做了坏人,就要做到底,连坏人都做不到底的人,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王门这个小丑最终因为田予这一句大喝就捂着脸跑了。

公孙瓒死后,公孙瓒手下的鲜于辅还带着残兵败将死撑着,田予果断劝说他投降曹操

这个劝说,与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投降曹操,是最好的时机,此刻公孙瓒刚刚败亡,袁绍势力极盛,投靠袁绍属于锦上添花,人家袁绍说不定都懒得搭理你,而曹操刚刚办掉吕布,还是穷困潦倒不能跟袁绍抗衡,这个时候投靠曹操,等于给曹操雪中送炭啊,果然鲜于辅投降曹操以后受到了重用和优待

而田予则先后担任了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职务,那里都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这可谓是有能耐的人干啥都行,说打仗就打仗,说搞内政就搞内政,全能啊。
一口气追到马城,终于将田予包围了起来。

田予依旧不慌不忙,指挥若定,先叫自己的替身率领少量军队出南门突围,把鲜卑军队全部吸引到了南门,田予自己却率领军队从北门杀了出来。

当轲比能在那跟替身纠缠的时候,田予突然从后边杀出来了,直接给轲比能来了个菊爆,鲜卑军队立刻崩溃而逃。

好,又一个弹簧效应,那还怕毛,追啊!

一口气追了20里,杀的鲜卑军队“僵尸遍地”,田予完成了由逃命者向追杀者的成功转变。

后来田予越打越疯,有个叫骨进的乌桓首领不服从魏国,于是田予带着几百个兄弟深入大漠,到了帐篷门口,直接叫骨进出来,骨进还不知道咋回事呢,田予直接上去砍了他的脑袋,然后坐上马带着几百个兄弟一溜烟跑了。

在田予的保护下,北方得以安宁数十年,魏国牢牢坐稳了远东霸主的宝座。
有人做过统计,曹魏和外族34战,32胜1败1平,胜率约为94%。

然而,那一败一平,全是一个人造成,他就是轲比能。

虽然北方大战中,轲比能惨遭田予菊爆,但是后来轲比能也在田予初战获胜以后,成功把田予包围住了一次,逼的魏国派出名将牵招救援才赶走轲比能把田予救出来,此可谓一平。

至于那次败的就更惨了,说的有一次并州刺史毕轨派遣手下将军董尚、苏弼去找轲比能晦气,结果这俩人被轲比能打了个全军覆没,他们本人也全挂了。

在曹魏对外几乎百战百胜的强势威胁下,轲比能居然还能取得一平一胜的战绩,那是相当了不得。

对此,曹魏想了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弄死他

于是找了个刺客,叫韩龙的。

韩龙深入大漠,找到轲比能,一刀了帐,而后全身而退。

由于游牧民族没有明确的政治体制,因此失去一个领袖往往就是致命打击,虐遍欧洲无敌手,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帝国,就因为领袖阿提拉被罗马派人刺杀了,结果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彻底崩溃了。

失去了轲比能这位强大的领袖,鲜卑人也完了。

轲比能一死,“鲜卑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

后世提到刺客的时候,往往想到的都是荆轲。

然而,实际上古代成功的刺客多的是,荆轲在古代刺客,实在是个反面典型,好多比荆轲困难多的是任务人家不少刺客都完成了,而荆轲拿着可以断金的毒匕首,与秦始皇近在咫尺,拿着匕首围着柱子追了秦始皇好几圈,周围没一个人上来帮忙,最后秦始皇拔出剑跟荆轲单挑,荆轲还偏偏就挂了,还害的燕国也被灭了。

有人说,要是换成秦始皇刺杀荆轲,估计早就成功了。

国人往往太过于重视所谓悲剧情节,对于一些悲剧的失败者大加歌颂,而一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成功者却被扔进历史堆里,没人提及。

对于这个,我觉得应该改改。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这是曹植写下的名句。

用这句话来形容曹魏帝国的对外战绩,可谓恰如其分。

曹魏帝国仅以半壁江山,几乎每次都用比外族少几倍的兵力,还几乎次次都主动进攻,却能打的匈奴乌桓鲜卑纷纷求饶。

反观唐朝明朝,坐拥比外族多几倍的兵力,结果被人家揍成什么样我就不说了。

究其原因,恐怕要用一句孟子的名言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魏帝国面积并不大,只有200万平方公里出头,而且被蜀汉,孙吴以及北方草原民族三面包夹,随时有亡国的危险,就是这样险恶的国际环境,忧患意识造就了魏军极强的战斗力

不拼命,就有灭亡的危险,怎么能懈怠?

除了战斗力方面的强悍外,而曹魏兵制也进行了改革,军队国家化,小兵拼命死战,以及建立了大量特种兵部队,比如虎豹骑,青州兵,霸府兵

除了军制改革外,曹魏的武器也是极其先进,配备了大量西域和北方草原民族那里买来的的好马,拥有着最为强大的骑兵。除了骑兵外,魏国还有着一堆领先世界的先进武器,比如曹操时代就开发霹雳车,可谓是最早的大炮,而大科学家马钧也在观看诸葛连弩后,制造出了比诸葛连弩还要强大的连弩炮

拥有忧患意识,强大军制以及先进武器的曹魏军队,真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连鬼碰上了魏军估计都要哭泣

历史上的魏军,比《三国演义》里的魏军强大了1万倍都不止,放眼当时全世界,估计除了罗马帝国能跟魏军打打看,就只有蜀汉军队还能跟曹魏军队在很多情况下打平手了,而东吴和魏国交兵,除了守城以外基本就是完败了

所以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北伐没成功丢人,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没成功确实不丢人

在三国时期,曹魏可谓是真真正正,名副其实的远东霸主,谁不服弄死谁,那是没话说。

然而,除了诸葛亮,除了蜀汉外,还有一个人,他敢于用自己那不大的国土,不多的军队,去对抗这雄霸远东,令鬼神为之哭泣的曹魏,他究竟是谁呢?

请看一下话

【第五话 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