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直达丨《许三观卖血记》(文末提取)




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余华曾经被认为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现实力量的感召下,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有着更为感人的力量。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回击了文学界对于先锋作家所谓的现实失语和玩弄形式的指责,确立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作品书摘
1、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2、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3、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么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4、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被没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5、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余华)
内容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并将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渡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

(《许三观卖血记》同名话剧)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许三观卖血记》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空间,有意地悬置了“历史”,这种悬置既“复活”了人与生活,又为“民间”的登场创作了条件。
在小说中,作者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伦理结构、民间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来源。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作为小说主体,民间的混沌、民间的朴素、民间的粗糙甚至民间的狡猾呈现出它原始的生机与魅力。
余华在小说中坚持了民间叙事的立场,所以《许三观卖血记》没有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张扬的那种批判性的传统,也没有贵族叙事叙事所抛洒高高在上的怜悯,只有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人生和现实的理解。
同时《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传达了一种“放弃抗辩,逆来顺受”的宿命观念,而这种宿命观念,促使作者以苦难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
艺术特色
第一,顺时叙述。在叙述情节方面,小说完全采用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第三人称叙述,没有一处倒叙、插叙。十七万字写出了许三观四十年的顺时发展的历史。余华采用了淡化历史,细写生活的顺时叙事策略。小说无论如何大开大合,都是取舍自如,顺时推进。
第二,重复叙述。在余华的眼里,苦难与重复是孪生的,许三观卖血故事的反复出现,没有让人觉得冗繁,反而让人觉得简洁生动。余华的重复叙述,是文字上变化不大,而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第三,对话叙述。小说70%是对话。许三观的故事绝少背景、场景、人物内心描写,基本上完全由对话组成、展开。这些对话形式的多样化在当代小说创作中比较罕见,同时这些对话在文本中的作用非常特殊。在占文本80%以上的对话中,有一般文本中常见的人物对话,更有大量的以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人物语言。人物的对话是静态的,是对场景的描摹、对人物性格的展现。第一人称直接引语,往往取代了叙述者而呈现出某种动态性。
作品评价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这一路走来,就像千千万万个那个时代的人一样,被一点点的抽回去,拉过来,被折磨的生不如死。从他第一次和根龙、阿正卖血开始,卖血这个横贯了他整个一天,他这个人有时候近乎冷酷无情,有时候却让人热泪盈眶。他喜欢自嘲,但心地却无比善良。从他娶许玉兰开始,到许玉兰和何小勇的事情暴漏,他们两个人的结合就像那个时候的所有人一样,仿佛只是为了拼凑,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灵魂。
在他们两人所经历的一个有一个的苦难当中,我看到的是他们两人一直矢志不渝的坚定和执着,虽然这其中关于爱情的因素似乎不多。但他们从未说过放弃,这一点若是放到现在,恐怕早就鸡飞狗跳。
我理想中的爱情或者婚姻,它的模样就是如此。有人说过:宁缺毋滥。这点至关重要。哈哈哈,有时候挺羡慕许三观的,有时候挺羡慕许玉兰的,他们的模样真的像极了最美的爱情。
有时候,我都在想,会不会将来真的一个人走下去。但又转念一想,应该不会吧……不确定,但又不能确定,这样活着其实也挺好的。我想生活中已经太多了忧愁和烦恼,何必再自寻烦恼呢?不过也许是加上了一勺糖。许三观他们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在他们家中吃了五十七天的糟糠的时候,他们的确往生活中加了糖。
许三观和许玉兰他们两个人在生活不断袭来的困难中,他们执着坚定的精神我想以后都会深深烙刻在心头,直到他们最后一刻,看到他们两人在胜利饭店一起吃饭的场景,眼眶微红。
”一盘烧猪肝,二两黄酒……”
”要温一温……”
  
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通过卖血来挽救这个处于崩溃的家庭,挽救这个随时在风暴中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卖力气、买身体的热气、甚至到最后为了救一乐他卖了命。在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下,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家庭、关于责任、关于善良、最终关于爱的一个许三观。
  
尽管他垂垂老矣,但回顾他的一生,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我一直坚信,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不是在接受新鲜的事物,而是在不断感悟心中的那些个道理,我们在找寻原因,我们在书中反思找寻原因。
  
随着余华先生的笔端,一次又一次的回顾我们的过去,回头看看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父母,倍感幸福。

(《许三观卖血记》影视片段)


扫码关注“跨界知青”公众号,回复:“许三观卖血记”
或直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