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直达丨《民主的细节》(文末提取)




简介
《民主的细节》是刘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时观察美国民主政治所写的随笔。全篇文辞幽默,不似政治专著那样难啃。幽默的语言中作者剖析了民主政治下权利是如何运行如何制衡的,深刻分析了大量社会事件的底层逻辑,同期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的反思和期望,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社科类书籍。
作品书摘
1、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
2、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给予劳动者政治上的声音,这一点至关重要。
3、一个朋友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亦云地这样说。
4、上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实不是看多数人,而是看少数人,比如残疾人,同性恋,外来移民,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要我说,还有一个更过硬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敌人”落到它的手里之后,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
5、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承记忆的责任。
6、美国那些碍手碍脚的繁文缛节,恰恰是这个国家之所以自由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越多的繁文缛节下面,保障了越多的自由,成熟的自由制度里,自由和约束总是具有对称性。
7、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民主选举不是选“明星”,而且是选择公共生活的方式。
8、毕竟,改变文化比改变制度更难。改变制度不过是重写一些法律条文,而改变文化却是要扭转几千年来形成的观念。
9、不要让你的意识形态干预你的理性,尤其是不要让它局限你在知识上的视野。
10、我想,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民主的细节》


(作者 刘瑜)
内容简介
《民主的细节》全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人物篇》。五个部分搭建了整个书的大体框架,每篇由若干个短篇构成,从事实出发进行理论阐述。
《权力制衡篇》这一部分从美国政治的大环境出发,阐述了美国政治基本的制衡原则——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主要的表现就是:总统可以提案,但必须经国会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参议院可以启动弹劾总统;国会可以立法,但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官虽然独立判案,但是大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虽然可以提名法官,但必须国会批准提名……这种“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踩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膊,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
《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从美国具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方法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民主的存在方式。三个篇目就民主细节这一主题平行展开论述,辅以大量的数据、调查,有理有据。作者通过全方位的观察、调研,对存在与美国社会的民主现象进行解剖,重读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作者的视野渗透到美国民主政治个细枝末节。
《人物篇》 则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对美国民主的细节进行分析。例如《美奸“克拉克”》这篇文章中,通过美国的前司法部长为萨达姆做这些篇目虽然具体到了明确的个体人物,但是刘瑜却是通过个体来再度反映整个美国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与《权力制衡篇》前后呼应。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刘瑜这本《民主的细节》是一本美国政治观察随笔集,她以高度的理性化的观念和客观的立场为读者带来了一幅美国民主细节的生动画卷,展现出了这幅画卷中每一笔每一画,从细节中透视美国民主中所有的特征、表现,堪称美国民主的百科全书。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仅依靠的是经济上强大,更重要的是产生这种强大经济的方式。在大部分国人的眼中,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时时刻刻充满着压迫和不公平,人们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则是对美国社会的真实描绘,她大胆涉及政治的话题,以一种真实的态度、真实的情境颠覆了国人们的这种认知。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很家常的书,试图从具体的政治事件、甚至柴米油盐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美国的当代政治——确切地说,分析政治本身——再确切一点说,分析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更接近合理与正义。
艺术特色
在语言技巧方面,纵观《民主的细节》目录,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名字——《耳朵上的记号》、《对你骂骂骂不完》、《病了你得管》、《先天下之急而急》、《人民公敌在“裸奔”》……从这些目录就可以看出,作者致力于消解谈论政治问题给读者带来的晦涩性和枯燥性。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但是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将深奥难懂的问题化为简单易懂的故事,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拓宽了《民主的细节》的受众。
例如在《对你骂骂骂不完》这个题目就是从一句“对你爱爱爱不完”的歌词演变而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这一篇随笔说的是一个叫乔姆斯基的美国“老当益壮”的愤青对美国问题的批判,乔姆斯基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批驳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和问题。这篇文章说明在身处美国的乔姆斯基之所以可以对美国当下问题进行大肆批判,正是因为在美国有着真正的自由和民主,乔姆斯基享受是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民主。事实上,自称“无政府——社会主义者”的乔姆斯基曾说过,他之所以留在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作者并没有直接地写出美国的言论多么多么自由,而是举了一个乔姆斯基的例子,从侧面证明了美国言论的自由。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复杂的结论,有的只是生动的例子。作者一步一步来引导读者去理解、观察美国民主的细节。
再如《至少还有记忆》中,作品想表达的是社会舆论对美国总统的监督,但是作者却通过一个话剧《佛罗斯特/尼克松》来引出主题。这部话剧以1977年尼克松的电视访谈为主题,重温了当时的情境。作者写作这篇随笔的时候是2007年,也正是三十年后,人们仍然没有忘记尼克松作为总统时所犯下的过错。作者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来阐述问题的中心,用事例间接地引导读者去感受公民、社会对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制约和监督。 
作品评价

《民主的细节》中,刘瑜没有讲民主这种制度本身,她描述的是民主的生活。就像是别的厨师在讲做菜,把一份菜谱讲得细致又严谨,蹦出无数个专业词汇;而她二话不说,转身切菜下锅加调料,端到你面前的一盘菜,是有颜色有气味有热度的。
我看到的美国民主,给人以个性,给弱势群体以盾牌,也以刀剑,给死者以尊严,给生者以无限的可能性。在严密的制衡机器下,人们还自己以平等和自由。
当然这并不代表民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也并不意味着民主是万金油,头疼了就抹一抹。纵观这些年很多民主国家的发展进程,有不少国家甚至无法维持社会稳定,可见民主是有条件的,起码至少要有一个能实施政令的政府。至于把民主制度强行安到中国,那更是难乎为继。合适可能比好更重要。
在我看来,美国之所以民主,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制度,它就像是刹车器、安全带和维修工,在国家运转出问题时确保它的安全稳定,同时改进。好的制度不在于杜绝犯错,而在于错误能及时被预警、反馈、制止和纠正。二是文化,它促使着人们不断去“激活”制度。没有美国人本身极强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度再美轮美奂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我看这本书时特别感动的一点在于,人们并不是减少了缺陷,而是增加了对彼此缺陷的深深包容和妥协。而这,就是文明。我看到民主是每个人都能弯腰捡起的东西,就像是孩童捡起一颗石子,士兵拿起剑,文人拾起笔,或者说每个人都能拿起枪来保护自己,拿起麦克风来表达自己,捡起一大堆中国人眼中的鸡毛蒜皮,塞进个人实现的罐子里。于是我们的手中不再是空无一物,而是与这个世界紧紧相连。从这一点来说,民主这个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使人得以为人,使空洞的理论变为实际的行动,也使我们每个人得以成为他自己。



扫码关注“跨界知青”公众号,回复:“民主的细节”
或直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