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好书直达丨《万历十五年》(文末提取)




简介
《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作品书摘
1、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的,积殊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他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
2、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
3、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4、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5、有时他们身上的自私苟且,还远过于不识字的愚氓。这种不安,或者由此发展而来的内心交战,需要有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缓解排除。志趣相投的研究讨论,可以触发彼此的灵感,深入探索人生的真谛,俾使内心的不安涣然冰释。
6、在他执政的时代,在名义上说,文官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则已包罗了本朝的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
《万历十五年》


(作者 黄仁宇)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此书写作历时七年,作者先后翻阅过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扎实的功底,因此虽然是横断面,但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般”的笔触,既敏感又客观冷静地在--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作品鉴赏
在《万历十五年》这部作品中,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黄仁宇此书,反映的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大失败的全记录,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由于作者熟悉西方宪政及历史,因此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缺乏数目化管理,并将中国社会的结构比喻为“潜水艇面包式”的社会结构:“上面一块面包,大而无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其中则是儒家的道德原则,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和人权,也没有一个可以改造利用。因而,我们这个庞大的古老国家,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面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违法的行为做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可资遵循的成文条例(即使有成文的规则,也多半道德宣誓的作用远大于实际功效)。而这种社会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在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 
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个黑暗大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作者在全文中,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实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可以使人们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的人生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因此,读过此书的人都说:“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作品评价

《万历十五年》看似是在写万历十五年的概况以及关于封建王朝的三纲五常和君臣伦理道德,实则是在写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诉说了整个文管体系的存在和运行机制。皇帝、首辅、文官、武将、思想家以及所有子民构成了这个庞大的帝国,每个人都为了这个庞大的机器的运转各司其职,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台巨大的机器面临的是穷途末路。维护皇权的“利器”无疑是德、礼、四书五经,导致产生的文官集团只讲道德,不讲法律,是明显的社会问题。
文官集团不仅限制了皇帝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政治制度的发展。首辅张居正一生致力于推动税收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然而,由于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在他死后,历时持久的清算运动使得改革被迫流产。高级将领想要消除军队薄弱环节并建立有效机制以满足边防需要的努力也因文官的墨守成规而受到阻力。只有戚继光在张居正的庇护下,建立了军事成就斐然的戚家军,并制定了一整套健全有力的军事战略,但这一成功的个案也在张居正死后的清算运动中逐渐销声匿迹。
这本书深刻描述了万历十五年,六位红遍历史长河的著名人物在这一年间在文官集团的制约下,失败的人生遭遇,这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缩影,也进一步阐释了这样的大环境终将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扫码关注“跨界知青”公众号,回复:“万历十五年”
或直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