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hi科普Room”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农民工正式更名为“新产业工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未解决,农民工歧视现象仍存在,改名的意义在哪里!
近日人大代表提出“农民工”存在歧视意味,为了让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建议将其更名为“新产业工人”。
网友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指责此行为治标不治本,某网友言辞犀利地指出“作为社会现象的直接映射,语言现象永远是最客观的,禁止语言现象而不改变社会本质,只会让简单的语言变成阴阳怪气。”
这种所谓的表达正确源于人权的不平等,禁止叫农民工为农民工就好比美国人禁止叫黑人“尼哥”。
假如你在美国的街上叫一声“尼哥”(黑人的英文发音),可能会遭到一顿暴揍,并被冠上“种族歧视”的骂名,美国种族主义偏见已持续了几百年,即使20世纪中叶美国已经废除种族歧视,我们仍能看到诸如“美国黑人因使用假钞被白人警察武力致死”之类的报道。只要偏见存在一天,人们就仍会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尼哥”这个称呼。
“农民工”这个称呼起初只是为了明确分工,1958年中国开始施行新的户籍制度,个人户口开始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户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农村人能够留在家乡进行建设,为全国人民提供粮食以及其他资源。
但是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高薪诱惑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职位缺口,吸引众多农村户口的劳工前来求职,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沿海城市,例如深圳,已经完全被外来人口占据,在这里人们交流全靠普通话,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会说粤语的本地人。
去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总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因为学历低,农民工只能做一些底层工作,例如建筑工人,保安或者清洁工,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生活保障。
地铁公交车上经常能看到很多农民工穿着满是污渍的工作服,因为害怕受到嫌弃和弄脏座位,他们即使满脸疲惫也不敢坐下;某学院因嫌弃农民工脏,竟在门口贴上告示“禁止农民工用餐”!
19年8月重庆市对500名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平均月收入736元,人均居住面积仅4.8平米,16.2%的农民工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中。66.7%的农民工尚未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被拖欠工资的人数占比为14.2%,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占比仅90%,且首要原因是供不起孩子上学。
由此可见,导致农民工生活没有幸福感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这些问题,企业不会因为农民工改名而提高待遇,按时发工资,农民工子女也不会因为成为“新产业工人子女”而提高义务教育占比。
将提高农民工待遇和生活保障提到台面上来,完善农民工劳动保护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不平等处境。
农民工的需求根据年龄段区别也大有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新生代农民工(90,00后)的诉求开始由吃饱穿暖逐步向归属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转变,
如果十年前随机采访一位农民工,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大城市找工作,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现在则会得到更多诸如“为了实现梦想”,“不想被迫考公”“想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之类的回答。
农村能选择的职业余地有限,大学生基本只有做村官和教师这两条出路,数据显示自2010年后城市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开始逐渐下滑,提供给农民工的其它行业机会更多,意味着只要拥有一技之长都能在这里发光发热。
因此除了提高农民工薪资待遇,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多举办一些人性关怀活动,让员工拥有归属感以及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能让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实现双赢。
如果不从农民工的诉求上解决问题,单纯给农民工改名换姓,属于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改名一事你是否赞同呢?谈谈你的理由。
作者;荒诞猫 校稿:川川
点击下方👇“hi科普Room”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