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新规的独特解读:从比特币内卷,看全民鸡娃,要避免全社会陷入囚徒困境



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份被称为“双减意见”的文件,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我们在“教育改革”领域迈出十分重要的一步,并且对于防范“教育资本化”具有很大帮助。
从涉及到我们个人微观层面来说,这不但是在给我们的孩子减负,也更是在给我们大人钱包减负。
我们平时经常抱怨教育成本太高,但现在国家开始要推动校外培训“公益化”,却反而可以经常看到到处有一些比较阴阳怪气的反对声音。
这岂不是我们在自己反对自己的利益?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带歪了节奏。
所以,我今天就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客观理性的去看待这件事情,避免被人带歪节奏。
(1)教育资本化的危害性
关于有人在恶意带歪节奏,我最近就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认为校外培训是当前一些不富裕阶层,“有效鸡娃”的手段,可以在不上名校的情况下,通过进行一些校外培训和网课,拉近跟富裕阶层的差距。
先不说这种观点是否过于理想化问题,单纯这个观点本身,就对这个校外培训整顿的政策理解不对。
我在7月8日分析整顿天价学区房的文章里,有提到过。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本保障之一。
所以我们整顿校外培训、网络教育,并非要限制这个行业,而是要规范这个行业。
说白了,就是要把这样关乎国家未来的关键行业,要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控,而不能被资本,特别是外国资本掌控。
我是一直认为,像医疗、教育,这种涉及到民生领域的,是要特别防范过度资本化。更应该是从国家层面入手,作为民众福利去“普惠”,而不应该成为资本敛财赚钱的工具。
所以,教育资本化,我认为有很多危害。
比如说,资本会为了敛财,鼓吹焦虑
资本可以影响,甚至控制舆论。
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会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效果。
我们有时候,是否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平时那么焦虑的让自己小孩上各类辅导班,是否真的有必要?是否真的有效果?是否真的可以追平所谓“阶层差距”?
而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焦虑的给小孩上各类辅导班,跟已经形成不良风气的攀比之风,跟铺天盖地的一些宣传焦虑氛围,导致我们越来越焦虑,是否有关?
当前这种全民鸡娃氛围的形成,我认为也跟教育资本化有关。
资本为了赚钱敛财,就需要鼓吹焦虑,这样家长们才会急不可耐的把自己小孩送进各类辅导班,并且在不断攀比之下,都是花高额的价钱,最终养肥的是资本,而小孩是否能学习到真东西,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本通过教育资本化大肆敛财,而家长们在全民鸡娃氛围里不断内卷,加重焦虑,加重家长们的生活经济负担。
但鸡娃到最后,往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最终留给民众的是一地鸡毛,只有资本可以从中大肆敛财。
因为全民鸡娃,等于你“白白鸡娃”,在全民鸡娃的情况下,你鸡娃是等于“无效”,从全社会效率来说,属于“无用功”。
这属于资本强行制造出来的“摩擦”。
这一点,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
这个其实跟比特币挖矿有点类似,我来跟大家结合举例一下。
(2)从比特币内卷机制,看全民鸡娃的危害性
我以前跟大家分析过,比特币有一个自动减半的机制。
比特币网络是每挖出21万个区块后,产量会自动减半。
比如说,2009年,比特币刚诞生的时候,计算机每挖出一个区块,可以获得50枚比特币。
但到了2012年,进行第一次减半后,每挖出一个区块,就只能获得25枚比特币。
2016年,第二次减半,就变成12.5枚。
从上面可以看到,大概就是每隔4年自动减半。
这实际上,就是比特币网络有一个“自动平衡机制”,就是不管比特币网络有多少计算机挖矿,这4年里,都会自动平衡在4年挖出21万个区块,也就是这个区块产量是固定的,但比特币产量会随着减半,呈现指数级下降。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在比特币刚诞生的4年里,每挖1个区块可以获得50个比特币,意味着这4年的比特币总产量高达1050万枚比特币。
然后,到了2012年触发减半后,每挖1个区块只能获得25个比特币,那么4年产量就会减少525万枚。
以此类推,2016年第2次减半,4年产量减少到262.5万枚。
2020年第3次减半,4年产量减少到131.25万枚。
也就是说,直到去年,比特币一共挖出1050+525+262.5+131.25=1968.75万枚。
想必大家也知道,比特币一共有2100万枚,号称永恒不变,不会再增加。
但是,一直到去年,比特币就已经挖出1968万枚,距离2100万枚似乎很接近了,只剩下131.25万枚没挖出来。
这是否意味着比特币很快被挖矿?
其实并不是这样。
这里比特币隐藏一个“数学陷阱”,由于每4年减半,是一个“指数级”减少的效果,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想要被挖光,没那么容易,我拉个图表给大家看一下就知道了。

如上图所示,比如说,到了2060年,经过第13次减半后,比特币每个区块只能产生0.0061枚比特币,到时候比特币4年总产量只有1281枚。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的总产量,只会无限趋近于2100万枚。
比特币的最小单位不是1枚比特币,而是“1聪”。
1枚比特币=1亿聪。
比特币有一个减半上限,是33次减半,这个减半上限由来是,在经过33次减半后,每个区块只能产生1亿份之一枚比特币,也就是只有1聪,由于1聪是最小单位,不能再向下减半,而这个时候最后一枚比特币才会被正式挖光。
所以,比特币的总量,不应该是2100万枚,准确说是2100万亿聪。
比特币的这种“数学陷阱”导致他93%的比特币都会在头12年挖光,而剩下的7%比特币,会在剩余的120年里,指数级减少,陷入到更夸张的内卷之中。
同时,比特币的“自动平衡机制”,导致不管有多少计算机挖矿,这每4年的产量都是固定的。
比如说,如果现在只有100台计算机挖矿,那么未来4年里,比特币还是会被挖出65万枚比特币,相当于每台计算机可以4年挖出6500枚比特币。
但,假如有100万台计算机挖矿,这4年里还是只能挖出65万枚比特币,不会因为计算机数量多了1万倍,挖矿速度就会加快。
于是,当100万台计算机在挖矿,相当于这4年里,每台计算机只能挖出0.65枚比特币。
也就是说,当越来越多资本,冲着比特币的高收益,卷入挖矿后,会反而不断减少每台计算机的单位“收益”。
也就是,比特币网络内卷得越严重,矿工收入就会越低。
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意义“内耗”。
并且是“中本聪”精心设计出来的人为“内耗”。
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网络,就是会根据当前比特币网络的算力总量,去自动平衡计算难度。
挖矿的计算机越多,比特币网络算力越高,就会自动调高计算难度,这样自动平衡,会保证每4年固定只有21万个区块会被挖出。
这里就存在一个博弈论的经典“囚徒困境”。
假如,越来越多矿工内卷,投资购买更多计算机进来挖矿,理论上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那么怎么才能双赢呢?
那就是大家都别挖矿,比如说,假设当前全世界有1亿台计算机在挖矿,那么每台计算机4年里只能挖出0.0065枚比特币。按照当前1枚比特币是3万美元计算,等于这台计算机4年收益只有195美元,很显然是入不敷出的。
但是呢,要是大家都别挖矿,只让比如说100台计算机挖矿,4年每台计算机就可以挖出6500枚比特币,每台计算机收益高达1.95亿美元。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我用100台计算机,也可以4年挖出65万枚比特币。
为何全人类要花1亿台计算机,每年消耗1200亿度电,去挖矿呢?
搞清楚这个问题,你就知道,为何说比特币挖矿是在浪费资源,因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摩擦功”把大量电力能源,消耗在无意义的摩擦里,只是为了增加内卷,形成所谓比特币的“内在价值”。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就明白了,我为啥用比特币来举例。
当我们全民鸡娃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鸡娃,那么如果你不鸡娃,你的小孩就似乎会陷入到落后在起跑线,会差人一等的感觉,这逼迫你也要鸡娃。
于是,当大家都在鸡娃的时候,等于大家都在“白白”鸡娃,因为没有意义。
整个社会985/211学校的招生名额就这么多,全民鸡娃,只会增加上985/211的难度,而不会增加985/211的名额。
这就跟比特币网络一样,加入挖矿的计算机越多,比特币网络计算难度越大。
2020年考生1701万人,考上本科的比例大约是50%,另外有21%的人无缘大学。
而上985/211的比例,每个省是不一样的,但总体估算从全国平均来看,考入985的大约占考生总数的2%,考上211的大约占考生总数的5%
当只有少数人鸡娃的时候,同样也是一半的人可以上大学,也就是大多数人可以在轻松学习的氛围里上大学。
但当全民鸡娃的情况下,同样也还是一半的人上大学,并且不鸡娃的人,如果没有天赋,那么很可能上不了大学的概率会提高很多。
于是,这种教育内卷化一旦形成,就会滚雪球式一样,迫使所有家长焦虑的加入到鸡娃大军里。
这本质上,跟比特币人为设计出来的“减半机制”“自动平衡机制”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制造内卷”。
区别是,当前这种全民鸡娃的氛围,是教育资本化后,在各方面因素综合之后,有资本在暗中推动的结果。
跟比特币挖矿一样,全民鸡娃氛围一旦形成,那么对于民众、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输家,只有资本是赢家。
因为每年上大学,上985/211的学生比例就那么多,全民鸡娃,只会增加整个社会运作成本,增加无意义的“摩擦功”,而这样“摩擦功”所消耗的大量资金,就被席卷到资本家的腰包里。
这才是教育资本化背后的利益真相。
而在这样的社会运作“摩擦功”里,家长消耗了金钱,小孩背负上沉重的负担,最终放大了整个社会负面能力,因为“摩擦”而产生矛盾。
资本去可以在这样的“摩擦”里大肆敛财。
(3)防范教育资本化
其实这不单单是教育资本化,才存在这样的资本靠“摩擦”敛财现象,在很多资本化严重的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所以当前我们谁才会显得越来越焦虑,这背后的成因有很多,但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放大焦虑,增加社会运作摩擦,资本就可以从中放大收益,大肆敛财。
因此,如果我们放任教育资本化不管,只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全民鸡娃的氛围,最终导致从家长到学生,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都陷入到焦虑氛围里,都成为了输家。
在这种状况里,只有资本是赢家。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明白,为何我们这次要重拳出击,来进行着大力度的减负。
不管是比特币挖矿的加速内卷,还是这种全民鸡娃的氛围,一旦这种内卷化形成,会迫使所有人加入内卷,并且加速内卷。
指望这样的内卷体系,靠自身大家的自觉、道德来自我解决,是不太现实的。
只有外部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干涉,才能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比如说,比特币挖矿网络,如果真想要不浪费能源资源,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世界各国都坐下来协商“瓜分”比特币网络。
举个例子,协商规定,每年固定只能用1万台计算机挖矿,且是专用挖矿,除了这1万台计算机,其他计算机都挖不了矿。
每个国家按照GDP比例、人口比例,把这1万台计算机分走。
这样每个国家等于4年产生的比特币收益就是固定的,并且就不会内卷化,而且也不会浪费资源。
当然,这是一个简单例子,属于理想化状态,现实是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至少现阶段应该是不会发生。
但教育领域则不一样,国家层面是可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进一步调控,来强行打断这种内卷化的趋势,打断恶性循环的链条。
我这几天还听到另外一种被带歪节奏的观点,就是说,给学生减负,会增加阶级固化。
还有一种说法是,取消了校外培训,富人们仍然可以请1对1私教,穷人则落后于起跑线。
这些其实是比较扯淡的观点。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当前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但富人群体的人数其实并不是太多,他们只是掌握的财富总数极其的多。
招行2019年出过一份报告,里面提到,我国当前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数,到2018年大概是197万人。

这个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数,占我们总人口的0.14%。
然而这只占我们总人口0.14%的高净值人群,却拥有高达61万亿元的个人可投资资产。

而2018年我们整体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是190万亿元,也就是“高净值人群”所持有的61万亿元个人可投资资产,占我们整体所有可投资资产的32%。
这是我们当前贫富差距的一个情况。
不过呢,有钱人再有钱,数量也还是只有那么多。
我国当前这些“富人”群体,总数量估计就是200万人,他们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同一年小孩去参加高考。
由于一个人的旺盛的壮年生命周期最多就是50年(20岁~70岁)。
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数量除以50,那么假设富人群体的小孩,每年大约有4万人参加高考。
那么全国985/211的大学当前每年的招生人数加起来差不都是50万人。
先不说是否富人的小孩就一定能上985/211,即使退一万步说,所有富人小孩都是天赋异禀,特别会读书,而且都很认真读书,都上了985/11,他们也顶多只能占了每年985/211大学招生名额的8%左右。
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每年985/211大学的招生名额很有限,都被富人们的小孩占光了。
不然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我们小孩的对手,永远不是富人们的小孩,而是其他更广大普通民众的小孩。
而且客观来说,不管是全民鸡娃,还是全民快乐学习,富人们小孩所拥有的优势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因此,那些现在总是拿富人们小孩可以1对1私教,而穷人们没办法校外培训,以此来带节奏的人,我认为要么就是故意带歪节奏,要么就是已经被带歪节奏。
我估计我读者里应该也有不少人被带歪节奏,我还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大家清醒一些。
其实,上面说的富人小孩就一定能上国内重点大学,已经是完全理想状态,他们很多选择出国。
今年5月份,就有一个北大教授拍了个视频,说“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却势不可挡成学渣”。

这位北大教授是这样吐槽的,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夫妻两就没少进行过专门辅导,可无奈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丁教授的心境也从一开始的痛心疾首、焦虑到睡不着觉,转变为坦然接受、心如止水。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当时还有一篇文章特别火,叫做《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
包括我们现实中也有很多实例证明,并不是学霸和学神的小孩,就一定也是学霸,富人的小孩也不是各个都天赋异禀,喜欢学习。
客观来说,这些学霸、富人的小孩,肯定拥有比普通人更优越的环境、起点和资源。
但大自然的公平就在于,一个人的天性、天赋、秉性,是不能遗传的,是面向所有人随机的。
而大家随着年纪增大,也应该越来越能明白,天赋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是说努力不重要,但确实不得不说,一个学渣再如何努力,再如何鸡娃,也成不了学神学霸,顶多就是成绩好一些的普通人。
而且学神学霸,也不是一定就能事业成功,出来社会就走上人生巅峰。
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天赋所决定高度上限。
天赋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天花板上限,努力则是决定我们能抵达天花板的概率和机会。
天赋再好,不努力也等于0。
但天赋可以决定,我们努力之后,可以达到的上限。
这是需要客观承认的事实。天赋是多样化的
因此,鸡娃,特别是全民鸡娃,对整个社会来说,其实只是在徒劳增加无用功而已。
我们现在需要避免的就是,在全民鸡娃的氛围里,形成恶性循环,把所有人滚雪球式的卷入到内卷的恶性循环里,避免出现我不鸡娃就落后于人的恶性链条。
所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只能由国家出手。
如果说,大家都不需要鸡娃了,自然就不会焦虑。
这除了说,从国家层面来进行强制“减负”。
归根结底,还是要扩大教育资源的蛋糕,让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化。
所以,最后说一点,很多人对这次“双减”意见的误读在于,认为国家要一刀切,把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都砍掉。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这次“双减”意见里,有一大段内容是这样的。

这里有几个要点:
1、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
2、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3、坚决禁止不正当竞争,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这里,把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这实际上就是意味着,要把校外培训,纳入到公益化或者事业化单位里,更强调其民生福利属性。
这一下子打掉了资本通过教育敛财的渠道。
同时,我们并不是彻底砍掉校外培训,而只是不让资本染指校外培训。
包括,这次双减意见里,对于网课还有以下内容:

这里提到“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这一段话,建议还抱有怨言被带歪节奏的人,可以仔细多读几遍。
这是再清楚不过的阐明,我们并不是要一刀切完全取缔校外培训和网课,而只是要规范化行业,并将其作为带有福利性质的民生事业去做。
所以,我们要避免教育资本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要公平。
这也是我在7月8日分析天价学区房的文章里,有提到过的观点。
而且,当前每年出生人口锐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推出三孩之后,开始在对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高房价、高教育、高医疗”进行动刀子。
这是因为当前人们的压力和负担,确实太大了。
所以,必须要给人们减负,否则在资本恶意推波助澜之下,这样的负面的“社会摩擦”作为无用功不断积累后,很容易产生比较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避免教育资本化,更是要避免外资染指我们的教育产业。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本保障基础,教育会影响我们小孩的未来,进而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
要是我们在全民鸡娃的氛围里,让小孩习惯校外培训,那么校外培训是否会绕开我们的公立教育,甚至挖空我们的公立教育,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
同时,由于这些校外培训企业,很多都在海外上市,被外资所控股。
在当前我们和美国博弈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在美股上市的资本控制的这些教育培训机构,会不会在课外辅导的时候,给孩子们夹带一些私货?灌输美国想让我们孩子潜移默化接受的观点?这是首先要避免的。
所以,不管怎么看,我们都要避免教育资本化。
但这同样只是刚开始,而不是结束。
解决教育资本化,仍然还不能根本解决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
我们未来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普惠化,让更多普通民众可以受惠于优质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公平,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公平。
仅此而已。
最后说一句:与其指望靠鸡娃来追平阶层差距,还不如去鸡自己。
儿孙自有儿孙福,在教育小孩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大家还是要放平常心,不要让自己陷入到太焦虑的状态。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点下方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