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又一次政治局会议召开。
由于每年4月份和7月份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对经济形势和接下来的宏观经济做一些规划和部署,对未来一季度到半年的经济政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所以一般来说,资本市场是会比较重视每年4月份和7月份召开的会议。
解读会议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是把7月份会议跟4月份会议做一个比较,看增删改了哪些内容。
这方面很多券商都会做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下图这样的。
不过大家只看这样的图,可能也还是一头雾水,这篇文章我会来跟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1)对经济形势的描述
4月份的会议,对经济形势总体描述是: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这次会议的描述则变成: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但同时也说对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要有准备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次会议这句话只是老调重弹,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描述。
不过要解读这样的会议,就必须放在全局角度,然后逐字逐句去解读。
关于经济形势描述,可以视为我们对整体经济的一个预期态度。
换句话说,4月份我们认为经济还是面临比较大的恢复不均衡压力,可能有这种结构失衡。
而7月份,我们则认为经济形势比起4月份来说要有所好转。
这是不是有点出乎大家预期呢?
因为7月中旬央行宣布降准的时候,专家们普遍解读为我们对未来经济形势不乐观,所以做一些放水对冲。
那么怎么这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描述却乐观起来了呢?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
我们对经济形势的描述,或者说判断,不管最后跟实际情况符不符合,但是代表我们的一个态度,并且这个态度会决定我们的一个货币政策、财政手段、经济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比如,假如对经济形势未来预期很不乐观,那么就有很大可能开始降息放水来刺激经济。
反之,这次会议这样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这句话背后潜台词是,我们经济整体情况还没有糟糕到需要靠降水来维持经济的地步,简单说就是别指望我们会大放水。
(2)宏观政策删掉不急转弯
这次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宏观政策删掉了不急转弯的表述内容。
上一次的宏观政策描述是:精准实施、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
这一次的宏观描述是: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这里删掉了不急转弯的内容,并提到了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已经做好货币政策开始有较大幅度转弯的可能性。
考虑到之前外界普遍解读不急转弯为不大幅度收紧资金面,也就是不加息。
这里删掉了不急转弯的内容,实际上可能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好某种层面上加息的准备。
事实上,近两个月来,各地的实际房贷利率都在不断的提升,近期有买房或者卖房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特别是二手房的房贷利率上升势头还比较快。
可能大家这里不太好理解关于6月底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还有7月中旬降准,这两个动作,来如何解读未来这半年的一个利率动向变化。
首先,关于6月底的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其实我认为反而是给政策面预留了加息的空间。
这个估计很多人都不太好理解,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6月底的银行存款利率机制出现变化。
旧模式:基准利率*倍率。
新模式:基准利率+基点。
在这样变化之后,存款利率就跟贷款利率看齐,都是采用了基准利率+基点的模式。
那么这两个新旧模式,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由于“倍率”和“基点”的差别,会导致新模式的短期利率小幅上浮,而长期利率大幅下降。
但因为短期存款占大部分存款份额,长期存款占比较小。
所以,采用新模式之后,银行整体利率水平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单纯从长期利率来说,新模式确实是出现实际利率大幅下降的情况。
旧模式: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上限,国有大行3.85%,中小银行4.1%。
新模式: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上限,国有大行3.35%,中小银行3.55%。
而大家要注意,不管新旧模式,都是建立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基准利率维持不变的前提。
我们目前法定存款基准利率是1.5%,最近一次变化是2015年10月24日降息25个基点,从1.75%降息到1.5%,然后一直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没有变化了。
我们的银行实际存款利率,是允许银行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去做一定的上浮空间。
这个上浮空间是有上限的。
旧模式里是采用法定基准利率做一个上浮比例倍数,比如国有大行的上浮空间是30%。
而新模式,则采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去+一个基点。
这个基点也是有上限的。
比如国有银行定期存款的基点上限是60基点。
由于采用基点后,银行的长期存款利率是相比“倍数比例”上浮空间,要缩小很多。
也就是,新模式里的长期存款利率下降,是建立在缩窄了银行的“上浮空间”。
银行实际利率=法定基准利率+银行上浮空间。
那么,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当银行上浮空间缩小,造成银行实际利率下降之后,如果提高了法定基准利率,那么银行实际利率就会持平。
所以,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间被缩小的部分,就是我们预留出来给未来可能加息的空间。
这会使得,我们即使加息,一些长期存款的实际利率跟6月份之前差不多。
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起跳,那么会先稍微往下蹲一蹲,才能跳得更高。
因此我认为,6月底的存款机制调整,所附带的实际长期存款利率下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降息,反而意味着我们通过缩窄银行利率上浮空间,来为我们未来可能加息预留一些加息空间。
目前我在网络上,还没有看到谁有做这个方向上的解读。
我也是自己这段时间思考,再加上这次会议上删了不急转弯的表述后,才梳理出来的个人思考结论。
这个结论不一定对,但至少是代表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不过我觉得这次会议删了不急转弯的表述后,至少我上面这种观点的可能性是增加了不少。
另外,这不代表我们要很快加息。
这实际上只是我们给未来很多变数提前预留一些空间。
特别是当前对美联储加息预期越来越强,在不考虑个人观点猜测情况下,单纯从美联储点阵图和美国货币市场的真金白银投票里,目前普遍预期美联储最快于2022年底开始加息,最迟是2023年开始加息,基本不太可能晚于2023年加息。
也就是未来1-2年内,美联储会大概率加息。
而当前全球通胀失控,已经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迫于巨大的通胀压力选择大幅度加息。
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当前通胀形势还比较好,但未来变数这么多,我们也是需要未雨绸缪,来提前准备。
所以,我们6月底调整存款利率机制,也是为了未来这种变数,来预留一些政策变化空间,让我们能够更主动。
(3)增强自主性
本次会议里加了一句“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这句话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一定会跟以前一样,去跟随美联储加息降息,会保持“以我为主”的自主性。
我以前也一直跟大家分析,我们想要从经济和金融上去打败美国,就一定要做到货币政策自主性。
假如美联储一直死撑着不加息怎么办?而且即使当前预期,最快也要到2022年底美联储才加息。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有可能去给美联储加一把火。
假如我们在未来一年内,主动选择加息,这毫无疑问可以极大增加美联储的压力。
不过,考虑到我们自身的债务问题、比如地方债、企业债的问题其实也比较严重,假如我们加息的话,对我们自身经济的负担和影响也比较大。
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会比较低。
“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有一个更大可能是,在美联储明年加息之后,我们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跟随加息,反而降息。
或者就是,美联储加息之前我们加息,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反而降息。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推演。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会在美联储加息之后选择加息,是因为一旦美联储加息,全世界泛滥的美元都会回流美国。
假如这个时候某个国家逆着美联储降息,那么这种资金出逃的力度会更大,会造成汇率大幅度贬值,进而资产价格暴跌。
所以一般美联储加息,全世界都会跟着加息,反之亦然。
美联储就是靠这种货币政策的指挥棒,来实现美元潮汐环流,实现对世界经济的来回收割。
关于这一点,大家有时间可以看我去年1月份写的《美元霸权为何终将落幕》的3万字长文。
因为这篇文章太长,打开会卡一段时间,大家可以有时间再看。
很明显,想要打破美联储的这种美元潮汐环流,就至少需要做到不跟随美联储,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保证,在美联储加息的时候,自身经济仍然有极大的对外资的吸引力。
我在去年1月份那篇文章里,有介绍过,美联储在2005年有过一次失败的加息周期。
2003年~2006年,美联储进行过一波持续3年的加息,但当时我们经济发展潜力太大,外国资本压根就没想着从我们经济里流出去,回流美国。
所以当时美元指数的反弹力度很弱,压根没有上世纪美联储一加息,美元指数就暴涨的态势。
这也使得,美联储在2005年收割我们失败后,2007年又开始降息。
结果你们也知道的,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重创了美国金融体系。
实际上,我是一直认为,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包括美国上世纪90年代给美国银行混业经营松绑,是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但其中,2005年美国对我们收割失败,没能让海量美元从我们经济抽离回流美国,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上世纪,通过加息,先后收割了拉美、日本、亚洲四小龙,每一次金融收割,都可以给美国通过美元回流,带回海量利润和资金支持,让美国得以不大幅度举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经济繁荣。
我今天还整理了一份1982年至今的美联储如何通过货币政策,来对世界经济进行来回收割的对应图。
美联储降息周期,美元把海量的货币放出去,到世界各地大肆买买买、投资,利用宽松环境,推升世界各国资产泡沫化。
然后在世界各国资产泡沫化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美联储就会果断进入加息周期,戳破世界各国资产泡沫化,并形成美元回流,这样之前放出去的海量美元,就会席卷大量利润回流美国,增强美元信用。
而在这个过程里,世界其他国家形成经济金融危机,资产价格暴跌。
往往这个时候,当世界各国因为危机资产价格暴跌到谷底时,美联储就会重新降息印钞大放水,来把海量美元又释放到全世界,抄底已经跌成白菜价的优质资产。
通过这样的“高抛低吸”,就让美国资本获得超额的利润,收割走其他国家的财富。
不过进入21世纪,美国这套美元潮汐环流就越来越玩不转了。
2005年美国收割我们失败。
2015年,美国再次尝试对我们收割,差一点成功,毕竟引发了2015年股灾,并且让我们外汇储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骤降了1万亿美元,人民币也一度大幅度贬值。
但我们当时通过及时的管制手段,有效止住了这波美国金融攻势。
然后就是2018年至今,美国通过全方位的手段来数次对我们收割。
所以,其实美国从上世纪以来,有过许多次金融战成功的经验,但进入21世纪后,先后3次收割我们没成功。
虽然美国一直没能成功对我们收割,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更不能像很多人想当然的把这种金融战的可能性,不假思索就当做阴谋论去嗤之以鼻。
这种温室里的花朵心态,一旦面对华尔街的豺狼虎豹,和农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不过幸好,我们管理层有太多人都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具有底线思维。
我们很多人都被保护得太好了,但也幸好有很多人一直在努力的保护我们、保护人民,我们才能安安心心的过好我们自己的小日子。
只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察觉到我们的艰辛和不易,也能察觉到美国这些资本的险恶。
不要把他们想得太好了。
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当前的和平繁荣的生活,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这也是我想通过我的文章,传递给大家的观点。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点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