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不是“精神鸦片”?这是需要理性客观来辩证分析的问题(万字长文)



最近我们在文化娱乐产业出手整治,不单单对饭圈文化整治,还包括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进行舆论抨击。
在8月3日,有媒体在早上8点28分发表了一篇名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因为使用了“精神鸦片”来形容整个游戏产业,但文章里主要内容其实是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事情。
很显然,这是有点标题夸大的嫌疑,我个人认为在用词上是不够准确。
而这篇报道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个主要也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外资有点像“惊弓之鸟”,稍有一些风吹草动,就有点过敏反应的现象。
所以8月3日,企鹅的股价也一度因此再次大跌10%。
可能因为这种用词不够准确,导致打击面不合理的扩大化。
也可能这种实际影响超出预期,所以这篇文章在发出去4小时候是被该媒体自己主动删掉了。
但到了8月3日晚上6点左右,该文章在该媒体是重新发表,只是标题改成《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内容里也没有再提及“精神鸦片”和“电子毒品”等词汇。
这里也符合我的一个判断,就是这件事情并未影响我们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不良现象进行整治的决心。
但很显然,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这样一个比较针对性的现象,不合理的扩大化成对整个游戏行业的打击,这并非我们的本意,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现回炉重造的缘故。
(1)舆论效果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也发表过一些简评,我认为游戏是当前成年人的重要精神娱乐渠道,不可一棍子打死,这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毕竟很多人上班本来就很累了,下班后就想看看影视剧、动漫、游戏、小说来休闲娱乐放松一下,这是人正常的合理诉求。
不过,当前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也确实严重,也应该被整治。
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所以那篇文章在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进行抨击,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其在标题采用了“精神鸦片”来形容整个游戏产业,并且在文章内容里也使用了这样的内容描述“网络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
我个人认为,这是有点打击面扩大化。
因为,如果要用精神鸦片来形容整个游戏产业,那么就应该整顿整个游戏产业,而不是只针对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的事情。
因此,从舆论效果来说,我认为那篇文章有点用力过猛,反而达不到效果,甚至还起到反效果。
从那篇文章实际效果看,舆论大量注意力,被转移到游戏产业是不是电子鸦片的这种老掉牙的问题上,被转移到那篇文章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而原本大家应该更关注的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不健康现象,却反而没那么受关注。
而且围绕着文章被删,然后又重发的问题上,又分流走大量的舆论资源,这是很不应该的。
说白了,既然那篇文章主旨是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不良现象,那么就应该集中火力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抨击,而不能把打击面扩大化,把整个游戏产业给一棍子打死。
这会导致,原本一些赞同对未成年沉迷游戏的不健康现象进行中整治的吃瓜群众,在不赞同把游戏产业一棍子打死的情况下,变得没办法形成舆论对未成年沉迷游戏现象的合力抨击,大量火力被分流走了。
所以,从实际舆论效果来说,这是不太好的。
我们搞舆论工作的人,还是应该注意这一点,要贴进人民群众,要时刻记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和报道,才能贴地气,引发群众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舆论效果。
而不是这样把打击面不合理的扩大化,把一些本来的队友,给推到了对立面去,这是容易事倍功半。
所以,那篇文章最后回炉重造了下,其实也说明我们有意识到这种问题,还望在以后的舆论工作里,能尽量减少这类问题。
(2)理性辩证的讨论问题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发现舆论在这次事情,也呈现比较极端化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游戏爱好者,跟游戏反对者,形成比较极端对立的现象,比较少能够有这种可以站在中立去理性客观分析各种利弊的分析。
要么就是把游戏一棍子打死,要么就是把游戏捧上天,有这种游戏摸不得碰不得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这些极端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现实往往是灰色的,而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论。
人类对娱乐的正常需求,是存在于人的本能,是不可能杜绝的,这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同时,当前游戏产业存在很多问题,其实不单单只是未成年沉迷游戏的现象,还包括大量劣质游戏层出不穷,市场在资本逐利推动下,充斥着大量充满铜臭味的“抽卡氪金游戏”,为了刺激玩家消费,游戏厂商往往都会精心设计“成瘾机制”,配合大量卖肉和擦边球元素内容来迎合受众群,而游戏原本的纯真娱乐特性,却被大大缩小,反而只是放大人们对一些欲望的满足。
这样的游戏产业,我认为也是不健康发展的。
我昨天文章是针对“饭圈文化整治”去做的分析,其中只是顺带提了一句“再加上本周二有一篇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报道,一度让资本市场里的游戏板块出现暴跌。”
这句话是这是客观描述下发生过的这件事情,并没有发表我的个人观点。
结果仍然有这种存在“过敏应激”反应的游戏从业者,进来认为我对游戏存在偏见和鄙视。
其实,普通人要这么说,我还懒得去理会。
但他作为一名游戏行业的从业者,却丝毫没觉得游戏行业当前充斥着的各种问题,而是有这种“说不得”的过敏反应,我认为是更加不可取的。
因为,如果行业能够自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那么自然不需要国家层面出手去整治。
反倒是,正因为游戏产业当前在急速的资本扩张下迅猛发展这么多年,很多从业者其实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顾着赚钱,不顾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任由未成年沉迷,不能自觉去杜绝,甚至在国家这几年一直在警告不要让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下,很多游戏厂商对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也是显得比较敷衍,没有把所有漏洞都堵上。
很显然,这是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未成年人玩游戏,并且这是游戏厂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伤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游戏厂商,特别是被资本控制的游戏厂商,并不是有太大动力去积极的进行行业自律。
那么,如果从业者不能认识到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是一个大问题,来进行自律,那么就不能怪国家最后不得不出手来整治。
所以,想要游戏产业能取得更加健康的长远发展,更需要我们游戏产业的从业者,能更有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要有这种自律意识,一个人自律也许没有,但如果行业大多数人都能自律,才能聚沙成塔,起到改变行业生态的效果。
(3)从游戏制作者的角度来分析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有透露过,我在18年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创作之前,我也是游戏行业的从业者,是一名游戏主策。
我之所以做游戏,是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玩游戏,5岁的时候就经常在幼儿园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到游戏机厅里玩游戏,然后被老爸从游戏机厅里逮回家罚跪。
但即使如此,还是没能阻止我抓住各种机会偷偷跑去玩游戏。
当然,我小时候的兴趣爱好也不单单玩游戏,我另外一个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差不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当时每个暑假我都喜欢泡在图书馆里,去看各种天文物理的科普读物。
所以,喜欢玩游戏和喜欢看书,对我来说是不冲突的,所以我当时也是很不理解,为何父母要对我玩游戏深恶痛绝的阻止,长大后才慢慢能理解。
所以,我对游戏的热爱,是不输给其他人的。
要是10年前,我一看到这种说游戏产业是“精神鸦片”的论调,我会第一个上去很热血的进行反驳。
不过,在做了游戏9年之后,我也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当前游戏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
特别是打着免费旗号,实际氪金的游戏的兴起后,几乎重塑了整个游戏行业,在资本逐利的席卷下,连那些国外的三A大厂也都开始学起我们这套免费氪金游戏的模式。
这让我越来越觉得,游戏行业不再那么纯粹,做出来的游戏不再那么好玩。
我作为一个热爱游戏的人来说,反而对现在的游戏产业,有一种失落感。
因为现在很多热门游戏,我都玩不下去,提不起我的兴致,有时候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年龄增大了,找不回小时候玩游戏的那种纯真。
但最近玩了几款我认为做得还不错的游戏,我也还是能废寝忘食的去玩(在不耽误写文章的前提下),这说明变的人不是我,而是整个大环境。
不是我们找不回小时候玩游戏的那种纯真,而是现在的大部分游戏都没有了以前游戏的那种纯粹只是为了做好玩游戏的感觉。
现在大部分游戏的纯粹,只是纯粹为了赚钱,而不是纯粹为了好玩。
所以虽然现在游戏的画面再如何精美,特效做得再如何酷炫,对我来说都有点食之无味,如同嚼蜡的感觉。
因为很多游戏的从业者,其实都背离了自己的初心,没有了那种纯粹做好玩游戏的感觉。
而是在投资方、运营方、老板们的逼迫之下,不得不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去挖更多的付费坑、如何设计得让玩家更容易沉迷成瘾、一切只为了流水、日活、留存数据更好看。
这不是在为玩家做好玩的游戏,而只是在为资本做能赚钱的游戏。
我是一个比较强调初心和原则的人。
包括我自己做游戏,我也是尽量去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没有用,大环境如此,你一个人的坚持是很渺小的,除非你运气好,能碰到一些志同道合又有能力的团队,可以独立去做一些独立游戏。
但很显然,我是并没有这样的运气。
我也是在2015年那会,就对游戏行业的这种被资本裹挟的焦虑氛围感到越发的厌恶。
有一次跟我一个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他有点抑郁症,就是找不到自己做游戏的初心,越发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做出来的这些游戏,都是些什么东东。
他说,他完全不敢让自己小孩去玩自己做的游戏,这种情况下,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游戏,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在2015年回到厦门,当时做了一款比较小众化的游戏。
那款游戏,最终是做得我认为还比较好玩的,18年上线测试之后,数据也都还不错。
但很不幸的是,当时碰到了2018年我们游戏行业也进入大整顿的状态,版号一直卡着不批。
最终这款游戏国内没法上线,只能去海外上线,结果因为各种问题还是就这样夭折了。
这件事情,也让我对游戏行业是心灰意冷,最终选择离职,开始想着做自媒体创作。
这是我很早以前跟大家有介绍过的一些经历。
我在毕业后的这十几年里,做过动漫、写过小说、做过游戏。
其中写小说是贯穿我十来年的一个业余兴趣,是我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做的兴趣爱好,也因此才积累了我比较善于码字的基础。
此外,我2007年开始炒股,也经常在业余时间去自学金融、经济和股市的知识。
包括做游戏的时候,本质也是一种创作。
所以,虽然毕业后这十几年,做过的行业跨度看似很大,但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创作。
这也是我刚毕业时候给自己寻找的一个核心方向,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围绕着创作。
所以2018年对游戏行业心灰意冷之后,我最终选择尝试着开公众号,写文章,去发挥我最擅长的事情,也是我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因此,我对游戏行业,确实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之后,我也很少去分析有关游戏产业的事情,虽然这是我最了解的一个产业,但确实我并不太想去写,因为一提及游戏,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有些不是滋味。
这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情。
我也是因为最近这些事情,有感而发,才写这篇文章。
来说说我对游戏的一个看法。
(4)游戏是人类的天性
我很喜欢一个词是“游戏人生”。
游戏扩大来说,我们无数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游戏呢?
只不过现实是一场无法存档读档的游戏。
我喜欢写小说,做游戏,也是因为可以去构造一个我想象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去塑造很多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这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小说、玩游戏的时候,去体会到不同人生的轨迹,来对自己当下有一些触动,从而去获得一些收获。
游戏更纯粹一些,就是纯粹为了好玩。
这是人类在有了意识之后,会自然而然有的一种娱乐本能。
早在智人阶段,人类就会有一些简单游戏,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发达后,游戏也越来越复杂而流行。
游戏诞生于人类对娱乐消遣的需要,所以注定是不可能杜绝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去强制人们不玩游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高度复杂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也只是一场游戏而已。
假如未来科技更进一步高度发达一些,能够实现很多小说里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甚至达到“黑客帝国”那种效果。
那么游戏和人生的界限就会更加模糊,人们甚至可能分不清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
到那个时候,恐怕游戏所衍生出的虚拟现实,会成为很多人逃避现实的一个归宿。
我以前也跟大家分析过,未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可能十几年后,大量的就业岗位就要被机器人取代,包括快递、网约车司机、流水线工人,而这些都是当前容纳我们就业市场最多的领域,但这些都是很有可能被智能AI锁取代。
这意味着,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大量就业岗位都将消失,越来越多的人都将失业。
而且当前人口越来越少也是一个大趋势,这使得可能几十年后,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就会出现10%的人,通过智能AI机器人,就足以满足全人类生产需要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大量非就业人口要怎么办?
我经常去设想推演这种情景。
一种比较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服务业会进一步高度发达,大家会服务来服务去。
这种服务,更多是自娱自乐。
在国家通过高福利社会的构建,可以保障所有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并可以用这些收入去进行各种消费。
到那个时候,人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人在满足其个人追求的同时,也要建立在其社会属性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消费和娱乐”。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追求,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娱乐就成为大部分人共同的一种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
所以,我很早就跟大家说过,一旦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在十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恐怕人类就会进入一个造梦的时代。
这里的娱乐包括影视剧、动漫、游戏、小说、音乐、艺术、舞蹈、体育等等,只要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填充人们过剩的时间,都会成为编织给人们的美梦。
这样一个造梦的时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娱乐。
而不是现在这种比较虚浮的全民娱乐。
当然,这种造梦的时代,是好是坏,我认为也是比较有争议的。
其实我是认为这种造梦时代,显得比较缥缈,就像无垠的浮萍。
这是建立在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遇到瓶颈一时半会没办法突破的情况下,人类被困在地球上,最终只能内卷化后的一个相对还比较好的结果。
而且我认为,人类即使在物质高度发达之后,开始往精神层面去发展和追求的时候,也应该能更加有追求层次一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
所以,人类应该更加有追求的,而不是被困在地球上自娱自乐。
当然,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但总的来说,游戏行业所处的娱乐行业,至少是起到这种满足人类娱乐消遣需求的功能,某种意义上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帮助人们发泄其无处释放的精力和欲望。
因此对游戏行业一棍子打死,肯定是不对的。
但当前游戏行业确实在资本的裹挟化,出现很多不好的现象,未成年人沉迷只是其中之一。
(5)游戏行业需要更健康的未来
游戏的种类其实很多,但现在市面上的游戏,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往往一个游戏火了,就一大堆去跟风。
而且充斥着大量的抽卡氪金手游,因为这种模式最赚钱。
在这些资本眼里,游戏好不好玩不重要,能去不断收割圈钱,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国内游戏的发展史上,一切根本的改变转折点,其实就在于某个卖保健品的人,开始进来游戏行业做游戏,开始打着免费游戏的旗号,实际却需要大量氪金才能让游戏“好玩”。
从此,游戏成为了资本圈钱的一个重要工具,资本开始席卷游戏行业,而整个游戏行业也开始变质了。
这种游戏,玩的已经不是游戏,而是被游戏玩。
游戏设计者,精心去根据玩家的心理,在很多机制设计上,都是在放大人们的攀比、虚荣、放大人性的欲望。
我13年在北京曾经任职一家有名的页游企业,这家企业甚至还有一个5D事业部。
这个看似高大上的部门,实际上就是游戏里的托。
他们会十几个人陪着一个土豪玩家玩,这个“玩”并不是单单吹捧和服务玩家,还有专门去当土豪玩家的对手,故意吊在土豪玩家末尾一点点,或者领先土豪玩家一点点,逼着土豪玩家不断氪金,来形成这种“竞争”氛围。
而据我所知,这样的现象,在十年期页游兴起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
除了这种深挖人性欲望来以此牟利之外。
现在很多游戏,都存在这种赌博成瘾机制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抽卡、开箱子,还比如盲盒这种模式,其实都是如此。
以至于很多游戏,只是包着一层游戏的皮,实际内核却是那套“赌博成瘾”机制。
甚至还有那种完全就是赌博的“菠菜游戏”出现。
玩这种游戏,跟你去赌场里从“开大小”开骰子的一瞬间收获到的赌徒快感,本质也是一样的。
这都是人类在“赌博机制”里,身体很容易分泌一些多巴胺、内啡肽等带来“快乐”的激素,这会让人很容易沉迷上瘾。
如果任由游戏行业无序发展,会很快被这些类“菠菜游戏”给占领,因为普通人对这种赌博成瘾机制,却是没啥抵抗力。
这是完全背离游戏好玩的初心,好不好玩不应该靠赌博实现。
我小时候玩游戏,完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赌博成瘾机制,完全依靠游戏设计者的精妙关卡设计,那些感人的剧情,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有趣又好玩的游戏机制。
但现在的游戏呢?
如果不能改变这样大量劣质游戏充斥市场,任由赌博成瘾机制在游戏市场里泛滥,不加以控制未成年人沉迷的现象。
游戏行业如果这样无序发展下去,还真有可能堕落成“精神鸦片”,那才是对所有从业者最糟糕的噩梦,因为这会逼着国家出手整治这种混乱局面。
所以,我认为,游戏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更有自律,普通的从业者人微言轻,一个人的自律是没有用的,这需要那些大的游戏厂商带头,包括这些游戏厂商的背后资本,都能够自律。
但很显然,我认为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
而赌博成瘾机制,可以无数倍放大游戏的收益,你让资本自律可能吗?
如果资本不能自律,老板为了赚钱,底下员工想坚持一些原则和初心,可能吗?
直接就把你炒鱿鱼了。
所以,游戏行业的这些乱象,也确实到了需要整治的时候。
比较值得欣慰的是,就像前几年动漫产业也有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和“哪吒”这样叫好又叫做的动漫电影。
这两年,也有一些优秀的独立游戏出现。
(6)吹爆戴森球
所谓独立游戏,就是一些小团队自己独立做的游戏,不依靠那些大厂做的游戏。
独立游戏并不一定就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游戏。
比如今年初大火的一款独立游戏《戴森球计划》,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做的,而且是只有5个人的小团队做的。
在今年初大火 ,登上Steam热销榜第一名后,其制作团队才被人们广为所知。
其实小团队,不代表没能力。
像戴森球计划的程序实力,我就佩服得五体投地。
很显然,这是一位技术大牛才能做得出来的游戏。
我个人猜测,这也应该是这些技术大牛,仍然有抱着这种做出“好玩”游戏的初心,在不喜欢那些游戏大厂的浮躁氛围情况下,自己独立出来组建团队所做出来的独立游戏。
我今年在每天写文章、做视频、读书学习,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当时玩这款游戏都一度让我废寝忘食,让我找回童年玩游戏时候的那种纯粹。

当然,这款游戏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玩,这是一款相对比较科幻硬核的游戏,说实话是比较小众的。
这游戏是满足玩家探索太空、建设星辰大海的探索欲,玩家可以在游戏里去殖民建设一个又一个星球,最终目标很明确,就是建设“戴森球”这个太空巨构。
戴森球是一种科幻概念,就是用海量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给包裹起来,这样就可以做到完全利用太阳能量的效果。
由于游戏本身基础设计得比较好,让玩家在游戏里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可以做出各种各样宏伟的“戴森球”巨构。


还有玩家做出这样美轮美奂的戴森球巨构。


还有人做出这样比较有个性化的戴森球。

这还只是正常玩家的一些普通玩法。
一些“肝帝”玩家还有更离谱的玩法,比如在戴森球计划里,去做计算机逻辑门、显示器、加减运算等等

当然,这样一款还在“内测”的游戏,不可能完全没有缺点。
后期内容不够丰富,容易陷入重复单调枯燥的劳动里,耗费玩家大量时间,也确实都是问题。
所以我也不是推荐大家去玩这个游戏,因为这个游戏确实太“杀时间”了,除非你时间很多,而且自制力也比较强。
但总体来说,这是让我找回小时候玩游戏那种纯真的一款游戏,不需要氪金,游戏本体70元买断出售,游戏内没任何内置道具出售。
能让我这样一个从来不接软文广告,十分注意不在文章里涉及到其他产品推荐的人,都能放下心来跟大家介绍的一款游戏。
其实我当时5月份就想写一篇通过戴森球计划来分析国产游戏的文章,不过考虑到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有太浓的软文嫌疑,所以作罢。
今天也是趁这个机会,顺便通过戴森就计划,来说一下我对游戏的态度。
按照软文市场的报价,像我今天这篇文章,按照我公众号的阅读量,软文报价至少就可以值个5万块钱。
但我是一分钱没拿,自愿去跟大家介绍这款游戏,也确实是这款游戏让我很感动。
说实话,在玩戴森球之前,我一度都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对游戏的热爱之情了,因为玩什么游戏都提不起劲。
就像上面说的,我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游戏变了。
是戴森球计划,让我找回这种小时候玩游戏的初心,才让我能感觉到,并不是我变了,而是大环境变了。
所以我愿意去这样介绍这款游戏。
《戴森球计划》这是一款只有5人团队开发的游戏,是重庆柚子猫工作室做的,还没有遭受资本的涂毒,在做着最纯粹的游戏。
我不知道它的未来会不会被资本涂毒,会不会在后续的版本开发里,逐渐变质,忘了初心。
如果它哪天忘了初心,背叛了玩家,那么玩家自然也会用脚投票做出选择。
但至少目前还没有,我也希望它的未来不要被资本涂毒。
因为这也确实是国产独立游戏的希望标志,因为标志着,我们国内还是有这样坚持着梦想和初心,在做着纯粹的游戏。
我当年因为受不了动漫行业、游戏行业的那种被资本裹挟后的种种乱象,在受不了大环境,而个人又无力去改变的情况下,我选择了逃离,来曲线救场,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持续从事创作的梦想。
但动漫行业,还有游戏行业,还是有很多这种有才华,并且真正有能力的人,去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不管是做出大圣归来、做出哪吒的饺子,还是做出戴森球计划的团队,他们能在这样的行业氛围里,做出这样横空出世的作品,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也值得我在文章里吹爆。
当年大圣归来和哪吒电影出来的时候,我都是第一时间写了万字影评。
我虽然本质是很理性的人,但其实也有比较感性的一面,一遇到这些让我很感动的事情,我总会忍不住去写一些我想写的内容,而且往往一写就很难收住笔。
像今天文章也是如此,都写了1万字了,也只能辛苦大家看一看。
最后再说点我对游戏的看法。
(6)总结
我是4月底玩戴森球计划,差不多一共玩了128小时。
当时5月份也因为“沉迷”戴森球计划,让我视频更新速度当时慢了很多,一度有一个月没更新视频,当时就是因为玩戴森球计划耽误的。
后来我也是发现戴森球计划实在太消耗时间了,简直就是时间杀手,而我现在又不像年轻的时候,可以熬夜肝,有充足的时间尽情的玩。
所以我最后是玩了128小时后,就果断罢玩,不是因为不好玩才不玩,是因为太好玩太耗费时间不得不选择不玩。
我是一个要么就一直做,如果做了决定,就会很果断了断的人。
所以你们也看到我在5月22日之后,就没有再开过这个游戏。

因为对我来说,写文章做视频、看书学习,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游戏对我来说现在只能是娱乐消遣。
我对此还是分得很清楚。
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往往会沉迷游戏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缺乏这种热爱的喜好去释放自己精力,那么我们过剩的精力和时间,只能通过各种娱乐渠道去消遣来打发时间。
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当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追求,并能够全身心的为之付出,这种时候,像游戏这些娱乐方式,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只当做娱乐,而不会沉迷。
说白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因为太闲了,亦或者就是精神生活太空虚了,才会沉迷在各种娱乐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过的更加充实,沉迷游戏这种问题,自然就不是问题。
所以,我个人对游戏的态度,现在是比较理性客观的,我既不认同把游戏给妖魔化,但也认为我们需要正视当前游戏产业的很多问题。
我也希望我们的游戏产业,可以诞生出更多像《戴森球计划》这样更优质的游戏,是真正在为玩家做好玩的游戏,赚钱只是在这个前提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结果。
而不是把赚钱放在首要目的,一门心思只想着通过收割玩家去赚钱,而不是为了服务玩家去获得合理收益。
游戏行业本就不应该沦为资本圈钱的暴利行业。
我作为一个比较热爱游戏的人,还是希望游戏行业能够往更纯粹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不代表游戏行业就不能盈利赚钱了,只要你能用心做好游戏,玩家自然能从中感受到你的诚意,愿意花钱买你的游戏。
像戴森球这样,上了Steam热销榜第一后,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这样才是一个比较良心的循环。
而不是把玩家当韭菜收割的恶性循环。
另外,像《戴森球计划》还有近期个别优秀的游戏,都是火到了国外去,甚至还起到对外文化输出的效果。
游戏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各国博弈的一个争夺高地,我们不占领,那么我们就只能去玩国外的游戏,被各种国外游戏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被文化输出。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游戏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
同时,我希望不管是影视动漫,还是游戏,这些往往需要资本化运作的团队,都能够更纯粹一些,这样,不管大圣归来、哪吒这样的动漫电影,还是《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还是《戴森球计划》这样的游戏,才能够不至于成为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作品。
很显然,在当前资本化不断席卷扩张的焦虑氛围里,严重内卷化的各行各业,是不可能依靠行业自律,就实现这样的一个希望,甚至会成为奢望。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应该加以引导整治,尽快推行分级制度,不能任由资本无序的扩张持续下去。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点下方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