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在11月26日被正式公布之后,就经历过两轮十分极端的舆情。
首先是公布后,西方舆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渲染奥密克戎的危害性,一时间奥密克戎被人们当做比德尔塔危险好几倍,甚至有点“末日病毒”的感觉。
而全球金融市场也在11月26日遭遇黑色星期五,出现普遍的暴跌。
但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一波暴跌之后,关于奥密克戎的危险程度,西方舆论却突然有180度反转。
除了南非释放一些奥密克戎感染者“都是轻症”的说法后,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西方舆论,也都口径一致的渲染起奥密克戎很温和的说法,只会引发轻症。
一时间,全球舆论对于奥密克戎的认知,一下子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把奥密克戎从一个“末日病毒”,一下子就当做了自然演化出来的“减毒疫苗”。
离不离谱?
魔不魔幻?
舆论会这样动辄两极分化,背后很可能是有西方资本在幕后推波助澜,背后根源自然是西方资本根深蒂固的金融市场。
随着西方舆论的这样极端反转。
全球金融市场也走了一波V型反弹。
但这两天,一些新的信息表明,奥密克戎也并非真的那么温和无害,甚至有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
本文会就此做一个详细分析。
(1)世卫组织看不下去
可能是觉得把奥密克戎当做温和无害,甚至当做减毒疫苗的认知有点太过于离谱,所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天不得不出来警告称“将这奥密克戎视为“温和的”将是一个错误。”
谭德塞称“奥密克戎正在以我们在以前的任何变体中都没有见过的速度传播。我们担心人们认为奥密克戎是温和的。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低估了这种病毒对我们的危害。”
他还表示“即使奥密克戎确实仅导致不太严重的疾病,病例数量之多也可能再次使毫无准备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我需要非常清楚地指明:仅靠疫苗无法让任何国家摆脱这场危机。各国可以、而且必须通过今天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奥密克戎的传播。”这里谭德塞透露出三点很关键的信息。
1、奥密克戎的重症率目前看还不算高。
2、奥密克戎绝不是只能引发轻症,事实上南非的住院人数正在激增,早就可以打破奥密克戎只引发轻症的谣言。
3、谭德塞甚至直接说“仅靠疫苗无法让任何国家摆脱这场危机”。
在我印象中,这应该是这样比较有分量的人物,首次承认“仅靠疫苗无法摆脱疫情危机”。
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信号,打破欧美等国家想要只靠疫苗就可以度过疫情危机的幻想。
谭德塞做出以上这些判断,我认为并不单单只是奥密克戎所体现出来的潜在危险,更多是从奥密克戎的变异过程,透露出新冠病毒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染力相当恐怖。
从11月底正式公布奥密克戎,截至12月15日的最新数据,奥密克戎已经传染了77个国家,很多国家都出现奥密克戎火箭式攀升的增长斜率。
比如下图是伦敦的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红色曲线是奥密克戎的新增感染病例,蓝色曲线则主要是德尔塔。
(图源“拍照稀烂帮帮主”)
目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是远强于德尔塔。
以至于谭德塞采用这样的描述“奥密克戎正在以我们在以前的任何变体中都没有见过的速度传播。”
那么问题来了,在奥密克戎的温和派眼里,特别是这些西方资本操控舆论所大肆渲染的信息茧房里,奥密克戎似乎是一个只会引发轻症的“温和病毒”。
假如真是如此,岂不是奥密克戎成为自然演化的“减毒疫苗”?
这个其实仔细想想就应该知道并不靠谱。
虽然我个人主观意愿,也很希望奥密克戎是一个只会引发轻症的温和病毒,如很多科学家所期望的那样,病毒自然进化出高传染性、低毒性的版本,来彻底终结这场新冠疫情。
但我们主观意愿归主观意愿,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主观意愿而发生转移。
所以,实事求是是我们最应该坚持的基本精神。
假如奥密克戎并没有那么的温和,我们却把奥密克戎当做温和去应对,结果是相当危险的。
这也是世卫组织谭德塞今天为何要站出来警告的缘故。
其实,世卫组织最近的表现,也是有些矛盾。
就在一周前,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公开表示称,没有迹象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会比德尔塔毒株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虽然,世卫组织该官员的全文观点还是比较客观,他只是说奥密克戎不会比德尔塔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而并不是说奥密克戎只会引发轻症。
包括12月7日,美国福奇也表示“奥密克戎毒株不会造成比德尔塔毒株更严重的影响”。
福奇称,奥密克戎毒株甚至可能不如想象中影响严重。根据在南非跟踪的病例的报告,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少于德尔塔毒株。
虽然福奇的全文讲话,也是强调“重要的是不要过度解读早期的数据,目前随访的患者偏年轻,住院的可能性较小,其病情可能需要数周才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
但西方舆论却似乎并不管这些,不管是世卫组织官员,还是福奇的讲话,都被西方媒体用容易让人以为奥密克戎只会引发轻症的标题来报道,来渲染奥密克戎是温和无害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12月7日,全球股市都出现比较大的上涨,收复了刚公布奥密克戎时的跌幅。
但现在看,这明显是有资本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在刻意操控舆论,所形成的某种“信息茧房”,以至于在过去这两周,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主流媒体竟然清一色在渲染奥密克戎很温和的氛围。
这是非常异常的现象,因为奥密克戎并没有那么温和。
而是披着羊皮的狼。
(2)住院和重症
首先奥密克戎温和派,可以混淆一个概念,就是将重症率和死亡率低,直接等同于“轻症”。
但事实上,在重症和轻症中间,还有一个“中症”。
而“中症”也是需要住院的。
在奥密克戎最严重的南非,当前住院人数是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而不断激增。
下图是南非疫情最严重的豪登省,从11月21日到12月8日的吸氧、ICU和机械通气病例数量。
(图源“拍照稀烂帮帮主”)
在今年3月份分析印度疫情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分析一个地方疫情到底严不严重,其实最直观的就是看氧气消耗量。
所以,要是奥密克戎真的只会引发轻症,那么请问,为何南非当前住院人数会开始激增,吸氧量和ICU使用都出现激增?
都需要吸氧和ICU,难道还是轻症?
所以,很显然,奥密克戎并不是只会引发轻症的温和病毒。
下图是南非住院人数的每周统计情况。
(图源“拍照稀烂帮帮主”)
可以看到南非的住院人数近期是明显激增。
但也有人说,距离南非之前两波疫情高峰的“巨大”住院人数峰值来说,当前住院人数似乎也并不高。
确实,南非三个最大的私营医院集团也表示,到目前为止,病例似乎比以前的几波病例来得缓和。
世卫组织非洲新冠疫情应对协调负责人也表示“若把现在的情况与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南非造成的上一波疫情比较时,眼下的入院人数仍是非常低的。”
但同时他也强调“不过,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确实是在当前第四波疫情的开始阶段。所以可能需要多几周时间,才可以确切地看到奥密克戎是否会引起严重疾病。”
所以,奥密克戎首先肯定不是只会引发轻症。
不过客观来说,目前各方信息来看,奥密克戎的重症率确实是要比德尔塔低。
根据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此前两波疫情新冠病毒患者的住院天数平均为8天。
而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至2.8天。
此外,奥密克戎的住院患者死亡率是3%,而之前两波疫情的住院患者死亡率是20%,显然是有大幅度下降的。
注意,这个是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不是总的感染者死亡率。
所以,我们如果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奥密克戎是一个传染性极高、免疫逃脱能力极强,但毒性不是那么强的病毒。
其中,传染性极高、免疫逃脱能力极强,这两点目前是可以确定的。
至于毒性不那么强,则还需要观察,毕竟还得考虑到医疗资源挤兑问题,以及病程发展问题,目前还不能贸然下定论。
得让子弹多飞一会。
同时,即使奥密克戎确实毒性不是那么强,也仅仅只是重症率和死亡率低,这不意味着奥密克戎只会引发轻症,事实上会有大量因为奥密克戎而出现“中症”不得不住院的患者。
这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任由奥密克戎扩散的话,仍然可能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问题。
所以谭德塞才会说“即使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的症状不太严重,但若引发大量病例,也会再次使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此外丹麦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的入院率是0.8%,而包含德尔塔在内的其他版本病毒入院率也才0.7%。
(图源“拍照稀烂帮帮主”)
丹麦给出的数据,奥密克戎的入院率并不比德尔塔低。
这也符合我上面的判断,也就是奥密克戎所带来的的住院人数并不低,只是最终重症和死亡率,有可能会比德尔塔低。
但假如医疗资源挤兑,那么奥密克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然是有可能飙升的。
因此,当前西方舆论对奥密克戎的渲染是有点“极端化”,要么就是“末日病毒”,要么就是“温和无害”。
这样极端化的观点,显然是不客观的,背后有利益痕迹。
客观来说,奥密克戎的实际情况,是介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并不是那么极端危险,也不是完全温和无害。
同时,一些新的科学研究信息也显示,奥密克戎的危险性,并不仅限于它本身。
其实单就奥密克戎本身来说,它可能确实并没有那么危险。
但问题在于,奥密克戎的出现,已经揭露了新冠病毒潜在的强大变异和演化能力。
(3)真正的隐忧
根据“拍照稀烂帮帮主”从国外扒来一些数据资料显示,奥密克戎所体现出来的危险性,是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所具备的强大变异能力。
比如丹麦公布的新增确诊里细分情况里,下图是奥密克戎还有德尔塔新增病例的情况。
(图源“拍照稀烂帮帮主”)
可以看到,在丹麦的新增病例里,德尔塔居然和奥密克戎是齐头并进的同步增长态势?
这可能意味着,奥密克戎和德尔塔这些旧版本毒株,是有可能共存的,并不会像很多人指望的那样会出现一个近似于“减毒疫苗”的奥密克戎,把德尔塔病毒淘汰的效果。
至少在今年这个圣诞节,欧美等国恐怕将面临,同时遭受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肆虐的“双毒齐飞”局面。
其实当两个版本的病毒居然都可以共存,这背后就有很多信息量值得大家琢磨。
因为正常来说,同一种病毒,不同变异版本,也会存在替代效果,比如感染过A版本病毒,体内的抗体,也仍然会对B版本病毒生效。
当两种不同版本的变异病毒可以共存,就意味着另外一种病毒,已经变异到近乎“新病毒”的状况。
所以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的效果,是比较令人堪忧的。
目前已经有的一些公开研究“两针辉瑞新冠疫苗对原始版本病毒感染提供90%以上保护,但对预防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有效性只有33%。”
不过该研究也认为,“辉瑞疫苗能确保70%感染了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不用住院,可以避免重症病例的出现。”
同时,南非金山大学教授Moore表示,接种辉瑞-BioNTech疫苗者中,衡量病毒对抗体敏感度的几何平均滴度从针对原始毒株的1419跌至了针对奥密克戎的80。而接种强生疫苗者,则从针对原始毒株的303降至了无法检测到的水平。
但同时,她也表示“抗体滴度下降可能会降低疫苗预防感染的能力,但是预防重症的能力有可能依然存在。”
所以总的来说,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确实要远强于德尔塔。
目前唯一的好消息是,奥密克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可能是会比德尔塔低一些,但也只是目前情况看,未来还不好说。
因为奥密克戎仍然还在快速变异,并且随着大量传播,变异出新版本的可能性正在越来越大。
之前有些人认为,奥密克戎因为突变过多,而不稳定,认为这说明奥密克戎并不危险。
但我认为,这其实恰恰相反,奥密克戎作为一种不稳定的新版本病毒,有点还没有定型的状态,随着奥密克戎在全球急速传播,奥密克戎这种不稳定,反而更有利于奥密克戎变异出新版本的变异毒株。
目前全球测序的情况,已经检测到奥密克戎家族出现了3个子版本变异毒株。
要知道,奥密克戎从公布到现在也才半个月时间,即使按照10月底就在南非传染,奥密克戎出现顶多也才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出现3个子版本变异毒株。
这还是我们检测到的,我们还没检测到的呢?
而且,根据当前一些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因为自身过于不稳定,还反而点亮了“重组”技能。
本来RNA病毒,就是非常不稳定的病毒,很容易变异。
奥密克戎因为突变过多,所以造成自身“结构”异常不稳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重组”效果,简单说就是更加容易变异。
而现在,奥密克戎因为其强大的传染能力,已经在短短一个月多月的时间,就扩散到全球77个国家。
也难怪谭德塞惊呼“奥密克戎正在以我们在以前的任何变体中都没有见过的速度传播”。
而奥密克戎这样极度不稳定的病毒,在这么大基数传播之后,其变异能力是几何上升。
我丝毫不怀疑,未来某一天,会出现基于奥密克戎的其他可以分化出来单独命名的全新版本变异毒株。
我们现在,当然能够祈祷,未来新变异的毒株,依然保持高传染性,但低毒性的特征。
然而,谁敢保证,不会变异出更具毒性,更危险的病毒?
虽然,从病毒大周期演化规律看,病毒基于自身存在的筛选特性,会演化出低毒性、高传染性,可以共存的版本。
但这个大周期是多长?是3年、10年?还是更长?
而且历史上,这类病毒演化出低毒性、高传染性的病毒之前,往往是先出现烈性版本,造成大量死亡后,因为宿主大量死亡,才会自然筛选出低毒性、高传染性的病毒版本。
这是很多人忽略的残酷真相。
所以,从短期来看,病毒的变异就是完全随机的。
因此,我们是不能保证病毒一定会按照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去变异。
也难怪连谭德塞都说“仅靠疫苗无法让任何国家摆脱这场危机”。
疫苗当然是我们人类对付病毒的利器,我们是一定要用好。
但像欧美等国,完全只靠疫苗,就想彻底打败病毒,这显然是有些不现实。
至于寄希望于病毒自己进化成“减毒疫苗”的效果,这完全就是奇迹,还是不要有这样的幻想。
老老实实的坚持科学的严防严控,学习我们动态清零,才有可能真正打败疫情。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国家,认清这个事实。
否则这场疫情,真的是没完没了。
本文来源“星话大白”公众号。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外面有假冒我的骗子号,点上方关注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