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少年为何走向悲剧?反对扭曲和网暴,多一些理性和包容吧



今天文章选择的话题会比较沉重,会有一些悲伤,这个要事先说明一下。
我自己平常文章选题,会尽量不写这类比较沉重的话题,因为我自己写起来也会感觉很沉重。
我也不想处于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下,去写文章。
不过今天我感觉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现在网络舆论的乱象,确实还是比较严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而且很多话如果不说出来,我心里也会憋得慌。
刘学州的悲剧,我是在24日早上就第一时间看到相关新闻报道。
我也专门跑去他的微博,看完他那封绝笔信。
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是很沉重的。
刘学州的人生是一场悲剧,在这个喜欢用阳光笑容示人的大男孩,内心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出生后没多久,刘学州就被其亲生父母遗弃,并且是卖了还钱,有六七千被当做其父母结婚的彩礼。
然而刘学州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并没有因此结束。
4岁的时候,刘学州的养父母就因为烟花爆炸事故身亡。
小时候,刘学州还遭遇过校园霸凌。
长大后,他萌发想要寻亲的想法。
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找到失散了14年的儿子孙卓。
这件事情感动全网,而且孙海洋的能力和情商,让一直充满舆论争议的被拐儿童在亲生父母和买家之间选择的问题,最终也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孙卓最终选择留在孙海洋身边。
在此之前,被拐儿童在寻亲之后,往往都会基于“情感依赖”,不追究养父母也就是买家的责任,甚至会选择留在买家身边。
有的比较极端,还会拉黑亲生父母。
但也有一些被拐儿童选择认祖归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比如,帮助孙卓找到亲生父母的另外一名被拐儿童符建涛,就选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符建涛对于4岁时候的记忆十分清晰,他依然记得小时候亲生父母带她去动物园玩。
而且符建涛甚至记得4岁时候被拐的很多细节,并从模糊监控里认出拐卖他和拐卖孙卓的人贩子是同一个人,也因此才帮助孙卓找到了亲生父母。
相比符建涛能清晰记得4岁的记忆,大多数人对4岁的记忆是没办法记得那么清楚。
孙卓虽然一开始想要留在买家身边,但最终选择留在了孙海洋身边。
让这件事情有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同时,这件事情,也大大鼓舞了刘学州,坚定其找到父母的想法。
然而让刘学州没想到的是,在其前方等待他的是如此残酷的事实。
跟孙海洋寻找儿子14年不同,刘学州的父母是自己主动把自己亲生儿子给卖了,而且居然是为了筹集结婚彩礼。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完全无法理解,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能基于这样的理由,把自己亲生骨肉给卖了。
我也才刚成为父亲两年多,但作为一名父亲,我愿意为了我的孩子付出一切,所以我真的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其实,所有的悲剧源头,在其亲生父母将其卖掉的这一刻,已经注定了。
能把自己亲生骨肉因为结婚彩礼就卖掉,这样的人又能好到哪去?
刘学州满怀期望的寻亲,最终会面临这样悲惨的结局,最主要根源我认为还是在其父母身上。摊上这样的父母,谁能接受得了?
所以,在知道刘学州父母是为了结婚彩礼就把亲生儿子给卖了之后,我就对刘学州亲生父母后面说的任何话是一个字都不信。
一个能把自己亲生儿子为了彩礼就卖掉的亲生父母,其话语有多大可信度?
然而,有些媒体却信了,不但信了,还“笃信”了其亲生父母的一面之词,对刘学州寻亲的事情“盖棺定论”,直接将刘学州寻亲称之为闹剧。
这件事情,也引发很多人的愤怒。
后面会有那么多网友对刘学州网暴,这些媒体只引用刘学州亲生父母的片面之词,让刘学州父母的扭曲片面之言,被堂而皇之的广泛传播,让很多人在这种扭曲之下,肆无忌惮的对刘学州网暴。
让这个寻找“光”的大男孩,手里的救命稻草,就这样被无情的压垮。
这样的悲剧发生,确实让人感到很沉重。
刘学州的离去,是很多层面因素共同积累之下的悲剧。
但刘学州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纯抑郁的男孩,如果没有这么多悲剧发生,他本应该可以有更美好的人生。
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认为这其中有三方因素,难辞其咎。
(1)亲生父母
对刘学州伤害最大的,恐怕主要就是来自于亲生父母。
其他因素更多只是放大了这种伤害。
但假如刘学州能有一个稍微正常点的父母,恐怕刘学州都不至于走上绝路。
在刘学州的绝笔信里,有大段的内容,都是在讲述他寻亲成功后,怎么跟自己亲生父母走到决裂的局面。
当然,这同样也只是刘学州的一面之词。
但这也是刘学州的绝笔信。
更何况刘学州的亲生父母当年确实是把刘学州给卖了,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完全不相信刘学州亲生父母的话,我更愿意相信刘学州的这封信。
在寻亲成功后,虽然得知亲生父母当年是亲手把自己给卖了这样的残酷事实,但刘学州仍然称自己是幸福的小朋友,尽管在那张认亲成功的现场照片里,我看不到刘学州脸上有他的阳光笑容。
由于刘学州亲生父母已经离异,各自都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使得刘学州想要跟亲生父母任何一方生活,都显得困难重重。
很多人都忘了,刘学州只是一个未成年人,他想要跟自己亲生父母一起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愿望。
他在绝笔信也说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
所以,他就跟自己亲生父母说想要一个家,买或者是租都可以。
不过他的这个要求,被其亲生父母喝斥为“白眼狼”。
看到这里,我是感到挺荒唐的。
刘学州的亲生父母并没有将刘学州一手养大,甚至在刘学州出生后不久就将其遗弃卖掉,就这样他们怎么好意思说别人是白眼狼?
我很难想象,刘学州这样一个童年就比较悲惨的大男孩,一个面对这么多悲剧,仍然说自己是寻找光的大男孩,面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喝斥,内心会有多受伤,多绝望。
并且现实的魔幻还在于,媒体和网暴,更是把刘学州内心所遭受的创伤,一遍又一遍的撕扯开,把刘学州的惨痛经历,扒开在众人面前,甚至扭曲化。
(2)媒体因素
在刘学州被其亲生父母拉黑后,有一些媒体闻着流量,就找上了刘学州的父母做了采访,并将采访进行报道。
有人说,这些媒体只是原封不动“转述”刘学州父母的话而已,称不上报道不实新闻。
然而,就像我上面说的,刘学州父母有过遗弃的黑历史前科,而且不是自己养不起送给别人抱养,而是亲手把自己亲生儿子给卖了,并且是为了所谓的彩礼钱。
能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其一面之词能有多大的可信度?
难道这些媒体不能基于专业性,来做一个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吗?
难道这些媒体不能同时采访一下刘学州,做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客观报道吗?
甚至有的媒体,直接拿着刘学州父母的采访稿,仅凭这一面之词,就把刘学州的寻亲之旅定义为“闹剧”。
这很容易给这些媒体的读者形成一种误导,就是刘学州父母所说的就是事实,刘学州在这些扭曲报道里,在其亲生父母的言语里,变成了白眼狼、啃老族、还说借钱给刘学州去三亚旅游,并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还威胁让生父母分别离婚,影响各自生活。
我认为,部分媒体在刘学州这件事情并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专业性、客观性,而出现这样片面的报道。
在《觉醒年代》里有这么一段台词。

我认为,这是需要我们所有媒体和自媒体人,好好想想,自己究竟做到了没有。
我们现在很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一味追求博人眼球、一味追求流量,而缺乏媒体人最基本的专业性、客观性、缺乏职业操守,没有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立场,这是有很大的问题。
对于这些报道,刘学州都曾经在社交媒体上,逐一进行澄清和反驳。
然而大量网友在部分媒体这种带有片面性的误导之下,开始对刘学州进行网暴,这些网友眼里,刘学州成了十恶不赦的人,寻求就是为了要房子、要钱,是一个靠卖惨包装人设,并从中获利的人。
他们不相信刘学州的澄清和解释,而反而去相信刘学州的生父母,这样一对有过遗弃亲生儿子前科的父母的一面之词。
所以对这种网暴现象,我也单独来说一说。
(3)网暴
在刘学州离去后,关于对刘学州的网暴现象也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一场针对网暴现象的整治,也正式展开。
网暴对刘学州的二次伤害,显然是很严重的。
如果说,刘学州的生父母,是把刘学州推向绝望湖泊的主要原因,那么媒体的片面报道和网暴,则切断了刘学州手上抓着的救命稻草,让这个大男孩最终沉入绝望的深渊之中。
在刘学州离去后,这个世界又开始爱他了。
然而在刘学州离去之前,却又有那么多人对他充满了恶意。
这个世界的荒唐,在这一刻如此露骨。
我也是双手双脚支持整治网络舆论的网暴现象,我在过去这几年的文章里,也多多少少有提到,我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网暴。
我是基本不会在网络上,去评价别人的私事。
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
是非曲直,是很难又我们隔着几千里,仅靠网络键盘就能看清的。
我们不了解刘学州,也不清楚刘学州父母的真正为人,我们只能靠网络上的信息去做一些判断。
但假如这些信息本身已经是扭曲过的呢?
并不是由媒体报道出来的,就是客观无误的事实。
过去这些年,各种网络舆论上的反转现象,难道还少吗?
我经常说,让子弹多飞一会。
也是因为网络上太多的反转,太多的虚假、扭曲,让我们是防不胜防。
现在越来越多人会写各种小作文,太会煽情,总是会不断消费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去先入为主的义愤填膺起来。
然而,在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下,义愤填膺跟网暴,往往只有一线之遥。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要求自己先冷静,先思考,不要贸然就下定结论。
但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确实都太过于暴戾了。
由于激烈的冲突,往往会更加占用人们的时间,而时间就等于流量。
在一些网络资本眼里,流量就等于是金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社交媒体上,各种喜欢煽动对立的资本在暗中推波助澜。
这些资本靠煽动对立,去达到他们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包括为他们牟利。
而在这种煽动对立、焦虑、暴戾的网络舆论氛围里,网暴现象就变得越发频繁。
在这样的网络舆论氛围里,人们习惯用最大恶意去揣测别人。
并且很多这种喷子,喜欢不分青红皂白,一上来就先盖帽子、人身攻击、进行各种辱骂。
其实,这些对刘学州网暴的人群,跟那些现实中,看别人要跳楼,就在下面起哄的冷血之人,应该是高度重叠的。
并且,网络的距离感,更容易放大人性之恶,让人肆无忌惮的在网络上去倾泻心中的恶意。
很多人把现实中的不满的负面情绪,统统都倾泻在网络上。
比如这些网暴刘学州的人,他们真的是基于“正义感”去义愤填膺吗?显然并不是,他们只是在发泄他们的负面情绪而已,刘学州成为他们的出气筒。
我认为,网暴跟一些正常的理性批评、甚至义愤填膺的很大区别就在于这里。
网暴者往往只是单纯发泄,只是为了人身攻击来辱骂发泄,而不是基于善良的出发点,更不是基于正义感。
跟我们平常遇到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义愤填膺,是有本质区别。
理性批评跟网暴有本质区别。
因为刘学州这件事情,在这之前显然是有争议的,稍微理性的人,至少应该懂得清官难断家务事,既然不了解刘学州,至少不应该贸然就给他贴上充满恶意的标签。
所以,网暴刘学州的人,我认为大都只是在纯粹的发泄他们心中的恶。
这种人往往会在网络上表现得跟现实里有极大的反差。
之前看过一些事例,一些网络上的喷子互相约架,结果一到现实里,就不敢这么暴戾,甚至还和和气气了。
很多网络上动辄辱骂别人的喷子,在现实中是另外一副模样。
网络的距离感,确实很容易放大我们人性的弱点。
而在现实中,人们显然会有更多束缚,更多顾虑。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现实中都能遇到那种看别人跳楼,就在那边起哄的冷血之人,更何况是网络上呢?
所以,这类喷子恐怕是野草烧不尽,很难真正杜绝。
毕竟人与人确实是不同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我也从我个人经历,来说说我对网暴的看法。
作为一个面向公众写文章的作者,我在后台也会经常收到各种辱骂和攻击。
前年夏天的时候,是一个高峰期,当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十几条各种喷子的辱骂。
现在相对少了很多。
因为我一遇到这些动辄人身攻击的辱骂,都是直接拉黑无视。
对付这些喷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拉黑无视,你只要一回他们,跟他们对骂,哪怕反驳他们,他们就会马上顺杆子往上爬,一副要跟你对骂到底的架势。
我们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何必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喷子身上呢?
是很不值得的。
我在十几年前,也是纵横过贴吧的人。
当时我还年轻,热血气盛,经常在贴吧上跟人一言不合,就论战上百楼,当然,我是基本不人身攻击,都是跟人讲道理,比较理性的去辩论。
那个时候,我一但跟人辩论上了,就会脑子充血,脑子一热了,连吃饭都忘了。
我记得有一回,我跟人辩论了整整3天,回复了上千楼,中间还占用了我不少上班时间。
从那次之后,我就很少再怎么做了。
因为我意识到,这是挺不值的。
你花了这么多时间去跟人辩论,往往不会有什么收获,可能贴吧一不小心吞了帖子,你这3天就跟做无用功一样。
而且你跟人辩论那么多,贴吧帖子那么多,过个一两天,帖子就沉了,其所能产生的价值是很低的。
后来,我就想通了,与其跟人这样辩论或者对喷,还不如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梳理下来,写成长篇文章。
然后别人爱怎么说是他们的事情,我每次反驳就写新的文章。
我只要能把我的想法,比较有逻辑的传输出去就行了。
后来我就养成这个习惯,不在网络上跟人对喷,如果有想反驳的观点,我就会直接写文章。
这个效果比跟人对喷强多了。
我们可以不当沉默的大多数,但还是要考虑方法。
喷子的绝招就是,把你的智商拉低到跟他同一水平,然后用他最擅长的领域来通过对喷打赢你。
所以,对付喷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拉黑无视,然后有需要的话,就单独写文章去反驳。
不然网络喷子那么多,我们怎么可能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跟他们耗?
而网络喷子他们压根就是纯粹发泄心中的恶,并不是要跟你来讲理的,你就算有理也跟他们说不清。
那么何必去理会他们呢?
但是,刘学州只是一个才17岁的孩子,可能都还只有15岁,还是未成年人。
我们很难去苛求这样一个未成年人,能在面对如此混乱的网络舆论环境,可以用比较好的心态去对付这些喷子。
哪怕我到现在,在极少数情况,也会被一些喷子太过于难听的话,而感到难过,虽然会第一时间拉黑,但也会短暂影响到心情。
我虽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但一个未成年人,他肯定是很难做到这样的情绪管理。
所以,这样一个充满恶意的网暴,对刘学州来说,不但是切断了他的救命稻草,甚至还相当于在他身上压了沉重的石头。
刘学州的这一生,充满了悲剧。
但他的成长过程里,也并非只有悲剧色彩,从他的绝笔信里,是能感受到他在这样不断的悲剧打击下,仍然去努力追寻他心中的那一抹光。
他在绝笔信里开头就说,他是一个“努力发光的人”。
刘学州在六年级的时候,也曾经受到过生活的鼓舞,人变得外向,会主动跟人交流,当时他还因为成绩优秀,成为过校学生会主席。
刘学州这短暂的一生,也是有过一些色彩。
但现实对他的残酷就在于,每次他努力去抓住一些光的时候,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却又很残酷的把这些光给砍落,将他又推向更绝望的深渊。
但即使如此,在他最后留下的那封信里,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是希望带给别人阳光,而非黑暗。
在他的抖音,最后上传的一个视频是跟绝笔信同时发出来的,一张他在努力去探寻那抹光的照片。

虽然现实给了他很多惨痛,但他一直都是一个“追光”的人。
到最后,他也没有在抱怨,他只是说:“与其抱怨这人间疾苦,不如感谢给我一次体验疾苦的机会。”
只是,可能他在生活中实在找不到光,才想开始新的旅途去“追光”。
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就要让我们的社会能充满更多的光,可以照耀到内心绝望人们的心中。
多一些爱、多一些包容,这个世界就可以更加美好。
生活有大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坚强的活着。
也希望他的来生,能沐浴在光明之中。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