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母公司上市背后的那些事(大白话7.21)


昨天下午,一直传闻要上市的蚂蚁金服,终于正式宣布将同时在香港和科创板上市。
蚂蚁金服大家应该很清楚,这是支付宝的母公司。
对于蚂蚁金服会选择在科创板同步上市,市场是早有预期的。
我在去年科创板成立的时候,也跟大家分析过,我们之所以推出科创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把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留在国内。
(1)
蚂蚁金服与科创板
过去这十几年,因为国内股市不支持VIE架构、不支持同股不同权,这使得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出走海外上市。
这是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VIE架构,都是同股不同权,特别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如此。
之所以都是VIE架构,是因为只有通过VIE架构,才能实现境外上市的实体,来对境内业务实体进行控制。
过去A股之所以不支持VIE架构,是因为涉及到境内和境外资产的问题,比较敏感。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层:马云等创始团队、软银、雅虎等股东在开曼群岛成立各自的BVI公司;
第二层:几家BVI公司合资在开曼群岛成立一家Taobao Holding Limited公司;
第三层:TaobaoHolding Limited在香港成立一家100%控股的TaobaoChina Holding Limited;
前面这三层都是在境外。
第四层:才是由第三层100%控股的内地公司Taobao(China)SoftwareCo,Ltd。
而第四层企业就是阿里巴巴淘宝所有业务的装载实体。
这就是所谓的VIE架构。
这些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通过VIE架构由境外上市实体,来控制境内业务实体。
A股一直以来都不支持这样的VIE股权结构。
这使得像腾讯选择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其他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耳熟能详的企业,也大都在美股或者港股上市。
其他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美团和小米在港股上市。网易、京东、拼多多、B站则在美股上市。
这些优质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腾讯和网易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海外上市,这不得不说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缺憾。
这使得国内的股民很难享受到这样互联网巨头发展所带来的的红利。
而这种发展资本红利,则基本被海外投资者给分走了。
举个例子,腾讯在2004年上市后,股价上涨了740倍。

从刚上市的几十亿市值,到现在5.39万亿市值,腾讯的增长也使得腾讯的投资者获得了极其丰厚的收益,享受企业发展所带了红利。
只有投资这样的成长型企业,股票才不算是零和博弈的游戏。
不过这类优秀的成长型企业,在过去十几年里却基本都在海外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大多数只能望洋兴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2018年11月,才会在进博会上亲自宣布成立科创板。
本质上,科创板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优秀成长型企业,流失海外的问题。
所以科创板成立的时候,是单独允许同股不同权和VIE结构的企业上市,今年更是进一步推广到了创业板。
可见,通过科创板试点,进一步推广到创业板,就是为了让大量这类VIE结构和同股不同权结构的企业,能够在国内上市。
我去年也因此一度猜测,蚂蚁金服是不是会作为科创板的头牌,在科创板首发上市。
不过去年的资本市场整体环境并不好,毕竟红蓝之争在去年打得很激烈,所以蚂蚁金服这样的巨无霸,在去年很难上市。
而最近资本市场的成交量被激活,已经连续十几天都是万亿成交量。
再加上当前美联储的无限印钞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充沛的资金流,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衰退的前景预期,让全球在充沛现金流下,又出现优质资产荒的现象,这使得诸如美股的FAANG五大科技股不但被进一步推升泡沫化,连带着港股的美团、腾讯,也都在不断创历史新高。
这是过去这一段时间,这类优质互联网巨头如此飙升的大背景。
而就是这样优质资产荒被泡沫化的大背景,蚂蚁金服这样的巨无霸才有可能上市。
因为往往就是在这样严重泡沫化的资金热炒中,这类巨无霸才能获得一个高估值,才能有充沛的资金流支撑起他们的恐怖估值。
所以,从去年就一直传闻的蚂蚁金服上市,一直到现在宣布,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我觉得蚂蚁金服此时宣布上市,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国家资本战略需要。
(2)
蚂蚁金服为何此时上市
最近我也写了不少文章来分析围绕着A股,当前中美之间所进行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博弈,金融战可能已经悄然打响。
当前一些外资别有用心的想要通过美联储大放水,拿着极其廉价的美元,来大肆流入A股,借助一些国内违规资金的配合,来大肆炒作,全面推高我们的资产泡沫化问题。
这最终目的,是想抢在美国泡沫破裂之前,来先引爆我们自身存在的泡沫,好方便华尔街大资本来对我们进行来回收割,最终实现给美元续命的目的。
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外资,我们还不能把金融开放的大门关起来,因为这跟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不符。
我们想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就必然要金融开放。
虽然本来我们规划是在2021年底才金融开放,但因为红蓝之争,被提前了一年,在今年4月1日就开放金融。
这使得面对这些有备而来的外资,我们显得略微有些仓促。
但既然这些外资波涛汹涌般的药挤进来推高我们资产泡沫,我们只能通过加速IPO大扩容的速度,来做一个对冲,以此稀释资金池。
不过从过去一个月的A股走势看,由于内地一些违规资金的恶意炒作,一度使得我们有进入疯牛的危险。
而这个时候上周四中芯国际的上市,通过单日近500亿的成交金额,再加上一系列降温手段的配合,实打实的给股市降温,给疯牛刹住了车。
不过这恐怕还不够。
所以,在这个时候,宣布蚂蚁金服将上市,实际上也是起到敲山震虎的味道。
上周四中芯国际上市,发行价对应的市值规模是2000亿,上市后高开对应的市值规模是7000多亿,流通市值大概1000亿,单日成交金额是500亿。
但就是这样,都把上周四的大盘给压垮了,出现单日4.5%的暴跌。
中芯国际这样的规模都这样,蚂蚁金服上市的时候会怎么样?
那些恶意爆炒的违规资金,如果想要进一步炒作牛市,心里总归要掂量一下。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
蚂蚁金服最近一次融资是2018年6月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大概是140亿美元,当时市场给予的估值是1500亿美元。
所以,可以预见,蚂蚁金服正式上市的估值是肯定不会低于2000亿美元,也就是1.4万亿人民币。
而这是一个保守估值。
一旦蚂蚁金服上市,给予蚂蚁金服本身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作为当前A股唯一能够买到的真正互联网巨头,到时候必然会成为国内各路资金热捧追逐的焦点。
所以一旦蚂蚁金服上市,开盘价肯定会较发行价至少会有翻倍的涨幅。
也就是说,如果蚂蚁金服以2000亿美元的合理估值发行,那么上市的开盘市值恐怕至少能在4000亿美元以上,也就是会超过3万亿人民币,会超过当前A股的茅台,成为A股真正意义上的市值第一。
相比来说,蚂蚁金服作为A股头牌,总比茅台作为A股头牌要显得让人服气得多。
毕竟喝酒并不能强国。
科技才能强国。
那么以3万亿人民币的估值,蚂蚁金服到时候会给A股抽多少血呢?
我们也可以简单计算一下。
蚂蚁金服C轮融资是140亿美元,假设其以2000亿美元估值发行上市,那么融资金额可能是150亿~200亿美元之间,也就是至少会是1000亿人民币的融资。
也就是单单IPO融资就要抽走1000亿人民币。
上市之后,蚂蚁金服即使只是开盘翻倍,流通市值也会达到2000亿人民币,按照科创板新股上市的惯例,首日换手率都会达到70%,即使蚂蚁金服这么大盘子,我们把换手率稍微降低一些,那么至少50%换手率会是有的。
也就是说,到时候蚂蚁金服将出现单日至少1000亿的单股成交金额,这将超过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创下的700亿单日成交记录。
而如果到时候A股更疯狂一些,把蚂蚁金服开盘价直接顶到了4万亿人民币、甚至是5万亿人民币,那么到时候成交金额将会更夸张,要是出现单股单日2000亿的成交金额,我都不感到奇怪。
这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A股股民太饥渴了,这么久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才盼来一个这样的真正互联网巨头在A股上市,被疯抢是很正常的。
但按照A股炒作的尿性,也意味着到时候蚂蚁金服的估值很可能跟2007年上市的中石油一样,都会直接一步到位。
不过,跟中石油不一样的是,中石油2007年上市是在油价最高的状态,所以中石油上市之后这十几年一直是走下坡路,而股价也是连续跌了13年。
蚂蚁金服毕竟作为金融科技企业,是互联网巨头,未来发展潜力仍然还很大。
所以即使蚂蚁金服上市之后的短期股价透支未来2-3年的潜力,但可能过个七八年,蚂蚁金服还是能加倍涨回去。
但不管蚂蚁金服到时候上市会不会一步到位。
至少蚂蚁金服上市可能压垮大盘,是客观存在的巨大风险。
蚂蚁金服上市的抽血效应将是中芯国际的至少3倍,所以单看上周四的A股暴跌,我们大致就能预料到蚂蚁金服上市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
所以,管理层安排在这个时间点,让蚂蚁金服宣布上市,背后的敲山震虎意味是很浓的。
任何想要恶意炒作牛市的资金,心里都要悠着点,至少需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的问题。
实际上,过去这些年,管理层一直有考虑让诸如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回A。
2018年的时候,就一度传出让海外独角兽通过CDR存托凭证的方式回A。
那时候A股还专门成立了独角兽战略基金来配售。
但后来2018年的全年股市下跌形式,让这件事无疾而终。
这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独角兽巨无霸给股市的抽血效应太强了。
特别是像腾讯和阿里这样已经在海外资本市场运行多年,股价都涨了几百倍了,这时候才回A,不但没办法让国内的股民享受到互联网巨头的发展红利,反而有可能让国内股民接盘。
说白了,企业刚发展的时候,我们没赶上。等企业都发展到巨无霸规模,股价涨了几百倍,这时候才回A股融资,颇有圈钱让人接盘的嫌疑。
涨的时候没赶上,估值泡沫化的时候倒是赶着让国内的人接盘。
这使得在2018年,这类独角兽,一度有毒角兽之称。
于是管理层在接下来两年里,对于这类巨无霸上市一直是比较谨慎的。
蚂蚁金服作为最有希望在国内上市的首支互联网巨无霸,其上市时间肯定是有全盘规划的。
因此,蚂蚁金服选择在这个节骨眼宣布上市,背后必然是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
(3)
蚂蚁金服有可能什么时候上市?
蚂蚁金服既然官宣了,说明其上市的各项准备是早已经完成了。
预计蚂蚁金服的上市速度,取决于实际资本市场的需要。
比如说,假设A股资金接下来一段时间继续疯炒,那么蚂蚁金服就会光速上市。
假如A股资金接下来会沉寂一段时间,那么蚂蚁金服可能就会晚一点上市。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中芯国际的上市时间节点。
中芯国际是今年5月5日宣布要在科创板IPO。
6月1日中芯国际正式提交IPO申请,3天后就发出问询,7天完成过会,创造最快IPO纪录。
一直到7月7日,中芯国际开始网上申购,7月16日正式上市。
从6月1日申请,到7月16日正式上市,中芯国际只用了46天的时间,这是A股最快IPO纪录。
假设蚂蚁金服同样以如此速度IPO的话,最快会在2-3个月内完成上市。
那么可能就是在10/11月份上市。
(4)
蚂蚁金服上市,最受益的都是谁?
蚂蚁金服上市,最受益的当然是蚂蚁金服当前的股东。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前蚂蚁金服前十大股东里,最重要的有三个,分别是阿里巴巴、杭州君瀚、杭州君澳。

除此之外还有社保基金持有近3%的股份。
剩下其他的基本都是2%以下的股份,影响不是太大。
而前三大股东,阿里巴巴的33%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是阿里系出来的。
那么合计持有50%蚂蚁金服股份的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又是何方神圣呢?
进一步查询可以知道,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持股”企业。
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下方是一大堆自然人持股,这些自然人都属于“虚拟代持”。
在之前胡润财富榜里,阿里系因此有43人上榜。但这43人后来都否认自己是富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代持股份,而非真正持有股份。
代持股份的意思是,这些股份实际是属于其手下的其他员工,通过他代持而已。
所以蚂蚁金服有50%的股份,是属于蚂蚁金服数以万计的员工,这是蚂蚁金服之前给员工的股权激励带来的虚拟股。
而只有正式上市,这些虚拟股,才能成为真正可以变现的股票。
从这个角度看,蚂蚁金服上市,最大受益者是蚂蚁金服数以万计的员工。
所以,昨天蚂蚁金服宣布上市后,就有传闻整层蚂蚁金服的员工发出集体欢呼,虽然这个后来被辟谣了,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应该不是整层楼,而是整栋楼都在欢呼才对。
按照蚂蚁金服上市后至少2万亿市值打底的规模来看,这50%的员工持股规模,也即是1万亿市值。
假设蚂蚁金服有1万名员工享受了这个股份激励,那么将诞生1万名至少是百万富翁级别的,其中不少恐怕是亿万富翁。

之前就有一些传闻,现在蚂蚁金服一个管6-7人的小团队组长,大约可以分到3万股的蚂蚁金服股票,上市后估计可以价值至少1000万人民币。
换句话说,蚂蚁金服上市后,底下有分到股份的普通老员工至少也应该是百万身家,小组长则是千万身家,往上则是亿万身家。
这毫无疑问又是一次互联网大规模造富运动。
这也使得很多人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杭州的房价又要涨了。
不过这个我倒是觉得,还不会那么立竿见影。
因为很多人都忘了一件事情。
按照A股上市规则,企业上市后,“小非”需要限售一年,“大非”需要限售三年。
蚂蚁金服的员工持股股份达到50%,所以至少需要限售三年才能变现。
换句话说,蚂蚁金服的员工要把自己手里的股份变现,至少还得3年后才行。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以往,这类巨无霸的股份大都集中在机构手里,机构集中持股有个好处是筹码比较稳定集中,不容易出现集中抛售。
但蚂蚁金服是50%股份在员工持股里,一旦3年后这些股份解禁后,员工减持变现的需求是很强烈的。
并不是有多少人,能抵得住上千万市值的股票变现巨大的诱惑,而只愿意拿着股票每年拿着吃分红。
所以估计3年后蚂蚁金服的这些员工持股减持抛压会比正常股票要更强烈一些,这一点大家也是需要注意的。
(5)
短期内对A股的影响。
首先这个对今天所谓的蚂蚁金服概念板块有一个刺激。
这些概念要么就是有跟蚂蚁金服合作的企业,哪怕只是擦边球。
不然就是有参股蚂蚁金服股份的,哪怕只是一点点。
或者是被阿里巴巴参股持股的一些企业。
不过今天蚂蚁金服的概念板块,整体是,要么让你买不到直接封一字板,要么就是能让你买到的,都是高开低走坑你没商量。

今天整个蚂蚁概念板块,从高开8.72%,到收盘的时候只有4.33%涨幅。
除了方便一些个股借助蚂蚁概念来趁机出货之外。
其实当前整个A股都在利用蚂蚁概念出货。
蚂蚁金服是在科创板上市的。
而整个科创板在明天将迎来一周年的首批限售股解禁。
昨天在“大白话杂谈”公众号做股市分析的时候,也有跟大家分析过。
科创板2020年解禁规模是4537亿,全部都是在7月22日之后才开始解禁。
其中7月22日开始的9天之内,科创板将有1690亿元的解禁潮,整个A股本周将有2589亿限售股解禁规模。
解禁的意思是上市公司“小非”上市满一年才能卖股票,“大非”是上市满三年才能卖股票。
当前科创板泡沫化十分严重,不少本周解禁市值超过300亿的科创板股票,市盈率是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这些科创板的“小非”都是一些机构、公募、私募,本来就没有“大非”作为公司大股东要为公司发展考虑的顾虑,所以面对如此高估的市盈率,这些“小非”基本都是会用脚投票,第一时间变现减持。
因此,当前出来这个蚂蚁金服上市概念的利好炒作,实际上也是方便这些“小非”资金出货变现。
而这些“小非”资金其中不少都是一些比较有神通的资金,他们强烈的变现需求,也体现在了当前股市的火热行情。
或者说,只有当前这种火热行情带来的上万亿日均成交量,才有可能让这些颇有手段的“小非”们,有可能大量变现减持套现。
至于这些“小非”砸下来大动辄上千亿的筹码,会把多少散户砸得最后一地鸡毛,就不知道了。
只不过按照A股过去这二十多年的尿性,一贯就是拉一波行情,产业资本“大小非”们纷纷减持套现,只留下一堆奢望牛市一夜暴富的散户们高高站在山岗上。
本质上,这仍然是一场财富大转移,被收割的终究还是指望股市暴富的散户们。
之前就有看到过一个统计,在2015年大牛市与股灾并存的那一年。

最终只有顶端的0.5%家庭获得收益,而底层85%的家庭损失惨重,损失高达2500亿人民币。
实际上,每一轮牛市里,真正富得流油的都是那些高位减持的产业资本“大小非”们。
亏得最多的,还都是整天指望牛市暴富的韭菜们。
这一次恐怕也并不会例外。
最后来说一个所谓的阿里巴巴见顶效应。
(6)
阿里巴巴见顶效应
阿里巴巴最早是在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上市的,没过多久2008年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阿里巴巴上市后,股价一路从13港元的发行价,暴涨到31港元。
但后来阿里巴巴的股价在次贷危机里从41港元又一路暴跌到3.46港元。
后来阿里巴巴在2012年以13.5港元的发行价私有化退市。
退市后,阿里巴巴在2014年9月19日在美股上市,创造了当时美股历史最大的IPO融资规模,融资218亿美元。
后来2015年全球股市也都出现一波暴跌,美股也出现过累计15%的暴跌,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发生了2015年股灾。
可能马老板确实比较有先见之明,总能赶在一些大危机发生前的最后时刻,能够赶着融资到最宝贵的现金。
再结合最近马老板减持430亿元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我们似乎就不难嗅到一些危机的气息。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