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美联储公布了2月份通胀数据。
美国2月通胀率再次上涨到7.9%,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
这个数值基本也符合市场预期。
我前几天文章也分析过,美国2月份通胀率大概是7.8%左右,比我预期的要高一点点。
此外,美国2月通胀不破8%,意味着美联储3月16日一口气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会降低一些。
但从3月16日开始,美联储接下来会连续加息的概率已经很大了。
美联储至少会连续加息4次,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加息到1%的利率。
然后再看通胀率是否会因美联储加息出现回落。
如果通胀率回落,美联储可能偃旗息鼓。
如果通胀率没有明显回落,仍然高烧不退,美联储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加息。
白宫前几天已经打过预防针说,预计2月份CPI将产生比1月份7.5%更高的通胀数据。
白宫甚至说今晚的通胀数据将是一场“灾难”。
美国政府会这样自揭短,是因为美国开始打算把通胀的黑锅扣在俄罗斯身上了。
拜登在3月8日宣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所有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
当时拜登就表示,此举美国也要付出代价,美国通胀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严重。
美国媒体也很配合的开始大量造势,一副要把通胀黑锅扣在俄罗斯身上的样子。
他们的调调基本就是,因为俄罗斯打乌克兰,美国为了阻止俄罗斯,不得不承担通胀加剧的后果。
并且有一些美国的主持人公开说,通胀是为了对付俄罗斯所必须承担的代价。
还有人说,愿意为了对付俄罗斯,掏更多的钱去买高油价之类的话,末尾还不忘嘲讽一下说他开的是特斯拉,所以无所谓油价高不高。
这个当然惹得美国网友们口诛笔伐,反正美国舆论现在也是乱哄哄的。
美国人也不傻,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通胀率早就已经破7%了,这时候还想着甩锅给俄罗斯,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通胀数据现在已经飙到7.9%。
但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比起一年前,增加幅度远高于7.9%。
特别是油价暴涨对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感受是很直接的,毕竟美国是被称为建在车轮上的国度。
虽然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很快,但大多数人仍然还是使用油车,这是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石油是工业之母,是化工产业的最重要原材料,我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都离不开石油。
所以油价一暴涨,不可避免的会严重加剧通胀。
白宫禁运俄罗斯能源这一招,不得不说是七伤拳,伤敌又伤己。
国际油价虽然在涨到130美元后,在3月9日晚上出现较大回落,但目前也仍然还在110美元上方。
考虑到油价暴涨是3月份进入加速段,可以预计美国3月份的通胀也好不到哪里去。
预计美国3月份通胀仍然还可能保持环比增长的态势。
其实当前确实跟2008年次贷危机前夕有点相似。
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
上一轮油价的历史高点是出现在2008年7月。
在油价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其实次贷危机是已经爆发了,然后随着2008年9月,雷曼宣布破产这个标志性事件出来后,油价也出现大幅度暴跌。
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油价就从147美元,跌回50美元。
在这次俄乌冲突爆发前,国际油价,包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跟2008年次贷危机确实是很相似,都是基于美联储疯狂印钞暴涨。
那么正常来说,一旦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价格应该会有所回落。
不过,恰好在美联储即将进入加息周期之前,俄乌冲突爆发了,这场重大地缘危机,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再次暴涨,油价也因此暴涨。
到这个时候,这一波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逻辑,跟2008年次贷危机就不太一样了。
往前追溯,倒是跟1973年的石油价格暴涨比较相似。
因为1973年的石油价格暴涨所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是基于重大地缘危机导致的,因为当时中东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打得头破血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历史又不会完全重复。
历史总是在周期循环中螺旋前进。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每一轮底色其实都有共同的大背景,就是美联储的疯狂大印钞。
即使是1973年的石油价格暴涨,虽然主要也是由地缘危机引起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后,美联储开启了疯狂印钞模式,导致美元大幅贬值。
在货币泛滥之下,叠加地缘危机,才导致1973年石油危机出现。
任何事情的归因都是复杂的,要避免单一归因的思维。
但不管导致每一轮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轮大宗商品的疯涨顶端,往往就是危机即将爆发的征兆。
比如,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1974年就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也因此陷入长达十年的滞胀周期。
当时美国经济停滞,还面对苏联的强大威慑,通胀率持续保持两位数。
这是美国从超白金时期,突然一下子像撞了一堵墙,差点没让美国人缓过劲。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不相信美国能打败强大的苏联。
一直到1980年,沃克尔力排众议,一口气加息到20%,发誓要打断通胀脊梁,并且整个时候新的技术爆炸出现了,信息化革命到来,这给全世界带来了全新的蛋糕,也让人类进入全新的时代。
美国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引领者,也成为最大得益者。
而苏联很不幸的,在信息革命中,押错技术路线。
比如,在晶体管成为电子计算机主流的时候,苏联仍然死啃着电子管技术。
1964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IBM-360。
但这个时候,苏联没有跟进晶体管技术发展,反而因为电子管小型化技术的突破,试图寻找一条跟美国不一样的技术路线。
但苏联的这一重大错误选择,导致苏联在随后的信息革命中掉队。
等80年代晶体管为主流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兴起的时候,苏联的电子管体系最终进入了坟墓之中。
而这个时候苏联再想回过头来搞晶体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时,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
时至今日,俄罗斯在芯片领域也没有什么建树。
可以说,在技术革命时代里,技术路线的错误选择,错一步,就会满盘皆输。
其实当时苏联在信息革命中,并非没有自己的黑科技。
比如苏联在1956年就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
1970年,苏联更是研制出新一代Сетунь 70,建立了三进制字节,但此后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就没有下文了,彻底夭折。
在最关键的信息革命中技术掉队,是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
进入80年代,美国在一口气大幅度加息为未来20年积攒足够的弹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就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引领者,也成为最大得益者。
这也让美国一口气走出了经济滞胀的泥潭,进入到新一轮的经济腾飞期。
技术革命,在其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所以,现在其实相比2008年次贷危机,我认为跟1974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前夕更像。
都伴随着重大地缘危机,都有美联储大印钞的底色,都有严重的全球通胀出现,都有技术瓶颈的制约。
人类要想冲出这样的危机泥潭,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技术革新。
固步自封是不行的,所以全球各个领域的有志之士,其实也都在努力想办法寻找下一个能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方向。
比较靠谱的有几个方向。
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碳中和方向,利用新能源转型的需求,来人为创造更大的蛋糕。
不过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已经暴露了欧洲激进碳中和转型的副作用。
特别是这次俄乌冲突,这也引发不少欧洲人对于能源安全的担忧。
最近围绕着欧洲碳中和的事情,还引发国际大投行跟国内券商的论战。
高盛是说,欧洲能源战略,将从脱碳转向短期的能源安全,总体上允许更多碳排放。
不过这个观点遭到国内券商的一致反驳。
这个事情,挺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
虽然高盛在业内的声誉确实不太好,而且高盛曾经靠“反指指导”来围猎我们不少企业,所以素来有“高盛反买别墅靠海”的说法。
不过,在欧洲能源这件事情上,我认为主要是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确实可能客观上稍微扰乱欧洲能源转型的步伐。
其实过去这一年,欧洲很多智库也提出一些关于能源转型的反思。
主要的观点是认为,大家对碳中和的能源转型难度有些预计不足,有点太过于乐观。
这个根本问题,其实也一样是受技术瓶颈的制约。
主要就是储能技术一直没有革命性变化,只要储能技术不突破,作为不稳定能源的风能和光能,就没办法成为主流电力来源。
所以,我是认为,全人类的新能源转型,最关键还是要看技术。
除了碳中和,另外一个被寄予厚望的主要就是智能AI。
这个确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不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也受技术的制约,因为硅芯片再过几年也要到了摩尔定律的极限了,这是硅材料的极限,同样也是材料的制约。
这个也涉及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智能化革命的关键。
至于去年炒的火热的元宇宙,则属于被资本在困在技术瓶颈围笼里,找不到出路,只能强行制造出来的一个炒作噱头的概念,本质上只是旧酒装新瓶。
现阶段基于AR/VR的所谓元宇宙,并没有太大的革新。
而科幻小说中的元宇宙,比如脑机接口那种真正人类思维沉浸式体验的虚拟世界,甚至要达到黑客帝国那种状态,距离现在还有十万八千里,实现难度太大了。
其实,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让我更深刻感觉到,资本对于技术瓶颈的这种恐惧,在找不到突破发现后,就有点像无头苍蝇一样。
所以,我们如果拨开迷雾来看待当今世界形势,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每一轮重大危机,背后都有一些相同的底色。
比如都存在这样的技术瓶颈。
我个人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
历史上,我们遇到这样的危机,最后都能靠着突破技术瓶颈,来让人类走出泥潭。
我认为这一次也并不例外,技术革命最终仍然会到来。
只不过,我们谁也不知道,人类会在技术瓶颈的围笼里停滞多久。
在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增量蛋糕到来之前,贪婪的资本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内卷里,去从别人身上掠夺。
这场俄乌冲突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底色中爆发的。
现在欧美各国越发不加掩饰的进行各种掠夺。
最近伴随着俄乌冲突,也让欧美掀起对俄罗斯富豪的掠夺狂欢。
比较有名的像切尔西老板阿布的资产,已经被英国冻结,7名俄罗斯富豪已经被英国冻结了150亿英镑的巨额资产,阿布一个人就被冻结了94亿英镑。
说好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完全就是明抢了好吧。
也难怪李跑跑要赶紧把英国资产变卖,估计也是被吓到了。
这都只是西方国家之前为了便于掠夺他人,忽悠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价值观,但真到了欧美急需靠掠夺他人来度过危机的时候,他们只会撕下伪善的面具。
这场俄乌冲突暴露出来欧美的很多问题,其实我认为最严重的就是这种肆意的以制裁的名义,来进行掠夺的做法。
这完全就是在动摇整个现代金融体系的信用根基。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建群、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