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过去20年最大力度加息,预期管理和谎言交织



今天凌晨2点,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并公布了缩表计划。
美联储将从6月1日开始,每月缩减475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并将用3个月的时间把缩表力度提升至每月缩减950亿美元的上限。
这个整体来说是符合市场预期的,缩表的力度也基本跟4月7日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是一样的。
当时美联储也是说,缩表上限是950亿美元,并会用3个月或适度更长时间分阶段调整以达到缩表上限。
这个我在4月7日的文章里也跟大家分析过,如下图。

所以,我看到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说,本次缩表475亿美元,不是预期的950亿美元缩表,所以认为本次缩表规模不及预期。
这样的报道就有点离谱,估计写那个报道的人,都没看过4月7日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纪要。
实际上,当时4月7日的会议纪要里,是写着支持用3个月“或更长时间”去分阶段达到950亿美元缩表上限。
如果说是用4个月或者5个月,那才可以说是不及预期。
但本次美联储是说用3个月达到950亿美元缩表上限,这已经算是按照美联储预期管理的“顶格”去操作了,
而且475亿美元的初始缩表力度,是达到950亿美元缩表上限的一半,这个缩表力度已经是相当大了。
要说这还叫做不及预期,那估计是不怎么看美联储预期管理,只是达不到他个人的预期。
我们自己说说就算了,要写到媒体里,还是得尊重客观事实。
至于美联储公布加息缩表后,昨晚美股是不跌反涨,出现大涨。
这个其实我半个月前也跟大家分析过,最近全球金融股市走势,往往就是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先走一波基于加息预期的下跌走势,等加息落地后,如果没有出现超预期利空,只要加息幅度在预期范围之内,那么股市基本都是靴子落地的效果,会不跌反涨。
这个原理是,股市基于加息预期已经提前下跌一波,这样这个预期落地后,才会有靴子落地的效果。
这个在股市里是很常见的“买预期卖事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3月16日美联储首次加息之前,全球股市也是跌了一个多月,所以3月16日美联储加息后,全球股市都集体反弹一波到4月7日附近。
然后美联储在4月7日公布会议纪要,首次披露缩表计划。
并且,4月12日美国公布通胀数据,再次调高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从5月加息25个基点,调高到5月加息50个基点。
于是,从4月12日开始,全球股市又持续跌了大半个月,这是市场已经基于美联储5月要加息50个基点,在提前下跌。
所以,等到今天5月5日,美联储公布加息50个基点后,基本符合预期,市场就出现靴子落地的走势,不跌反涨是很正常的。

“买预期卖事实”是股市的一个基本现象。
所以我昨天文章也提到过,只要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而不是加息75个基点,那么就在市场预期之内,股市可能是一个靴子落地的效果。
其实今年元旦后的全球股市,是有很强的这种循环链条效果。
先基于预期跌一波,预期落地后再反弹一波,然后再继续下一个预期跌一波,再等预期落地,如此循环反复。
所以,接下来对金融市场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个是5月11日美国会公布4月份通胀数据,如果通胀数据继续飙升,会进一步巩固美联储激进加息预期,对股市不利。如果通胀数据能有所回落,对股市则是利好。
一个是美联储公布本次会议纪要的时间点,是5月25日。
4月份这轮全球股市下跌,就是4月7日美联储公布3月议息会议纪要,首次披露要即将缩表所致。
这里说明一下,美联储每次议息会议公布后,不会马上公布会议纪要,而是会过个20天才公布。这也是美联储预期管理的一环。
还有就是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是6月15日。
目前市场基本预期,下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还是会加息50个基点。
我个人预计,5月25日会议纪要公布后,应该就差不多要进入到下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的“预期走势”了。
再具体说说本次美联储加息。
其实有时候也是不得不说,美联储的预期管理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虽然美联储过去这些年,也是谎话连篇,经常修改预期。
但全球投资者和机构,依然还是得重视美联储的预期管理。
美联储这套预期管理,其目的就是尽量避免突发的消息,去大幅度影响市场。
所以,会把一个突发的利空,分摊到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用挤香肠的方式,一点点提高投资者的预期,最终把预期打满,让投资者和市场消化这样的预期后,再把这个预期落地执行。
我们可以看到,美联储今年元旦后,是花了半年的时间,来这样逐步提高市场的预期。
元旦后,先是说今年要加息4次,然后又开始不停说要加息7次。
如此一来,3月首次加息,就有点波澜不惊了。
然后进入4月份开始,美联储通过一些决策者频繁出来放鹰,还有公布议息会议纪要,让本来投资者预期今年每次加息都只是25个基点的最小幅度,变成会连着几个月可能都各加息50个基点。
于是这个预期又被打满了,我在3月底的时候就跟大家预警过,一些华尔街大投行基本已经预期美联储5月和6月都将各加息50个基点。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华尔街大投行消息还是比较灵通的。
或者说,本来这些华尔街大投行所公布的消息,就已经在美联储这套预期管理的一部分里。
他们所放出来的消息,都是可以看出来这种有节奏放出的迹象。
这种预期管理,可以某种程度降低市场波动的原因在于。
当只是放出消息的时候,市场的解读是可以多样化的。
比如,在3月底,我最早去跟大家说美联储5月可能加息50个基点的时候,很多人是仍然不信的。
一直到前几天,其实美联储5月加息50个基点基本板上钉钉,但仍然还是有人不信。
这就是市场投资者的“信息差”,在靴子落地之前,每个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这种市场解读的分歧,容易降低市场的波动。
而如果没有预期管理,比如过去一个月,美联储压根没有人出来说要加息50个基点,那么今天突然就加息50个基点,市场肯定就不是不跌反涨,可能就是因此大跌,容易放大短时波动,形成踩踏。
而像现在,市场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跌下来,而且市场存在分歧,降低了波动,就避免出现一些踩踏风险。
但你也不能说美联储加息毫无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是反应在预期走势里,纳斯达克4月下跌13%,创下过去13年来最大单月跌幅,这就已经是提前兑现了买联储呢次加息50个基点的影响。
而且本来加息50个基点,是美国历史上都比较罕见的大力度加息。
上一次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还是2000年5月,当时是戳破了美国互联网泡沫。
也是2006年以来,首次连续两次议息会议加息,也就是背靠背加息。
并且还同时宣布了激进的缩表计划。
但通过美国这样不断的提前“嘴炮加息”进行预期管理,愣是把这样一个大利空,变成了“预期之内”,让市场出现靴子落地的效果。
所以,美联储当前这套预期管理,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虽然我是一直在各种抨击美国,包括美联储去年扯通胀暂时论的时候,摆明就是睁眼说瞎话,我也一直写文章去揭露美联储这种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行为,是在自欺欺人。
不过,别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承认。
这才是一个比较客观辩证认知事物的态度。
其实,美联储也不是一直有这样的预期管理,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美联储格林斯潘则更喜欢把货币政策的解读搞成猜谜语游戏一样。
格林斯潘有句名言,“如果你以为已经理解了我的意思,那么,你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
但次贷危机的爆发,让市场对美联储这套猜谜语游戏大为不满。
于是,美联储其实也是从2013年开始,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预期管理,并持续完善。
不过话说回来,再完善的预期管理,也无法遮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美联储正在激进的货币大转向。所以这对今年股市是长期利空,不要有幻想。
我昨天文章也提到过,美联储究竟是嘴炮加息,还是要动真格的,本次议息会议是见真章的时候。
如果美联储之前预期打满,嘴炮加息震天响,结果只加息25个基点,就说明美联储只是“鹰皮鸽心”。
如果真加息50个基点,那么说明美联储并不只是在嘴炮加息,而是确确实实的在激进的货币大转向。
至于加息75个基点,因为已经超出美联储自己的预期管理范围,除非出现突发一些情况,不然可能性比较低。
所以总的来说,本次议息会议的靴子虽然落地,但美联储开始激进货币大转向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从过去一年一直在说美联储很可能要激进的货币大转向,并且不单纯是从经济层面去进行这样激进的货币大转向,而是带有经济层面之外,带有收割目的去激进加息。
目前看,这个可能性是越来越大。
老实说,按照目前世界局势,美联储今年即使加息到2.5%利率,我也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不能用以前正常情况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当前错综复杂的变局,当前是非常时期,美联储也可能有非常手段。
至于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上,把美国经济夸上天,称就业十分强劲,并表示美联储有一个软着陆的“好机会”,认为美国经济看起来并没有接近衰退。
但实际上,美国前几天公布的美国4月ISM制造业指数降至55.4,为2020年以来最低;新订单和产出分项指数也降至2020年5月来最低。
此外,美国一些大型科技股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么滋润,比如脸书周三宣布招聘大幅放缓,结束了这家科技巨头长期以来每年新增数千个工作岗位的局面。
最近包括奈飞、谷歌、亚马逊这些美国大型科技股,财报也都不及预期。
这背后还是反应这种全球通胀背景下的消费萎靡现象,消费者在用脚投票削减不必要开支。
我认为,美国经济是不像美联储鼓吹的那么强劲。
正如,美联储去年鼓吹通胀暂时论的时候,我就说美联储只是在当鸵鸟,是自欺欺人。
美联储去年鼓吹通胀暂时论,并不是美联储真误判了通胀,而只是美联储需要给美国大资本利益集团争取更多时间。
美联储今年不鼓吹通胀暂时论,说明这些大资本该跑的也跑得差不多了,所以美联储开始激进的加息周期。
这时候美联储为了能够进行激进的加息,就必须鼓吹经济强劲,不然美联储就加息不下去了。
所以,美联储去年鼓吹通胀暂时论,是因为还不想加息。
美联储今年鼓吹经济强劲,是因为美联储想激进加息。
我们需要重视美联储的预期管理,但也不要轻信美联储所有的话。
一个厉害的语言大师,不会所有话都是真的,也不会都是假的,而是会半真半假,真里掺假。
鲍威尔虽然不是经济学出身,但鲍威尔可是律师出身,这是最善于玩弄语言的职业。
所以对于鲍威尔鼓吹美国经济,我认为只是跟去年鼓吹通胀暂时论一样,都只是一种鸵鸟行为,只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根本上是为了美联储背后大资本真正目的去服务的。
我们不要轻信美联储的话,更多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美联储目的是什么,美国这些大资本目的是什么。
这样我们才不容易被美联储牵着鼻子走。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建群、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