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码事件”,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最近关于河南“红码”的事情,引起广泛关注。
这件事情也已经得到很多媒体的报道,目前也已经开始调查。

事情的经过,我也先引用一些媒体的报道,来跟大家说明一下。

在4月中旬,河南有4家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的现象。
这件事情发酵了两个月后,全国各地都有人去郑州“讨说法”。
但到了6月13日,网络就开始流传一些信息显示,有一些这4家村镇银行的储户,要去郑州的时候,发现自己健康码居然“红码”了。
更离谱的是,有些没有去郑州的储户,也同样被“红码”了。
这可真的是,人在家中坐,红码天上来。
这件事情一下子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因为健康码涉及到我们全国防疫大事,而且健康码是建立在我们整体公信力基础上,早在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就联合发布文件明确规定,“加强防疫健康码数据规范使用。健康码基于疫情防控所需,不能失常,更不准越界。”
2021年1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其中也明确要求各地严格健康码功能定位,不得扩大应用范围,切实防止“码上加码”。
我们一直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方不得把健康码挪作他用,在这次还出现这样的事情,网络舆论一下子就被引爆了。
这件事情已经开始调查,公众也需要一个交代。
关于这件事情,除了离谱至极的这种把红码挪作他用的行为之外,事情的源头河南这4家村镇银行“取款难”的事情,也被人们广泛关注。
今天这件事情,也有一个最新进展:许昌市公安局发布通告证实,上述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涉嫌严重犯罪,警方已抓获一批嫌疑人,查封冻结一批涉案资产。

这里,我也引用正规媒体的报道,稍微跟大家说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4月18日,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等4家银行接连发布公告:由于“系统升级”,银行存款无法取现。
这批无法取现的存款,大都是2020年储户通过某些互联网平台购买了这些村镇银行推出的“互联网存款产品”。
5月18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4家村镇银行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从目前公开信息看,出问题的这4家村镇银行,背后都有一个大股东,也就是河南新财富集团。
而且这个河南新财富集团还不是直接持股,很多间接持股,作为“隐形”股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隐形”股东,把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的“存款产品”,通过内外勾结的方式,私自挪用了。
于是,储户们的钱,最终落入了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口袋里,而现在这个河南新财富集团暴雷了,于是这4家村镇银行就出现“取款难”的现象。
现在这件事情也已经被立案调查,具体结果,也得等这个调查结束后,才能知道。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储户们的钱,要怎么办?
这里最关键的是储户们这笔钱的性质,究竟是存款、还是理财,或者是非法集资。
根据报道,“不少储户称,当时见这些产品的介绍里利息比四大行高不少,再加上这几家银行都在银行存款保险牌照名单里,所以感觉不会有问题。”
这里储户觉得这几家银行在银行存款保险的名单里,所以感觉不会有问题。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我也趁这个机会,跟大家普及一下,提高一下风险意识。
人们在网络上购买一些中小银行的产品时,总误以为这个产品是由银行发行的,所以这个“存款产品”就会有50万兜底的保险机制。
但这背后,其实很容易有一些猫腻。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这个50万最高偿付的覆盖范围是“存款保险”。

根据规定,存款保险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和外币存款,包括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但不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类资金。
所以,我们平时如果要买银行的一些“存款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清楚,买的是“存款产品”,还是“理财产品”。
如果是“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等,要明确为存款,才有这个50万的偿付兜底机制。
其他一切理财产品,现在都是不兜底、不保本的,如果银行出现问题,也没有这个50万的偿付兜底。
一些银行的销售人员,包括一些网络平台,有时候为了业绩,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暗示这款理财产品有50万兜底,但实际上真出问题,购买这类理财产品是很难兜底。
包括有些所谓存款产品,打着存款名义,实则理财产品。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防止被骗。
具体到本案,可能情况更为复杂。
有可能用户端,储户所看到的产品界面,都是打着“存款”的宣传。
但储户买了这个“存款产品”后,储户的钱,连银行都没有进入,就直接被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给直接挪用了。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导致本案是比较复杂的。
正常情况来说,根据“存款保险条例”,银行要为自己吸收的存款缴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
当投保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规定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
这里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些钱被大股东给直接挪走了,没有进到银行的系统里,所以这4家村镇银行,可能并没有给这些钱缴纳存款保险。
这才导致这次的事情,是比较特殊的,跟之前包商银行还不太一样。
不过,我个人从储户的角度来说,不管这件事情银行内部的问题如何复杂,如果储户在购买这些“存款产品”的时候,相关页面介绍都是标注清楚为存款,那么这些钱就应该按照存款来处理。
不管银行内部如何内外勾结,如何被大股东挪用存款,这都是银行内部的事情,跟储户无关。
如果这些钱最终定性为存款,那么储户最终应该还是能拿回钱,只是因为案情比较复杂,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当然,最终储户的这些钱,是如何定性,得等官方的最终通报,由于案情复杂,我所了解的信息也不多,没办法下定论。
这件事情全国关注度也很高,我也希望能得到妥善处理,也希望储户们能拿回自己的钱。
这件事情,也是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根据媒体的报道,一些储户购买这些村镇银行的“存款产品”年收益率是4.6%,这个也是2020年曾经很流行的这些在互联网平台销售“存款产品”的普遍年收益率,并不算说高得离谱。
2020年,有过这么一波小银行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去销售“存款产品”,都是采取这种“高息揽储”的模式。
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风险,我在2020年11月就跟大家提到过。

银行的利润主要就来自揽储的成本,和贷款之间的息差。
如果一直高息揽储,那么小银行的利润就会越差,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后来,这种小银行跑到互联网平台销售的模式,在2020年12月,基本就被停了。

所以,要如何存款,才比较安全?我这里给几个我的个人建议:
1、存款最好要通过银行正规渠道去存,不要经由第三方平台去存,多一个中转渠道,就多了一重风险,也多了一重扯皮推诿的空间。
如果是直接到银行存进去,50万之内是肯定可以最终得到偿付的。
2、存款的时候,一定要辨明清楚究竟是存款,还是理财产品,购买的时候,最好能把购买页面和产品介绍里的“定性”,要有明确说是存款,没有任何提到理财的地方,并截图保存。
3、存款还是最好到大银行去存,胜在安全。
4、辨别是存款还是理财,可以参考年利率,现在年收益率超过4%的,基本是理财产品。现在大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基本都是在3.5%以内。
基本上来说,多一分收益,就要多承担一分风险,这个大家还是要注意。
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新闻,一些银行销售人员,违规宣传和销售理财产品,对于这种问题,大家也是要警惕。
最好是自己通过银行APP操作,不过经过第三方平台、也不要由其他人去经手操作。
防雷防骗,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建群、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