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理解特斯拉大降价(大白话10.5)


最近国产特斯拉又降价了,从27万降价到25万。
一时间很多人都在哀嚎说特斯拉这是在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屠杀,特斯拉不是鲶鱼,是鲨鱼。
不过,我倒是没有这么悲观。
其实,特斯拉在国内的竞争目标,早就已经不是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身上,而是瞄准了国内的燃油车市场。
特斯拉的目标是从燃油车手里抢夺客户抢夺蛋糕,扩大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
而推动这一切的,或者说激发特斯拉这样极尽所能去扩大规模动力的,实际上源于上海跟特斯拉超级工厂签订的那一份合同里,是有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这使得特斯拉只能铆足劲去扩大产能,去打价格战。
或者应该这么说,上面肯定很清楚,特斯拉不仅仅是一条可以激发竞争的鲶鱼,更可能是一条鲨鱼。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花费大力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甚至还包括一开始给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提供了20亿美元的贷款,而在去年底还追加了90亿人民币的贷款,都给了去年资金链捉襟见肘的特斯拉,有着雪中送炭的效果,让特斯拉能够最快的速度把上海超级工厂建成落地。
我们这样做,必然有我们更深远的战略需要。
本文会就此来做一个深入分析。
(1)
特斯拉发动价格大战
上一次国产特斯拉降价是在今年五一,售价从32万降价到29万,再加上2万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后,特斯拉的实际售价就降低到了27万。
而这次国庆,特斯拉再次从27万降价到25万。
国产特斯拉Model 3从年初刚登陆国内市场时的32万售价,降价到现在25万,降了7万元,降幅达到了21%。
而随着特斯拉的持续大力度降价,特斯拉的销售量也是水涨船高。
从今年1月份开始,特斯拉就牢牢占据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榜首位置,其销量基本甩开身后一众国内新能源汽车一大截,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特别是在今年五一大降价之后,特斯拉的月销量基本保持在过万水平,这个销量不但碾压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实际上已经是开始朝着国内头部燃油车的畅销车型看齐。
很多人不太理解,特斯拉并不是卖得不好才降价,而是已经卖得很好,这种情况下还有这样持续降价,似乎要打价格战的必要吗?
这还要不要给国内新能源汽车活路?
不过其实国产特斯拉在销量好的情况,去主动发动这样的价格大战,可能是特斯拉不得已而为之。
正常情况下,只要销量好,且没有太大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一般生产厂商为了追求利润不会轻易去打价格大战。
所以特斯拉这样主动快速的降价,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
对赌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享受了极高的待遇,包括税收也给了很大优惠。
这个我在8月22日的文章里有分析过。
但上海也不是平白无故给特斯拉如此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其中也有给特斯拉一些带有“对赌性质”的要求。
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一下。
1、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直到2023年底之前都是免税的,也就是差不多有4年的免税期,这是十分优厚的。
2、特斯拉要从2023年底开始,每年缴纳22.3亿元的税收。
3、如果特斯拉缴纳税收低于22.3亿,上海有权收回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土地。
而这一点使得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是带有点“对赌”性质的。
也就是说,假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023年底,如果产能规模不能高于某个临界值,那么去缴纳22.3亿这个税收就会有点吃亏。
反过来说,如果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如果产能规模能达到某个临界值,这个22.3年亿的年税收缴纳就会开始越来越优惠。
那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特斯拉要有多少销量,才能让这个22.3亿税收才具有优惠。
之前摩根士丹利曾经测算过,如果明年特斯拉实现100%国产,那么单车利润率可以达到30%~35%。
这也就是意味着,当前特斯拉还有巨大的降价空间。
假设2022年特斯拉能够降价到20万左右,那么我们就用20万的价格来计算一下。
假设2023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达到50万辆/年,按照20万的价格就是1000亿的年营收。
假设特斯拉到2023年,按照20万的价格,仍然有大概15%的毛利,那么也就是150亿的毛利,按照我国高新产业税收优惠,简单按照15%的综合税率来计算,正常应该交税22.5亿/年。
这跟特斯拉和上海签订的对赌协议22.3亿的保底税收相符。
这说明,上海方面一开始跟上海超级工厂签订这个合约,给这个22.3亿的保底税收,就是奔着要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能够达到50万辆/年的产能去的。
或者说,这是特斯拉给上海的一个承诺,上海才会给予其这么多优惠。
考虑到上海给了特斯拉4年的免税期,这个税收政策还是极其优惠的。
但这一切前提就是建立在,特斯拉到2023年底,年产能要达到50万辆的规模,这个税收对特斯拉来说才是优惠的。
假如特斯拉在2023年底的年产能达不到50万辆的规模,那么特斯拉缴纳这个税收就是血亏。
所以,实际上上海和特斯拉签订的这个保底税收,潜台词就是说,特斯拉一定要在2023年底达到年产能50万辆的规模。
因此,搞清楚这个事实后,我们就不难明白,特斯拉一定会为了抢占国内市场,无所不用其极的去降价,提高销量。
这个其实也不是针对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而是针对燃油车用户,要抢占更多的燃油车用户来购买电动车,这才是特斯拉打价格战的真正目的。
特斯拉现在已经说了,未来这个50万辆年产能的规模还只是保守规划,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很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扩大产能,可见,只要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越大,那么上海给予其的22.3亿的买断税收就会对特斯拉显得越优惠。
这使得特斯拉就越有动力去扩大规模,扩大产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特斯拉一定还会降价。
现在特斯拉国产Model3的年产能是15万辆,年销量也差不多是15万辆。
7月份,Model3生产了12571辆,在华销量11041辆。
按照这个速度计算,特斯拉想要在2023年实现50万辆的年产能,是一定还要降价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更多燃油车用户来购买Model3。
我个人估计,明年特斯拉国产Model 3有可能降价到22万,后年则有可能降价到20万。
包括马斯克也说了,未来3年内会推出2.5万美元(约17万人民币)的新车型。
很明显,对于野心勃勃的特斯拉来说,会去跟上海签下这样一个带有点对赌性质的协议,本身也说明特斯拉对于自己可以抢占我们国内市场,是充满了信心。
所以,对于当前特斯拉会持续进行降价的行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3)
特斯拉的野心
马斯克一直说过的一句话是,要让更多人用上新能源汽车。
所以才会推出平民版的Model 3,未来还会推出更便宜的特斯拉新车型。
按照特斯拉这种品牌和成本优势来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023年之前达到50万辆的年产能,几乎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50万辆的年产能是什么概念呢?
这就是说一个月要有4万辆的销量。
而我们查一下最新8月份的轿车销量排行榜就可以发现,4万辆的这个销量,已经是可以排进前三,逼近第一的水平。

也就是单一型号月销量超过4万辆,已经足以排进国内桥车销量的前三。
这就意味着,一旦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达到50万辆年产能,那么新能源汽车就算是真正意义上对燃油汽车发起挑战的时候。
马斯克的野心则更大一些,在9月22日最新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宣称,上海超级工厂最终有望达到100万辆产能的水平。

上面介绍过,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2023年底起每年缴纳22.3亿元的税收,是以其50万辆年产能来计算。
如果超过50万辆年产能,超过越多,等于特斯拉享受的这个税收优惠就会越大。
这使得特斯拉有更强动力去给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扩大产能。
这一点,目前我查的资料还没有确定上海给特斯拉的这个22.3亿元的税收是否是买断性质的,也就是不管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未来产能规模扩大为多少,都是固定收22.3亿,这个还有待考证。
不过假如是这种买断性质,虽然可以让特斯拉在产能达不到预期的情况下,能有一个“保底”的效果。
但同样,当特斯拉产能一旦大幅度超过预期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让特斯拉享受到过于优厚的优惠。
从我个人理解,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22.3亿的保底税收,我们更多是为了逼迫特斯拉尽快的扩大产能。
而这样做的一个最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我们国家为了尽快推行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战略需要。
(4)
我们的战略需要
我们国家从石油资源角度来说,并不算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虽然我们石油产量总体也能位居世界前列,现在是排在美国、沙特、俄罗斯、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五。
但我们石油消耗量实在太大了,这使得我们早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今年因为疫情爆发,国际油价暴跌,这也使得我们趁着低油价之际,大量进口石油。
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我国石油进口量创下了1300万/桶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到了7月份,我们也仍然保持1210万桶/日的历史第二大进口速度水平。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当前我国石油产量差不多是400万桶/日的水平,而我们石油每天消耗量则超过了1300万/桶的水平。
换句话说,平常正常来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差不多维持在900万桶/日的水平,就能够满足需要。
而今年6/7月份,我们每个月多进口了400万桶的石油,实际上就是为了把今年大幅度增加的储油设施给填满。
为的就是实现我国石油储备能达到90天的消耗量,这样一个安全线水平。
但只靠大量进口和储油,也不是一个常态。
根据我国当前只有400万桶/日的产量水平,再加上我国当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排世界第13名。
所以可预期的未来,我国如果维持1300万桶/日的超高消耗量情况下,我们要实现石油的自给自足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会使得我们在跟美国的全方位竞争中,出现容易受制于人的战略安全问题,而且是最关键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果我们继续维持每天1000万桶的进口量,我们就要每天有大量石油从马六甲海峡经过,在大洋上运输。
而这毫无疑问,会让我们当前远洋能力还比较弱,同时美国这样远洋能力超强的国家,出现这种做文章的空间。
说白了,一旦我们跟美国出现全方位的冲突,美国很容易通过掐断我们的石油海上运输线,来威胁我们的能源战略安全。
这样一种受制于人的可能性,是我们战略安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能源安全,首先就得尽量实现自给自足。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通过页岩油革命,美国不但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石油产出国,还是世界第三的石油出口国。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2012年之前,美国的石油产量还远低于俄罗斯和沙特。
但在2012年页岩油革命开始,美国的石油产量就突飞猛进,到2014年基本就成为世界第一的石油产量。
今年虽然因为疫情和石油价格战,美国页岩油产业遭受重创,有1/3的页岩油生产商濒临倒闭,活跃石油钻井数量也锐减,只有年初的1/4。
但即使如此,美国仍然可以维持自给自足的这样一个石油供应模式。
这种能源安全无忧,是美国极大的一个战略优势。
而我们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开源节流”里,既然没办法开源,那就只能想办法节流。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就是我们所选择的这样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进行石油节流的一个替代选择。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如此大力度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真正根本原因。
很多人说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弯道超车,是为了让我们在内燃机跟欧美国家差距太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试图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去实现汽车产业的赶超。
这当然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但相比国家的能源安全需要来说,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来大幅度降低我国过高的石油消耗量,来增加我国能源供给安全,实现战略安全的需要,我觉得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来估算一下,今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3.6亿辆。

这其中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2.7亿辆。
而在2019年发布的新车型里,百公里油耗的分布图如下。

平均差不多是100公里消耗9L汽油的水平,考虑到整体2.7亿的汽车数量,有大量的老车型,另外将近1亿的非汽车数量里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大货车之类的。
我们简单按照3.6亿机动车,以百公里油耗10L来计算。
假设这3.6亿的机动车,平均每年开1万公里来计算的话,那么差不多就要消耗3600亿升的石油。
国际原油一桶是158.98升,简单换算一下,我国3.6亿机动车一年至少消耗22亿桶原油,也就是一天差不多600万桶的石油消耗量。
上面介绍过,我国当前的石油整体消耗量是1300万桶/日的水平,也就是我国有将近一半的石油消耗是花在汽车上的。
这还只是我简单的一个保守计算。
我们来看专业的权威测算。

工信部在2015年就预测过,我国汽车保有量在2020年达到2.5亿,实际上按照今年情况是可以达到2.7亿。
而按照2.5亿汽车保有量的水平,我们一年汽车消耗成品油就大约是4亿吨,1吨原油=7.33桶,也就是29.32亿桶。
也就是单单2.5亿辆汽车,一年消耗29.32亿桶石油,一天消耗800万桶石油。
这是我们当前每天1300万桶石油消耗量的60%。
而这还只是计算2.5亿辆汽车,不计算所有机动车。
一旦计算所有机动车,估计这个石油消耗量有2/3都得花在机动车相关的消耗里。
所以,可以很明确的是,汽车是我国石油消耗的最主要来源。
最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是我国石油消耗量极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汽车越来越多,就会导致我国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我国的能源安全也就越来越危险,越来越脆弱。
这样一个可预期的危险,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战略安全。
基于此,我们才会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耗费巨大成本去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根据我们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远景规划来计算,我们是希望在2030年,让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整体占比达到一半的水平。
我们保守估计一下,假设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7亿辆,增长到4亿辆。
这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2亿辆,那么单单这2亿辆新能源汽车,每年至少可以节省3.2亿吨石油,也就是23亿桶石油,每天就能降低640万桶的石油消耗量。
这相当于是我们当前石油消耗量的一半水平。
所以,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最根本目的就是降低我们巨大的石油消耗量,通过“节流”的方式,来尽可能增加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
假设我们到2030年,能通过这样的一个新能源汽车替代战略,把我国石油消耗量从1300万桶,降低到800万桶的水平,那么我们再加上尽可能的“开源”,结合当前我国超大规模的石油战略储备,实际上至少可以保证,一旦出现战乱危机,我国的能源供应的安全。
这是我从国家战略角度来思考我国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
其实,关于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很多问题,大家也都很清楚,比如电池仍然也有一定的污染性,包括报废电池如何回收和处理,如何做二次利用。还有电池的安全性,包括续航能力的实用性,比如说一旦到了冬天,或者夏天开空调,按照当前电池技术的局限性,很容易续航能力大打折扣。
因为这种种原因,虽然我们2015年开始就用巨大补贴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催生出各种骗补问题。
在这之后,虽然从2017年开始好一些,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问题,还有整个产业链的问题,都让新能源汽车给消费者留下了十分不实用、鸡肋的这样一个印象。
毫无疑问,这是不利于我国推行这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需要。
再加上,虽然最近两年,国内一些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包括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厂也出了一些极具竞争力的电动车型。
但问题是,这些电动车如果要向传统燃油车发起挑战和冲锋,整体还是不太够的。
所以,我个人估计,国家也是综合了各方面因素,权衡了各种利弊之后,才会做出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我们需要特斯拉,需要特斯拉进来国内市场,来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加速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一个替代过程。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美国对我们的敌意也越来越明显。
这使得我们有更加强烈的这种维护自身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尽可能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来尽快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节流。
所以,虽然明知道特斯拉国产化,不单单只会是一个激发竞争的鲶鱼,还有很大可能变成一条鲨鱼。
我们也只能捏着鼻子把特斯拉引进来,还给予其完全独资、各种优惠的独特地位。
因为时不我待!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做可能是会便宜了特斯拉这个美国企业,也会可能让美国诞生出又一个伟大的车企。
但凡事有利弊,皆是取舍。
相比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性来说,其他这些弊端,就显得比较次要了。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虽然特斯拉可能短时间内一家独大,但特斯拉100%国产化后,会大幅度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一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幅度发展之后,会让当前比较陷入苦战的这些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会有苦尽甘来的时候。
当然前提是,我们这些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能够给力一点,熬过最初期这段苦战。
等新能源汽车的整个市场蛋糕进一步扩大之后,虽然特斯拉可能分走一大块,但总归还是会留下不少份额,跟我们其他新能源汽车厂商去让他们活下来。
打铁还是要自身硬,面对特斯拉这样的鲨鱼竞争,也希望我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能多给力一点。
其实现在像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还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均推出一些还比较有竞争力的车型。
包括其实很多人没想到,在8月份差点把特斯拉从销售冠军宝座拉下来的,是我们的五菱宏光神车。
五菱汽车在8月份推出了宏光MINI新能源汽车。

考虑到五菱宏光MINI是8月份才刚推出,所以实际上8月份这辆车还没有真正爆发。
根据最新统计,五菱宏光推出50天,就销售3万辆,这个销售速度是比较惊人的,只看销量不看销售额的话,实际上已经超过特斯拉了。
当然,五菱宏光MINI能卖这么多,原因是便宜,2.88万元的起步价格,让五菱宏光MINI几乎成为乡镇农村人们出行的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可见,虽然特斯拉抢占了我们的中高端市场。
但其实我们的农村和乡镇地区,还有广阔的市场可供这些新能源厂商挖掘。
在这之前,农村和乡镇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基本被那些杂牌毫无安全性可言的“老头儿乐”代步车占据。
但像五菱宏光这样的神车推出这样MINI的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会迅速成为“老头儿乐”代步车的正规替代。
其实不管是中高端市场,还是这样的纯低端市场,只要能够最终帮助我们降低我们过高的石油消耗量,就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因此,不管是中高端市场,还是这样纯低端市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是不可能别特斯拉给独吞下来。
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特斯拉会一家独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管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发展,还是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来看。
引进特斯拉,确实是符合我们长远发展利益。
而这一切最终就是为了维护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
这个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多一些支持,包括我们的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多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也希望这些新能源汽车企业,能争气一点,给点力。
至于当前新能源汽车仍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相信随着技术持续进步,这些问题大都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途仍然还是比较光明的。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可以查阅我推荐的一些书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