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有多严重?新冠后遗症对大脑的影响



好久没说疫情了,今天再来说说全球疫情的情况,还有最新的关于新冠后遗症对大脑影响的研究。
首先来说说日本。
上个月说日本疫情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但日本现在疫情还更严重。
可以直接先来看日本当前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和每日新增死亡人数的造型图。

可以看到,日本当前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和每日新增死亡人数,均创出历史新高。
(1)日本疫情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日本最严重的一波疫情了。

8月18日,日本是新增25.5万人感染,新增死亡人数287人。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日本新增感染者,已经连续四周位居全球首位。
但我这里得帮日本说点话,要说这个新增感染首位的国家,大概率还是非美国莫属。
只是美国现在基本不大规模检测,所以美国公布的新增感染人数是有很大水分,美国的实际新增感染人数大概率是比日本要多得多。
另外,日本当前的医疗资源已经出现挤兑的现象。
这个主要体现在,大量医疗资源被新冠患者使用,而其他病患已经得不到及时治疗。
可以确定的是,日本今年的超额死亡人数肯定会非常高。
这个超额死亡人数就是指,比正常年份异常增加的新增死亡人数。
一些人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但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这个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次生灾害”。
之前我们一些地方防疫做得不到位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次生灾害,这是很不幸的事情,谁都不希望出现这种次生灾害。
但是,日本当前是每天都在上演这种疫情所引发的次生灾害。

8月16日,日本因为疫情导致急救运送困难的事件发生了100次以上,有人在家中死亡,这个报道也直接上了日本热搜第一。
很多患有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都很难被医院接收,更别说普通病患了。
以至于日本的医生诉苦说“越来越少的人能到医疗机构看病”。
这个也再次应证我年初的一个观点,躺平只会导致次生灾害更多。躺平之后,会有更多有基础疾病的普通病患,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让生命遭到巨大的风险。
之前我们在防疫过程中,出现个别的次生灾害,都引发巨大的舆论声浪。
大家可以想象,假如这样的次生灾害是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是每天出现不止一例,会是什么样的惨烈景象。
而日本现在就处于这种每天都有疫情次生灾害发生的境地。
8月15日,京都大学附属医院等14家医院的院长联合发布声明,揭露日本躺平的代价。
这个有网友也做了翻译,我也直接引用一下。

这份日本14家医院的联合声明,采用了红底白字,十分刺眼。
可能他们是希望用这么刺眼的背景,来唤醒已经躺平之后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

不过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观感,我这里还是截图他翻译后的文字版图片,红底确实太过于刺眼。
在声明的第二点里,已经提到由于灾害级的第7波新冠疫情,导致医疗崩溃。

其中提到“在京都府的多家医院中,已反复发生集团感染,医务工作者因染疫需要离岗休息,这种情况每一家医院每天都有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在全力以赴拼命坚持,在京都府应对新冠疫情的病床床位实际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所有的医院都难以迅速收治患者。”
这里是说明了躺平之后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医生护士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
而奥密克戎BA.5虽然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然很低,像日本是千分之一的死亡率。
但是BA.5最大威胁是,更容易出现高烧、剧烈咳嗽、喉咙剧痛的症状,这会使得感染者有一半的概率会不得不请假,其中大部分人的症状是持续7天,可以自愈。
但也意味着感染BA.5的人,有很大比例是会有7天失去劳动力,不得不请假。
普通人请假也就算了,如果医生护士出现大面积感染,而大面积请假,那么对医疗资源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所以,日本这份声明里明确提到“当前,新冠疫情之外其他病症诊疗已受到严重影响,手术和入院已出现停止和延迟。”
“特别是急救医疗已经进入崩溃状态,应答救护的时间是正常状态的数倍,无法及时搬运送医的情况显著增加。”
“其他由于事故受伤、脑中风、心脏病等原因的救护需求很难找到能够接受的医院,急救人员不得不在救护现场长时间等待,工作效率大幅延迟。”
“本来能够拯救的生命,却救不了”
这就是这份声明里所说的日本当前医疗崩溃的写照。
日本是世界上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相比之下,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比日本要低很多。
日本这样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躺平之后都已经医疗资源崩溃了。
我很难想象,假如我们真被忽悠着也躺平了,疫情全面扩散,那将是一副多惨烈的境况。
之前我们这里,在流感高峰期的时候,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已经排满了人。
假如疫情扩散,我们的医疗资源绝对撑不了多久的。
这也是我一直坚定反对躺平的最主要原因。
谁不想生活赶紧恢复正常,但我们现在确实还不能放开。
因为奥密克戎绝不是所谓的大号流感。
这个在日本这份声明里,还专门提到了。

这份声明里表示,“新冠病毒不是简单的感冒”。
这里提到了我之前一直跟大家说的,BA.5虽然大多感染者是轻症,但这里的轻症仍然包括发高烧、喉咙剧痛等会让人十分痛苦的症状,这会让人不得不请假,会暂时失去劳动力,对民众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有巨大冲击。
此外这份声明里也提到“此外,即使感染期是轻症,此后会有很多人患上各种各样后遗症,十分痛苦,其中很多是年轻人。这绝不是简单的像感冒一样的疾病。”
这里说到了后遗症,刚好我昨天看到了国外一个最新研究,我这里也跟大家搬运一下。
(2)新冠后遗症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昨天有一个报道是说“新冠感染者康复两年后,仍面对大脑疾病风险”。

这个报道是根据8月17日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一份研究报告。
该研究分析了128万名患者的记录,进一步证明这种病毒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并加剧全球失智症医疗的负担。
虽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比,新冠病毒感染者后来的焦虑和抑郁症发生频率更高,但风险通常会在两个月内消退。相比之下,俗称的“脑雾”、癫痫等长期精神和大脑健康障碍,在染病24个月后出现的概率仍然处于高水平。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精神病学教授保罗哈里森说:“这项结果表明,与新冠病毒感染有关的新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在疫情消退相当长的时间后发生。”
以上为该报道的原文内容。
本着求证精神,我还特意跑去《柳叶刀精神病学》的官网去查看这篇研究报告的论文。

我这里也机翻一下,跟大家讲讲这份研究的一些具体内容。


研究报告原文内容比较多,我挑一些重点跟大家说。
这份研究是为期2年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他们从一个国际的医院数据库里提取了8900万名患者的医疗记录,然后从中确定一组分析数据作为样本研究。
这个样本的时间范围是2020年1月20日到2022年4月13日,都是感染过新冠病毒,年龄不限。
也就是包括了奥密克戎的感染者。
然后,该研究将这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样本数据,跟同时期患有任何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1:1的匹配对照。
也就是该研究也有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而且样本数据还比较大,一共有128万名新冠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同样有另外128万名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充分匹配对照。
从中去研究感染新冠病毒后,14种神经和精神疾病诊断的风险,来分析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会增加一些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风险概率。
数据分析的过程,我这里就不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论文原文。
该研究得出一些结论:
1、感染新冠病毒后的1-2个月内,一些情绪障碍还有焦虑症类的疾病,出现的概率更大,但会在两个月后恢复到跟非新冠感染者一样的基准水平。具体是情绪障碍43天恢复,焦虑症58天恢复。
2、在2年随访期结束时,曾经感染新冠的人,认知缺陷(俗称脑雾)、癫痫等疾病的发作风险仍然是高于非新冠感染者。
3、儿童感染新冠跟大人相比,风险轨迹不同,儿童感染新冠后不会出现情绪风险增加,也就是不容易出现焦虑症等问题。但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增加了认知缺陷、失眠、颅内出血、缺血性中风、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病、精神病、和癫痫或癫痫发作。
4、该研究专门对比了阿尔法毒株、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的差异。其中提到“奥密克戎的死亡率低于变异出现之前的死亡率,但神经和精神结局的风险仍然相似。”
也就是说,该研究认为,奥密克戎对大脑的损伤影响跟之前毒株风险相似。
该研究的团队主要是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授。
以上这些内容,均为该研究的一些说法,我没有主观上增添什么内容。
当然,并不是所有研究就一定是对的,但至少,该研究通过比较大样本数据,跟我们展示了新冠病毒确实可能对大脑造成某种层面的损伤影响,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风险。
新冠后遗症已经成为这些躺平国家,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问题。
有时候让我感觉挺魔幻的一件事情是。
反倒是国外这些躺平的国家,他们的科学家会经常做这类不利于躺平的研究,这其实反而更有说服力。
相比之下,最近我搬运一些国外这类研究的时候,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底下就会有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我是在造谣,或者说我在制造恐慌,别有居心。
但我引用的都是正规媒体报道,引用的都是发表在权威期刊的研究论文,何来造谣一说?又不是我胡编乱造的。
而且,我们的舆论场上,现在相比对新冠病毒的恐慌,我看到更多的是对奥密克戎的轻视,更多的是真把奥密克戎当做大号流感,甚至在某些人嘴里,奥密克戎已经沦为比流感还不如。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知道,因为疫情的影响,包括经济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已经让很多人已经无法客观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潜意识就会不断给自己洗脑,认为奥密克戎没有危害性,我们应该赶紧放开,跟国际接轨。
即使我去搬运这些有充实数据、论证的研究论文,很多人还是会视而不见。
这个我也没有办法。
但我只能尽量去跟大家展示,国外的一些研究,以及躺平之后真实的另一面。
躺平之后并没有岁月静好,更有沉重的代价。
至于大家要怎么看,怎么想,这是大家自己需要独立思考的问题。
这不是在制造恐慌,我们也没必要去恐慌,但我们需要重视,不能轻视。
同时强调一下,我反对任何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这种过度恐慌,也是要坚决反对的。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一些新冠病毒对大脑影响的研究。

其中也提到,虽然有1/3的新冠患者在感染6个月内,被诊断出一些精神健康问题,但最常见的还是焦虑症和情绪失调,17%的患者被诊断有焦虑症,14%患者被诊断有情绪失调。
这种大都属于“情绪障碍”类,其中应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本身的生病或住院经历,所造成的的情绪障碍。
这属于可以通过比较好的调整自己心态快速恢复,所以牛津大学这次的研究里也说,新冠患者所出现的情绪障碍,通常会在2个月后恢复。
而像脑雾、癫痫、痴呆等症状,虽然新冠患者发生的概率会有所提高,但这个提高概率也并不是太大。
按照去年的研究数据是,新冠患者出现精神或神经疾病的可能性比其他呼吸道感染患者高16%,比流感患者高44%。
整个程度的概率提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没事的,但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就会因为数量级的提高,而从没事变成大问题。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个体没事”和“整体问题”。
所以,我们不必去恐慌病毒,更不能因此去歧视新冠康复者。
同时,我们需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3)理性面对
现在相比恐慌病毒,对我们造成更大影响的是奥密克戎流感论、无害论,严重拖累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大幅度增加了社会层面在疫情防控时候的负面情绪,让更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何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去防控疫情。
但就像日本这次14家医院的院长说的那样,奥密克戎并不是流感。
所以,我才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一直跟大家去搬运国外的一些研究和数据。
我觉得我是有责任去跟大家发出一些比较客观理性的声音,能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另一面,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这也是为了我们能更加团结。
虽然防控疫情让我们也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但至少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至少保证了90%的地区、90%的时间,我们大多数人是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我们不需要去面对医疗资源挤兑,不用隔三差五去请假照顾自己或者照顾家人,不用为自己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因为感染新冠和提心吊胆。
经济上,我们确实承受不小的压力。
但这更多是由疫情本身所带来的。
一个客观事实是,国外躺平的国家,现在经济也很糟糕。
日本躺平了,医疗资源现在挤兑了。
美国躺平了,7月的服务业PMI指数大幅大幅下降到47.3,是最近十几年来第二低。
美国8月份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急剧下降至负的31.3,较7月份的1 1.1跌超42个点,是纽约联储追踪该指标以来第二大月度跌幅。

很凑巧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跌幅,都是在2020年4月,同样也是受疫情影响。
这波BA.5疫情,对美国经济的重大创伤影响,是客观的事实。
包括美国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也是受疫情影响。
因为疫情导致美国7月兼职多份工作的人数是激增。
而美国就业人数的统计,一个人如果兼职3份工作,那么就会算作3个就业人口。
所以,兼职多份工作的人越多,美国公布的非农就业人数就越多。
此外,随着新冠后遗症的人数越来越多,美国也已经没办法无视。
在英国之后,美国也开始统计新冠后遗症的人群。
美国疾病中心在6月22日就发布过新冠后遗症的调查报告,其中感染新冠后并转阴的成年人里,仍然有1/5有“长新冠”症状,包括疲惫、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认知困难、慢性疼痛、感官功能异常、肌肉无力。

这里说的认知困难,其实就是上面提到过的“脑雾”。
这是指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总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有点像是长期处于喝醉酒的状态。
这也是新冠患者里其中一种后遗症。
而且大多数时候,这种认知困难并不是太严重,可能只是感觉脑子比较迟钝一点,这个自己其实很难察觉出来,是在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思维认知效率。
比如,我们可能原本5个小时可以做完的工作,变成6小时做完。
新冠后遗症虽然对个体总体影响仍然会比较有限,也是属于概率性的,但如果一直持续这样不断变异,反复重复感染的话,那么新冠后遗症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会有极大的拖慢效应。
并且这次奥密克戎BA.5的变异,也再次警醒我们,奥密克戎的变异,并非一定会往弱毒性方向去变异,而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我们指望病毒变异到真正无害,只能是靠运气,只能听天由命。
而这次BA.5,还只是变异成仍然大部分为轻症,只是轻症里出现更多发高烧和嗓子剧痛的让人难以忍受的症状。
这本身就会极大增加人们精神和生理负担,而且对全社会的医疗资源都会形成极大的冲击,对经济也会造成巨大损伤。
而病毒的变异仍然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以后新冠病毒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异。
新冠病毒出现已经快3年了,但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其实还是不够的,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形成机理也仍然还在研究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不能太过于轻视新冠病毒,仍然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但我们也不要太过于恐慌,更不用恐惧。
现在全世界都容易两极分化,要么就是过度恐惧,要么就是过度轻视。
但我们更多还是需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去客观认知新冠病毒的威胁,恐惧来源于未知,你如果了解清楚,才反而可以克服恐惧。
无视风险的盲目乐观,只会在风险来临的时候,动辄就从盲目乐观,一下子变成过度悲观。
客观认知,积极应对,保持乐观。
我们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过度悲观。
心态很重要,无论我们采取何种策略去应对疫情,我们还是要保持好心态。
作为个体,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环境,改变不了疫情,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提高自己抵御危机的能力。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大家关注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