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



最近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天气转凉,再加上新的变异毒株传播能力越发加强,这也使得我们防控难度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其他很多原因,特别是西方一些媒体,老是报道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让近期舆论有一股很强烈的“放开”预期。
在国庆节期间,这类西方媒体报道所引发的“放开”预期,就一直在传。
不过当时,出现以“仲音”为笔名,连发了3篇文章聚焦“抗疫”的文章。

我觉得这3篇文章,已经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防疫的理由、科学层面的原因,都说得很清楚了。
这3篇文章发出来后,舆论对于短期内“放开”的预期有了较大减弱。
但是,过去半个月,随着各地疫情比较严峻,再加上一些地区出现比较明显的防疫混乱。这种情况下,海外一些媒体把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拿来报道,就又推动了网络舆论对“放开”的预期。
不过,按照彭博社的报道,它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也是从中文互联网的某聊天群里传播出来的。
这个消息来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彭博社是西方媒体里以报道内幕消息而闻名,但彭博社报道所谓的内幕消息,往往是通过一些“匿名的知情人士”,或者是一些未经证实的捕风捉影传闻。
所以,一般彭博社报道的内幕消息,往往有一半是最后啥事也没发生,其实跟造谣也没啥区别。
然而,彭博社通过我们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的某个捕风捉影的文字描述,拿去海外报道后,就一下子点燃了国内网络舆论的一些预期。
这样出口转内销之后,近期网络舆论又有很强的这种“放开”传闻。
这导致我们舆论变得比较撕裂,甚至给一些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一些阻力和困难,有点人心浮动,大家变得不知道该怎么防,如何防。
因为外媒一则捕风捉影的报道,凭空就让我们防疫增添了巨大阻力,带来不小内耗。
甚至有些地方,感觉都开始有些消极起来。
让很多人对我们接下来的防疫感觉比较迷茫,感觉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所以,今天有一个新闻发布会,是“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就比较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下午3点这次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道“是否调整防控政策”。
其中回应提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还提到,“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
这跟过去的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动态清零,不意味着要完全清零。
目前我们动态清零的优化,更多是在疫情防控和民生、经济发展去寻找一个平衡,底线是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这次发布会还强调,“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这里的“九不准”,我也跟大家贴一下,就是一些要求地方不得过度防疫的措施。

总体来说,这次新闻发布会,在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也在不断强调,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也就是不能僵化式防疫。
这也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方疫情此起彼伏,一些地区的防疫工作也确实做得很糟糕。
这是我们必须客观正视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于我们能否坚持动态清零的信心。
(1)正视问题
防疫是一个水桶效应,不能有短板,不能有人拖后腿。
一个地区的防疫做得再好,只要其他地区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地区也迟早会被拖下水。
最近一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让人感到很不理解。
比如说,以前正常一座城市爆发疫情,不管有多严重,但正常一旦进入到静态管理,通常45天就能结束疫情,实现社会面清零。
但最近,有地方都静态管理快3个月了,有人被隔离83天,但这个地方却仍然还有新增病例。
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会这样?
客观来说,长达3个月的隔离,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确实已经超出我们普通民众的身心承受的极限。
要是我们所有地方的防疫都这么糟糕,那也确实防不了。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那么多地方,都是45天之内控制住疫情,很多则是在30天内控制住疫情。
为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做到,有的地方做不到?
是什么原因?
还有最近某个大厂出现的种种问题。
这些还都是比较被人们广泛关注的。
其实还有一些不怎么被网络舆论关注的地区,经常处于“静态”的状态。
像我一个亲戚,在某地读书。
他跟我说,他们今年处于“静态”的状态,比正常的状态还要多,经常是刚解除“静态”没多久,就又重新进入“静态”。
这种长期“拉链式”防疫,确实太考验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
我能感觉到,这场跟病毒已经快3年的战斗,很多人、很多地方似乎也快要到一个承受极限了。
随着疫情波及到越来越多的人,导致他们利益遭到损害,再加上舆论宣传上的一些问题,让越来越多人对于坚持防疫也越发不理解。
再加上,有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做得不好,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次生灾害的发生,也不断刺激着人们,让人们对于僵化的过度防疫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被人带节奏成为针对整体防疫的不满。
这里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我们的防疫策略,顶层设计上是比较好的,初衷也是好的,但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的时候,经常容易变形,从而衍生出各种问题,引发人们的不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优化和改进的。
我也没办法跟大家说,我们还要坚持防疫多久。
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其实看最近一些乱象,我自己也感觉有些悬,现在各方面压力都太大了。
我只能去跟大家说清楚,如果我们一旦躺平,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也是某种预期管理。
(2)正视躺平的代价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很累,不管我跟大家搬运多少国外比较权威的研究,包括欧美官方自己统计的数据,想要放开的人,就是不会管你那么多,他们就是想要放开。
我在看一些关于新冠后遗症、欧美疫情的新闻报道时,底下总有很多评论刷回复说这类新闻在“造谣”,在制造恐慌。
反正对国外正在客观发生的事实,他们都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一概以“造谣”嗤之以鼻。
躺平后的代价,完全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
在他们的认知里,放开就等于回到2019年,疫情就会不存在了,还认为国外疫情已经结束,就我们还在十分辛苦的坚持防疫。
但这样的认知显然并不是客观事实,如果抱着这样天真想法去放开的话,等他们发现面临的情况更糟糕,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崩溃。
所以,我去跟大家搬运国外的权威研究,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清楚,躺平后可能付出的代价。
而不代表我支持一些明显有问题的僵化防疫。
我们是要有就事论事的态度,才能比较好的去讨论问题。
所以,不管大家对于防疫的观感如何,我们都需要了解清楚,国外躺平后的情况。
事实上,欧美躺平之后,经济也并没有变得更好,而且随着持续增多的“长期新冠”群体,对躺平国家经济的伤害,正在不断显现。
这并非我造谣,也不是我在制造恐慌,都是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
比如英国国家统计署,每个月都会统计一次“long COVID”长期新冠,也就是新冠后遗症的情况。

这是欧美当前比较系统的关于“长期新冠”的统计数据。
在今年1月6日,英国统计署给出的数据是,英国有130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长期新冠”。

然后这个数据,在11月3日最新给出的报告里,是变成了210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长期新冠”。

也就是这个“长期新冠”的群体是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在持续增加,而不是减少。
但很多人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原始毒株才有后遗症,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
最近还有一段2020年2月的视频,被人别有用心的拿出来,还在网络上刷屏式传播。

这个视频是我们一个院士,在2020年2月,说新冠肺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会造成后遗症。
2020年2月,当时世界上都还没有多少人感染新冠,对新冠是否有后遗症,都还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
而且院士说得也没错,新冠病毒造成的确实是“自限性疾病”,而且也确实“一般”不会造成后遗症。
但我们普通民众所理解的“一般”,基本等同于不会。
然而,“一般”不会造成后遗症,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会有后遗症。
按照英国的数据,当前是占总人口3.3%的人有“长期新冠”。

我们假设英国人已经普遍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了,那么意味着英国有新冠后遗症的比例是3.3%,这个比例当然不能算高,也说明确实大多数人感染新冠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但问题在于,新冠的危害性往往体现于整体,而非个体。
我跟大家强调过很多次,个体“一般”没事,不代表整体就肯定没事。
3.3%有新冠后遗症,这个比例看起来不高,但只要乘以我们14亿人口,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我们稍微计算一下知道,即使按照3.3%这个比例,我们如果也躺平了,有“长期新冠”的人数将至少有4620万人。
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媒体,因为防不住了,或者不想防,或者为了不让民众恐慌,反而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论。
(3)舆论撕裂
同一件事情,你用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长期新冠”,如果你说美国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都没事,那确实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容易给人感觉新冠无害的错觉。
但如果你说美国有2400万人有新冠后遗症,并且已经因为新冠死了107万人。
那是不是就会比较容易让人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性?
而这两种说法本身都没有错,给人的观感就会截然不同。
举个例子,有两篇报道,在说同一件事情。
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这样的。

另外一篇报道是这样的。

这两篇报道,严格来说,都说得没错,都只是在报道同一件事实。
区别在于,第一篇报道,强调的是“个体没事”,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微,出现后遗症概率也比较低。
第二篇报道,强调的是欧美当前受到持续增加的新冠后遗症人群影响,出现“整体有事”。
这种“个体没事”和“整体有事”,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但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所以,有些人在同时看到这两个报道时,就说看完感觉自己有些精神分裂了。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确实没有辩证思考的习惯。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舆论为什么总是两极分化,总是朝着比较极端的两端发展。
要么对新冠病毒出现不必要的过度恐慌。
要么就是对新冠病毒过度轻视,各种渲染奥密克戎流感论,奥密克戎无害论。
完全两极分化。
为什么,就不能比较理性客观的去正确认识新冠病毒?
即了解清楚新冠病毒的危害体现在哪,也要了解清楚新冠病毒也不是那么可怕。
但新冠病毒我认为最难防的地方,就是它刚好卡在了“个体威胁低”和“整体危害大”的临界点。
这使得所有国家在应对疫情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4)个体和整体
假如新冠病毒的毒性更强一些,致死率更高,那么估计所有国家都不会选择躺平,民众也会很自觉的配合防疫,因为谁都不想死。
但奥密克戎在重复感染和打疫苗的两大前提下,致死率确实比较低,基本只有千分之二左右。
但另外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后,可以很快遍及全身,甚至可以突破血脑屏障,并长期潜伏的特点,也让新冠病毒出现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后遗症。
奥密克戎更像是“慢性病杀手”,对有基础慢性病的人杀伤力很大,而对于健康人来说,反复感染多次后,也会增加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这也会导致健康人出现慢性病的概率增加。
所以,奥密克戎虽然现在致死率确实很低,对个体伤害的概率不大,但对全社会整体,却是一个长期放血的过程。
现在每一个躺平的国家,都像是整体患上了基础慢性病一样。
偏偏,对于运气比较好,“个体没事”的人,他并不会察觉到这种社会层面慢性病的存在,还觉得真的没事了。
但对于运气比较糟糕,“个体有事”的人,他们是很清楚奥密克戎的危害性有多大。
特别是国外那些医护人员,他们最清楚新冠病毒的危害性。
最近就有一位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护士发飙,在社交媒体上罗列了几十多条新冠“罪状”。

你问一个海外医护人员,到底奥密克戎危害性大不大,我相信十有八九都会跟你说危害很大。
但你问一个海外年轻人,他大概率会回答你一点事都没有。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本来感染奥密克戎的人,90%都是无症状,可能只有3%-7%的概率会出现新冠后遗症,所以大部分人觉得没事,才是正常的。
所以,海外大多数人,也并不清楚,当前他们当前“整体有事”到什么程度。
不过,海外现在也越来越多人察觉到奥密克戎的危害性。
因为奥密克戎的变异能力太强。
在BA.5流行毒株之后,越来越多变异毒株,正在呈现趋同演化,而且是种类繁多。
现在美国的新流行毒株有BA.4.6,BQ.1,BQ.1.1,BF.7,BA.2.75,BA.2.75.2。

此外,还有在其他国家肆虐的XBB毒株。
从BA,到BQ,再到XBB,我觉得在这样下去,就要出来BBQ了。
这个趋同演化的意思是,一些成为优势毒株的病毒,所具备的一些让它获得优势的“突变点”,很容易被其他毒株重组过去。
就会导致,一些具备各种优势“突变点”的超级毒株出现。
而目前在普遍存在疫苗这个选择压情况下,病毒的突变发现,自然会朝着不断加强免疫逃逸能力去加强。
所以,现在能流行的这些种类繁多的毒株,都具备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这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出现反复不断的重复感染现象。
也许一个年轻人,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概率只有3%,那么感染两次呢?重复感染四五次之后呢?
已经有研究表明,多次重复感染,会提高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
这是导致当前欧美“长期新冠”人群数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这也使得,最近欧美媒体都有点转向,开始宣传和重视“长期新冠”的危害和影响。
但反而我们有一些地方,却反而在有些淡化“长期新冠”的危害和影响。
不觉得这很魔幻吗?
就在11月2日,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近2400万名成年人患有“长期新冠”,而且美国报告的数据里,有超过22%的新冠患者是经历“长期新冠”

不过,我觉得美国的这个数据,是不统计“无症状患者”,只是统计“轻症”患者出现“长期新冠”的比例。
因为按照美国防疫措施,无症状患者基本是不纳入统计的。
美国当前大概率是所有人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了,所以2400万成年人患有“长期新冠”,那么按照美国3.3亿人口来计算,出现“长期新冠”的比例是7.2%。
这个比例,要比英国统计的数据要高。
另外,美国布鲁金斯智库,在8月份就有报告称,预计有400万美国人因“长期新冠”而失业。
这也是美国当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出现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而且因为美国劳工部没有把因“长期新冠”失业的人群当做失业人口,所以疫情越严重,“长期新冠”人数越多,反而失业率越低。
按照英国统计署的数据,“长期新冠”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肌肉疼痛。”

按照世卫组织的估计,约10%到20%新冠感染者可能受到中长期“新冠后遗症”困扰,包括疲倦、呼吸困难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需要注意上面这个图里,最后日本的数据。
“该医院对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又引发后遗症的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后得知,从年龄来看,占比最多的是30-40岁(28%)的人群,接下来依次为40-50岁(27%)、20-30岁(21%)。”
“即20-49岁的青壮年占到全体的75%以上,数量较多。”
这实际上已经打破很多人,对于只有老年人才会有新冠后遗症的误区。
但在多次重复感染情况下,国外当前年轻人才是新冠后遗症的主要群体,这也是因为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如果出现问题,也扛不到出现后遗症了。
所以,还要觉得自己年轻就没事吗?
“长期新冠”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疲倦,其实就是认知功能障碍,也是俗称“脑雾”。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脑雾”,这个“脑雾”就是整个人感觉浑浑噩噩的,思维和反应都会变得比较迟钝。
很多时候,可能有些比较轻微认知功能障碍的人,他都不能察觉到自己是因为感染新冠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只是觉得自己比较疲劳,所以才会脑子比较迟钝。
按照英国统计署的数据,报告“长期新冠”的210万人群里,有16%的人是对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比较大了,这部分人群已经属于严重到会导致无法工作。

按照美国布鲁金斯的数据,美国当前有400万人因“长期新冠”而无法就业的话,那么按照美国疾控中心2400万人有“长期新冠”来计算,也差不多是“长期新冠”患者里,16%的比例会严重到无法工作。
这个数据美国和英国是相吻合的,我认为可靠性是比较大。
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推算。
按照美国有总人口7.2%的人出现长期新冠,假设我们躺平,那么我们可能会有1亿人出现“长期新冠”,这其中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可能只是长期感觉比较疲倦,但其中16%的人可能会严重到无法工作,那么1亿人按照16%算,也会有1600万人可能因为“长期新冠”而无法工作。
而且随着奥密克戎持续变异,持续反复重复感染,这个“长期新冠”的人群数量是会持续增加。
下面这张图,已经十分直观的体现,当前新冠后遗症,对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冲击。

所以,长期反复感染奥密克戎,这会让整个社会,都患上了一种整体范围的“慢性病”,这对我们的社会、民众健康、经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显然,我们当前的民众、舆论,都缺乏对这方面预期的足够准备和觉悟。
(5)预期管理
绝大多数人呼吁放开,只是单纯以为放开后,一切就好起来了。
但很可能,事与愿违。
我上面跟大家列举的这些,都是来自欧美的一些权威研究和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
他们这些躺平的国家,反而有这些不利于躺平的充实数据。
大家可以对我观点有不同看法,大家可以基于各种原因去呼吁要放开,但我希望大家在呼吁放开的时候,能够先了解清楚躺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需要先好好问问自己,我们社会有对这个可能到来的代价,做好充足的准备了吗?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欧美等躺平的国家,基本都是去年付出巨大死亡数字后,那些有基础慢性病,比较容易因为新冠死去的人群,已经死去了。
剩下的人大部分是身体还相对比较健康,对新冠也有一些抵抗力的人群。
但即使在这种已经反复感染,不断筛选,加上打了疫苗等多重前提下,美国过去这半年,基本都保持在因新冠日均死亡300人左右的水平。
我们就以对岸为例,在6月份出现疫情高峰,日均新增死亡达到200+的峰值后,过去这半年,对岸基本保持在每天新增死亡50+的水平,最近还回到了日均死亡接近100的水平。

那么,其实我们可以简单推算,对岸人口2356万,按照日均死亡100人计算,假如我们躺平放开了,我们社会至少要面临日均5000人死亡的局面。
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我们的整体医疗资源还是不如对岸的。
最近股市还一直拿一些捕风捉影的“放开”当做利好来炒作。
有时候,我不由猜测,是不是一些资本故意把“放开”跟“利好上涨”绑定在一起。
培养散户的条件反射。
这样有一些股民,就会基于自身利益,去呼吁放开。
但在真正躺平前,一些资本还能把这个放开当做利好来炒作,这只是利用不对等的信息差,在收割散户罢了。
如果我们真正躺平,对股市反而是真正的利空。
大家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躺平放开了,面对每天新增几十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的局面,而且可能得持续大半年,面对那种光景,我们的社会、经济、舆论、股市能好得了吗?
我们的敌人,只是想让我们乱起来而已。
那真的是现在呼吁放开的人,心里所想要的局面吗?
我们整个社会层面,真的已经做好这种放开的准备吗?
我们的舆论有做好这方面的宣传预期吗?
如果我们舆论缺乏这方面的预期管理,一旦躺平,出现比较严重后果的时候,到时候民众的不满肯定会更大,会远超过现在。
我们有这方面的觉悟吗?
我个人是认为,我们既不能为了坚持防疫,就去过度渲染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但也不能为了呼吁放开,就去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论。
这都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
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才行。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尽量站在比较理性的角度,去跟大家搬运国外躺平后的一些情况和数据,来帮助大家更理性的了解新冠病毒。
但我每次说国外躺平后的一些数据,还有国外对“长期新冠”危害性的一些研究时,总有人就拿国内一些地区做得不好的防疫来喷我。
有时候我确实感觉挺无奈,我自己对国内一些防疫乱象,也感到十分不满,对一些次生灾害也感到很悲伤。
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我们躺平,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只会出现更多次生灾害。
所以,我也只能是多搬运一些国家的权威研究和数据,去帮助大家了解。这不代表我认同一些明显有问题的防疫乱象。
我一直强调,我们的防疫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我也反对这些防疫乱象,但我们要就事论事去批评一些地方做得不好,而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直接上升到对整体的攻击,这是很容易被带歪节奏的。
(6)不易
现在舆论比较极端化,也太多人不理解“个体没事”跟“整体有事”并不矛盾。
所以,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清楚奥密克戎对社会整体的危害性后,可能我们对于防疫能更加理解和支持一些。
这个理解,是对科学防疫的理解,而非对过度防疫和一些有明显问题的僵化防疫的理解。
一些地方做得不好,该批评,我们要批评。
但整体层面,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为何要坚持防疫。
现在,我们舆论确实比较缺乏这种比较理性的声音,所以民众对于为何坚持防疫,不够了解,从而无法理解。
特别是在疫情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防疫的阻力和难度,也确实越来越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舆论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影响和决定的。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办法影响到我们应该如何防疫。
虽然,我个人是觉得,现阶段还没有到放开的时候。
但对于一些防疫的乱象,也确实要去加大力度改正。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且很多地方,不管从财政、人力、组织能力上,连续两年多的高强度防疫,也确实是到了一个极限,包括我们的基层人员、医护人员过去两年多都很辛苦,都付出很大的艰辛和努力,不少人也确实到了一个极限。
这些,我也是都可以理解。
所以,我觉得也不能怪人们会有这种呼吁放开的声音,当然,那种恶意带节奏的除外。
总的来说,不管我们未来防疫如何变化,我还是能够接受的。
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撑得久一些,就得尽量多坚持一会,但如果实在防不住了,那逐步放开,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不过,之前在我预想中,可能我们这个冬天应该还是能坚持过去,也许明年春天才会开始做逐步放开。
但当前这个形势,还是有些严峻,有时候我也搞不太清楚,我们接下来应该要怎么做才更好。
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支持国家整体的防疫政策。
现在各方面感觉都比较混乱,要怎么防、如何防,感觉各地方的步伐都不太一致。
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更重要的,还是得统一思路,减少这种步伐不一致所带来的不必要混乱。
本来防疫就很辛苦,如果把因为这种混乱带来不必要的内耗,很容易增加我们防疫的压力。
我们当前,还是不太可能如很多人预期那样一下子就放开,我们当前社会还承受不了这种躺平代价的冲击。
我们更多,可能还是会采取一些循序渐进的方法,去更加科学精准的进行防控,去尽可能避免僵化的过度防疫。
不管我们如何对防疫做优化,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应该是最终的底线,这个也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防疫之难,就在于人们很难形成共识。
如果大家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那我觉得我们应该不至于防不住。
只能说,这个病毒确实太狡猾,太有迷惑性,它的危害性是潜藏在“长期慢性”对社会的持续伤害里,而容易放大个体和整体的撕裂。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个体和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会自发的去维护整体的利益。
但如果出现个体和整体利益不一致,需要牺牲一部分个体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的时候。
往往就会形成个体和整体的撕裂。
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难题。
我们之前因为疫情整体并不严重,可以通过“静态”模式,以极少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受疫情影响。
但现在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波及到越来越多的人,自然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阻力。
事实上,国外躺平,也是牺牲少部分群体的利益,去维持整体大多数人的利益。
只不过,国外躺平,他们牺牲的少部分群体,因为死掉了,所以没办法发声,他们欺负的就是死人不会说话而已。
而我们因为防控,而出现自身利益受损的群体,绝大多数情况,都还是能在网络上发声,而且会比以前更积极发声。
我对于这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声音,还是比较能理解的。
因为很多受疫情封控影响的人,确实生活出现比较大的困难,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同时,不管我们未来选择何种防疫模式,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比较理性客观的去审视我们过去两年的防疫。
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还有一些地区做得很糟糕。
应该批评的,我们需要批评。
但也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以偏概全,不能把我们过去两年艰辛的防疫,直接全盘否定。
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是当前世界上,感染新冠比例最低的国家。
我们大多数人过去两年,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并没有受疫情太多影响。
我们大多数人,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上百万人因新冠病毒毒死亡,也没有出现2400万的“长期新冠”人群。
这都是我们过去两年多艰辛防疫的成果,是我们无数人付出巨大艰辛才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轻易就被人以偏概全,给直接全盘否定。
否则我们也对不起过去这两年艰辛防疫的人们,也对不起配合防疫的民众。
虽然当前因为新冠病毒不断变异,越来越难防,也让疫情正在对越来越多人造成影响。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能会因为防不住,而不得不选择逐步放开。
也许到那个时候,人们才会怀念,现在不用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的日子。
很多事情,确实你说再多也没用,只要人们不亲身经历,永远不知道具体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最近还看到网络上有人说,看自己小孩每天被捅嗓子检测核酸,很心疼。
对这样的说法,我真的挺无语的。
对岸在今年6月的疫情高峰期,截至6月7日,对岸12岁以下儿童新冠重症累计39例,分别有17例脑炎、8例肺炎、3例败血症、4例哮喘,其中17人死亡。
我们扪心自问,是我们自己去配合每天检测核酸比较好,还是像对岸这样躺平后,会让自己的小孩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出现这种脑炎?
现在出现的一些次生灾害,也确实让人很悲伤和愤怒。
但我们也应该好好想想,躺平之后,这样的次生灾害会因为医疗资源挤兑,而成倍增加的时候,到时候网络上的控诉文章,是不是会比现在要多得多?
其实国外现在也有很多这类控诉躺平之后的“次生灾害”的声音,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翻。

我们整体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医疗资源是比较低的,平时流感高峰期,医院就排满了人,我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我们躺平放开了,会是什么景象。
防疫确实很难,也很辛苦。
现在的形势也比较严峻,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但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至少坚持完今年冬天。
至少再多观察一下,欧美在这个冬天的疫情数据。
欧美是没得选择的时候,才不得不躺平,既然有他们在前面摸着石头过河,有现成的案例和数据,我们为何不能再多多观察观察?
同时,“静态”了90天,还在持续新增病例的离谱事情,我希望能尽量杜绝。
有时候也不能怪民众不满,实在是一些地方的僵化防疫确实太离谱了。
只是我们该批评可以批评,但还是得就事论事,我们是需要解决问题,去不断优化,而不是全盘否定,直接用另外一个更糟糕的躺平方案,那样不会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糟糕。
我还是比较希望,大家能比较理性辩证的去思考防疫问题。
现在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很糟糕,我也只能尽我一点努力,去多发出一些理性声音。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