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个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落地了。
就是关于下一阶段疫情如何防控的事情,总算有了一个最终结果。
总体来说,是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大前提下,去对疫情防控做进一步优化。
而这个优化从具体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来看,防控力度比之前是有小一些。
但这是要求我们更精准的科学防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跟躺平并没有关系。
在二十条的全文内容里,有明确强调,“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我在11月5日分析疫情的文章里,也跟大家分析过。
我们的底线是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在这个大前提下,去不断优化动态清零。
这个也是当前我们疫情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地方确实可能防不住,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整体疫情防控做一些优化。
不然情况可能更糟糕。
同时,我觉得,我们舆论还是应该做好预期管理,对于一旦全面放开,可能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代价,都是需要提前跟大家说清楚,让民众有这方面预期和警惕。
要避免民众抱着一旦躺平放开,社会和经济就会恢复正常的错觉。
不然,一旦无序放开导致严重代价出现的时候,而民众却缺乏对这方面的预期的话,很容易因为过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躺平放开。
即使管控力度有做一些优化,也会去进行一个有序的逐步过程,尽可能把这个代价降至最低,不会进行无序的躺平放开。
整体来说,我们还是要相信国家的决策,毕竟国家的信息来源比我们丰富得多,在这样重大决策国家肯定是做了全方位综合考量。
先来具体来看这次的二十条优化措施。
然后,我会从“为什么现在需要优化”、“为什么现在还不能躺平”,这两方面,来做一个理性分析。
(1)二十条具体内容
首先是昨天的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这次会议的基调,首先是仍然强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所以,我们并不是不防了,防还是要防,但会通过不断优化,来尽可能寻找到防控和民生的一个平衡点,底线是不能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因为有两大前提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然后关于二十条的具体内容,我也逐一分析。
第一条,把密切接触者“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把集中隔离的时间,缩短为2天,然后3天居家健康监测,改为3天居家隔离。
这里重点不是这次怎么优化,而是一个优化的方向。
对密接人群,缩短集中隔离的时间,强化居家隔离的管理。
目前还只是减少2天集中隔离的时间,还只是量变的过程,明年可能才会有质变。
我认为,区分防疫和彻底放开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还有没有隔离。
有隔离才是防疫,如果像欧美现在完全不隔离,才是躺平放开。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次优化,还远没有达到躺平放开的状态。
而且,这也只是针对密接人群。
对阳性感染者,仍然还是需要维持原来的集中隔离措施。
另外,如果我们能在居家隔离的管理上做得比较到位的话,慢慢的逐步用居家隔离来取代集中隔离,也是某种尝试。
当前疫情防控的一大难度,就是在于集中隔离的管理上。
阳性病例是肯定需要集中隔离,但密接如果没有阳性,是否需要较长时间集中隔离,还是需要考虑的。
所以,这样的尝试,我觉得是可以的,可以先看看效果。
这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地方集中隔离管理的压力。
第二条,要及时准确判断密接,但对密接的密接,不再判定。
这个应该也是我们总结过去半年多疫情防控的经验,觉得判定密接的密接可能性价比会比较低。
当前很多地方在疫情大爆发后,判定密接的密接难度太大,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耗费的人力物力可能花在其他地方会更有效一些。
现在最主要问题是,一旦地方疫情大爆发,就容易出现人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好钢只能花在刀刃上。
第三条,高风险区外溢人员从“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这个优化思路,跟第一点一样,就是不需要集中隔离的人,就尽量安排居家隔离,降低地方进行集中隔离管理的难度和压力。
不过,这个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一个是需要地方能把居家隔离的管理做到位,同时也不能出现强制上锁这种比较容易引发问题的不人性化措施,另外一方面也是需要民众能够自觉配合。
当然,这个居家隔离,现阶段只能是针对一些通过研判认为不需要集中隔离的人群。
密接因为阳性概率比较大,所以仍然还是需要集中隔离,只是集中隔离时间缩短。
而阳性感染者,肯定还是需要集中隔离,这也是为了自己家人健康好。
同时,我是建议,婴幼儿、小孩的阳性感染隔离问题,一定得能允许家长陪同,即使家长没有感染,也应该允许家长自愿陪护隔离。
这个一来可以降低婴幼儿的隔离管理难度,二来也比较人性化。
不能把婴幼儿跟父母分开,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性准则。
第四条,将风险区由“高中低”,调整为“高低”,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另外,对于高风险区的判定标准,也有做了说明。
此外,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不得随意扩大。
在有特殊情况,比如疫情大规模爆发的话,高风险区还是有可能扩大。
同时,也对高风险区如何降为低风险区,做了规定,就是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
总体来说,之前一些地方的防疫有一个问题,就是高风险区的判定标准不太一致。
这次应该统一这个高风险区的判定标准,同时也会要求更加精细化。
第五条,是针对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
第6条,是针对核酸检测。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按照第九版确定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战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这里提到,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同样还是“一般”情况,允许有“特殊情况”。
第7到10条都是针对入境人员,其中包括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把入境人员从“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这部分内容,应该属于比较有争议的,我对此也有些担忧。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冠病毒的部分变异毒株,是潜伏期缩短了。
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广州这次疫情,一些感染病例从感染到传播只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
11到14条,整体是在做一些准备,比如加强医疗资源建设。
如果出现大规模新增感染。
到时候想要降低死亡率,只能依靠充足的医疗资源才行。
而我们整体医疗资源并不丰富,所以这是一个大难题。
并且,物质层面的医疗资源,其实还比较好解决。
最难的还是医护人员的数量,是很难短时间增加太多的。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难题。
我这里也是建议,现在各地方最好还是多建一些方舱,尽可能降低医疗资源挤兑的可能性。
第15条,则是比较强调疫情防控的,要落实“四早”,也就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这个“四早”要求是很好的,科学防疫本来主要就是依靠早发现、早隔离,而早治疗也能大大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只不过,现在主要问题是,各地方疫情大规模爆发后,很容易就出现防疫战线扩大,时间延长。
也就是,我们希望做到的要求是很好,但一些地方能不能做到,我个人还是有一些疑问。
十六条,是针对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的整治。
十七条,则是强调物资保障供应的问题。
十八条,则是强调了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十九条,是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
二十条,是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避免发生滞留。
后面这几条,都是比较针对性细化的。
另外,除了这20条,另外还有强化风险防范的单独说明。
其中也提到一旦检出阳性,开展传播风险研判并追踪管理相关风险人员,防止疫情外溢。
所以,本次疫情的防控优化,虽然确实比以前要力度小一些,但仍然还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还没有上升质变到躺平完全放开的程度。
现在主要一个问题是,采取新版这20条优化后,我们能否控制住疫情,能否避免病毒大规模扩散。
从逻辑上来说,之前采取更严格的防疫措施,但当前疫情仍然比较严峻。
那么在力度小一些的情况,要控制住疫情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力度小了,就需要更精准,才能达到同样的防疫效果。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某种程度来说,我觉得本次优化,更像是在为应对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之前严格的防疫措施,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可能疫情大规模爆发很难避免。
所以才要对疫情优化,把有限的防控资源集中起来,要求更精准的防控。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的最糟糕结果。
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我们可能就比较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次疫情优化。
(2)为什么需要优化
当前,很多地方不管从财政、人力、组织能力上,连续两年多的高强度防疫,也确实是到了一个极限,包括我们的基层人员、医护人员过去两年多都很辛苦,都付出很大的艰辛和努力,不少人也确实到了一个极限。
一些地方确实已经防不住了,像有的地方,都“静态”管理了90天了,还在持续新增,这就非常离谱。
这当然是这些地方本身防疫做得不好的问题。
但客观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地方防不住。
而且一些地方存在僵化防疫的问题,也导致越来越多民众不满,让我们面临比较大的舆论压力。
疫情防控是一个水桶效应,不能有短板,不能有人拖后腿。
一个地区的防疫做得再好,只要其他地区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地区也迟早会被拖下水。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疫情有大规模爆发的风险,我们也确实只能把有限的防控资源,集中起来,去做更精准的防控。
所以才会有这次的防控优化。
再好的防疫措施,如果落实执行不到位,那么效果就会扭曲变形。
假如我们所有地方都能把防疫做得很好,跟我们几个优等生做得一样好,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民生,不会让防疫变形,那么我们遵循之前严格防疫,我认为是能把疫情用最小代价控制下来。
但现在的问题是,现实情况已经说明,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优等生,很多地方的治理和管理能力确实做得不好。
地方的管理组织能力是比较难短时间大幅提高。
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一个难题。
但不管我们怎么优化,归根结底,我们防控的底线是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尽最大努力去保护民众的生命和健康。
我觉得也是要提防一些地方趁机躺平不作为的可能性。
在之前严格防疫的时候,一些地方因为自身管理能力的问题,做不到精准防疫,就搞简单化、一刀切的僵化防疫。
现在对防疫进行优化后,也要避免这些做不到精准防疫的地方,趁机就直接躺平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强调清楚,我们并不是不防,只是需要更精准去防,仍然还是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很多人把这次优化,就直接简单视为要躺平,我认为还是比较片面,会有一些误导性。
我认为,本次疫情防控的优化,是当前面临十分严峻疫情形势下,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尝试。
至于尝试结果的好与坏,谁也不敢打包票。
这个结果主要也是要看我们执行层面,能不能做到位,能不能真的做到精准防控。
假如后面的防疫效果还不错,可以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病毒传播感染的速度,那么这套防疫模式才可以持续。
但假如后续疫情大规模扩散超出预期,一些地方假如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话,那么防疫还是有可能不得不收紧。
总之,我们一定要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并在保障民生和经济的同时,要尽可能延缓病毒传播感染的速度,这样才能把代价降至最低。
这仍然会对我们地方的执行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3)为什么现阶段还不能躺平
过去两年的严格防疫,在前年和去年,都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当时还没有奥密克戎变异出现,在对付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我们的严格防疫是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去控制住疫情。
所以,我们去年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疫情,让人们一度都觉得疫情已经结束了。
因此,在过去这两年,严格防疫是对的,也是有很大成果。
至少我们避免了跟美国一样,死了上百万人。
避免了出现美国这样有2400万“长期新冠”的后遗症群体。
最大程度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和健康。
我们在批评一些地方做得不好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直接把我们过去两年的防疫成果给一概抹掉。
同时,今年在奥密克戎如同雨后春笋般变异,并且各地方防疫也到了一个极限,面对可能爆发大规模疫情的风险,我们不得不采取优化措施。
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所以,我们要避免僵化的防疫思维。
过去两年的严格防疫,和当前的防疫优化,我认为是不冲突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过去两年的严格防疫,还有一个很大的意义。
就是我们当前民众普遍都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不像欧美国家民众估计都普遍感染3-5次了。
即使我们当前进行防疫优化,但仍然有可以比较有效阻断和减少病毒传播的隔离措施,这意味着,把时间拉长来看,我们未来民众重复感染的次数,会远低于欧美国家。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最近有一些国外的研究,已经在不停揭露这种重复感染所带来的潜在危害。
比如,《自然医学》11月10日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与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相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导致死亡、住院和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明显增加,且与患者是否接种疫苗无关。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于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在2020年3月到2022年4月期间的调查。
涉及超43万名感染过一次新冠的患者、4万名多次感染的患者及530万名未感染者。
除了死亡风险增加外,该研究显示,再次感染后,患者罹患肺、心脏、血液、肾脏、糖尿病、心理健康、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也增加了。
除此之外,国外也有研究学者,担心重复感染会给人的免疫系统带来持续削弱的效果。
我简单机翻跟大家说一下。
简单说就是,这个叫Anthony Leonardi的博士,一直对T细胞“失调”警报。
大概意思是,感染新冠后,有可能造成T细胞过度活化,使它们过早衰老。
T细胞是我们免疫系统对付新冠病毒的主要武器。
按照Anthony Leonardi博士的说法,感染新冠会对T细胞造成“磨损”。
那么就可以推断一种可能性,多次重复感染新冠病毒,有可能加剧人体免疫系统T细胞的这种“磨损”,从而削弱了我们的免疫力。
这个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以前一些不怎么会流行的奇奇怪怪疾病、病毒,在今年欧美等躺平国家,都纷纷流行起来了。
虽然这个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会不会可能是因为,欧美当前重复感染的人太多了,削弱了人体免疫力后,就更容易被其他一些病毒感染?
当然,这仅仅只是作为某种可能性的讨论,包括Anthony Leonardi的这种预警,在西方学术圈也是有一些争议。
但有争议,就说明这是需要提防和警惕的某种可能性。
假如这种可能性为真,那么我们通过一些科学的精准防疫,去尽可能减少病毒的传播,是有必要的。
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下子躺平的原因之一,要尽可能减少民众感染的概率,至少得减少重复感染的次数。
假设,欧美等躺平国家,一年可以重复感染3次。
那么我们要尽量做到,普通民众两年最多感染一次。
这只是假设举例一下。
这会至少给我们带来一些主动的优势。
从目前全世界的疫情情况看,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危害不大。
但对于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危害还是很大的。
那么我们退一万步说,年轻人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危害不大,重症率和死亡率都会很低,有新冠后遗症的概率也很低,可能只有3%。
这就比较容易给人感觉当前奥密克戎没有太大危害性。
但第二次重复感染呢?
第3、第5次重复感染呢?
这个危害程度会随着重复感染次数越多,而提高。
现在对欧美国家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其实就是重复感染的问题。
因为奥密克戎的变异速度实在太快了。
比如,上个月才刚在新加坡肆虐的XBB超级毒株。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又多了一大堆的子孙变异毒株。
而且基于趋同演化,再加上当前疫苗的选择压存在,所以所有能流行开来的变异毒株,基本都具备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而且是呈现越变异,免疫逃逸能力越强的态势。
并且,之前是某单一毒株,比如BA.5能压倒其他毒株,让所有人只感染这一种毒株。
但当前因为太多这种免疫逃逸能力超强的变异毒株,导致目前欧美等国都出现同时流行多种变异毒株的现象。
这就会导致躺平的国家,重复感染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重复感染次数越多,我们免疫系统可能就会被削弱越多,假如这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现在只是不知道这个达到质变的程度,需要重复感染几次。
有可能需要重复感染10次,甚至20次,都有可能。
假设重复感染10次,就容易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比较明显的伤害变化。
欧美当前应该是普遍存在重复感染3-5次左右。
而我们民众是普遍还没有感染过。
那么我们就占据一些优势。
假设明年欧美民众普遍重复感染了7-10次,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大范围民众健康问题,奥密克戎长期潜藏的危害性开始显现的时候。
我们可能普遍民众都还没有感染一轮,重复感染次数也很低。
那到时候,我们也是完全来得及重新加强防疫,还有补救的机会。
而欧美这样完全躺平的国家,是一点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是没得选择,只能躺平,去听天由命。
我们在还有选择的情况下,还是得尽量去坚持。
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我们能多坚持一会,就尽量多坚持,即使实在坚持不住,也应该采取一个比较有序、渐进的优化过程,来尽可能减缓病毒传播的速度。
这样相比欧美等躺平国家,我们可以多一些主动优势,而不是只能被动的听天由命。
这样即使未来病毒变异出更危险的毒株,我们也还有一些补救的机会。
现在欧美躺平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完全可以摸着欧美过河,就没必要自己非要赶在前面,去充当那个试验品。
欧美现在提供大量的躺平数据,我们可以多多观察,去真正了解奥密克戎的实际危害性后,再来决定我们的疫情防控,应该如何去优化。
而不是冒失的按照很多人所想的那样,直接就彻底躺平,那样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更容易给我们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
我当然也希望疫情赶紧结束,做梦都想着我们生活赶紧恢复正常,但这并不以我们主观意愿为转移。
我们还是得意识到,现在是人类和病毒的战争。
还是要有这种持久战的准备和心理预期。
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自我预期管理。
先把情况预期设想得坏一些,假如实际情况比我们自己预期要更好,那就是意外惊喜。
而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很糟糕,我们因为已经有预期,就不容易因为过大的心理落差,而无法接受。
这是我个人一些想法,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我知道,这次的优化,肯定会有很多争议。
希望躺平的人,希望严格防疫的人,估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是尽量从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去平和大家的心态。
我们作为普通人,确实改变不了什么。
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未来各种未知的变数。
我们不要过度轻视,也不要过度恐慌。
保持好心态,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好口罩,降低我们整体防疫压力。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