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还是说疫情相关的。
因为最近疫情影响比较大,跟我们所有人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当前舆论也比较混乱,所以我还是得写一写。
虽然写这个话题,确实吃力不讨好,也有一些风险,但我也只能尽我自己一点努力,去多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
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今天这篇写完,跟疫情相关的,我想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
明天应该就能正常分析点其他一些国际大事了。
(1)执行落实问题
昨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某地方全市范围内取消常规全员核酸检测点的事情。
今天已经有后续,有新闻报道某地方恢复了部分常态化核酸检测网点。
昨晚有不少“试点论”的脑补,现在可以消停了。
有问题,就得及时纠错纠偏。
这才是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的态度。
现在各地方在动态调整核酸检测方式的过程,步调并不一致,也出现一些混乱。
有的地方,之前是在全市疫情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简单化、一刀切”的把全市所有核酸检测网点都取消掉,显然并不科学。
也并不符合20条精准防疫的精神。
比如,昨天就有读者反应,因为取消了常规核酸检测网点,需要核酸检测的人,只能去医院排长队,得排两个小时,反而增加了聚集性感染的风险。
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
科学的精准防疫,不是一刀切式的躺平,是对防疫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些疫情仍然很严重的地区,今天还出现,上午刚取消很多核酸检测点,结果下午就又都恢复开起来了。
在优化措施落实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混乱,重要的还是能及时纠错纠偏,重新确认共识,避免内耗。
其实20条第6条的内容,已经把如何进行核酸检测调整说得很清楚了。
梳理一下就是3种情况:
1、没有发生的疫情的地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2、有发生疫情的城市,但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的行政区,可以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3、有发生疫情的城市,并且还没有实现社会面清零的行政区,“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仍然还是需要全员核酸检测。
这样去区分不同情况,做不同应对,才符合精准防疫,而不是简单化一刀切的在有疫情扩散的情况下,直接把全市范围内各区域的全员核酸检测都停掉。
有些人,之前反对偏向严格防疫的简单化一刀切,但现在对这种躺平式的简单化一刀切,就拍手叫好,这显然是不太对的。
不管是偏向严格防疫,还是偏向躺平,只要是简单化一刀切,都应该反对,因为都容易引发问题。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出错了,就要纠错纠偏。
反对僵化、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简单化一刀切、反对懒政,这是无论何时,都应该反对。
这件事情影响比较坏就在于,形成了某种错误的示范,容易造成一些错误解读。
比如,昨晚就有不少人将此误以为是什么试点。
另外,我建议大家遇到这种事情,不要被带节奏误以为是什么试点。
我们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命令的传达,是依靠各种文件的白纸黑字去传达,而不是依靠脑补和阴谋论。
假如我们出来一个文件,下面不按照文件的白纸黑字内容去执行,而是靠脑补去揣测,那我们早就乱套了。
假如,这个地方理解一个意思,那个地方理解一个意思,那就会变成各行其是,这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解读文件的时候,就要从文件内容本身的白纸黑字去解读,而不是去做一些没有凭据的脑补。
不管是20条里清楚写的,还是官方在多个场合里强调的,都是在说“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但舆论上,还是有很多人想把节奏往躺平方向去带。
不过总体来说,我们肯定还是不会就对疫情放任不管,这个不管是从20条的具体内容,还是各地方的具体执行过程,都是可以看出来。
优化后的防疫方式,确实相比之前有一些不同。
并且在当前还在开始优化的过程里,在舆论乱哄哄的情况下,也确实容易造成一些执行层面的偏差,也容易造成人们面对比较复杂的防疫信息,容易感觉混乱。
不过,不管舆论信息如何混乱,大家还是要坚信国家会保护好我们民众的生命和健康。
国家不会放任不管。
我们优化的初衷,是希望在尽可能减少对民众的影响下,并最大努力去控制疫情,这实际上是对地方防疫的要求更高了,而不是让地方能松懈下来。
即使现在疫情很难控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减缓疫情扩散的趋势,避免短时间出现超大量人数感染,避免出现医疗资源挤兑。
同时,当前疫情形势也比较险峻,不容乐观。
在对疫情防控优化后,面对险峻的疫情,我们也是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去更有效的防疫。
这种情况下,也确实会更加突出我们个人在防疫中的责任。
这需要我们民众在地方有疫情的时候,能自觉做好个人防护,每个人都能把个人防护做到位,出门带好口罩、勤洗手,那么社会整体的防疫压力自然会小一些。
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也同样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家人。
同时,大家也不需要对新冠病毒感到恐慌,也不能过度轻视,保持理性的态度去应对即可。
我一直跟大家强调,“个体没事”和“整体有事”的辩证思考逻辑。
(2)理性辩证去认知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当前的变异方向是,在疫苗选择压影响下,全力点亮免疫逃逸,传染性超强。
但只要打了3针疫苗,就可以大幅度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所以,首先不需要恐慌,对大多数人来说,感染奥密克戎并不会有啥事。
从香港第五波疫情中的死亡率数据可以看出:
不接种疫苗的平均死亡率是3.04%;
接种两针疫苗,死亡率降低到0.17%;
接种三针疫苗,死亡率降低到0.04%;
也就是说,接种三针疫苗,死亡率会降低76倍。
其中,接种三针科兴疫苗死亡率是0.06%,接种三针辉瑞疫苗死亡率是0.03%。
二者都是能达到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这是香港已经付出“代价”,才得来的宝贵数据。
当然,这个数据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病毒是变异得更危险,还是更无害,这个谁也说不准,只能看天。
其实,我们从香港不接种疫苗人群平均死亡率达到3.04%来看,也应证了奥密克戎的内在毒性,实际并没有比初始毒株低。
当前奥密克戎死亡率低,是建立在普遍打了疫苗,再加上重复感染的基础上。
而且是在有基础慢性病的高风险人群,已经因为新冠病毒死了一轮又一轮,剩下的人都是身体素质相对还不错,对新冠病毒抵抗力比较强的。
是在这个基础上,当前国外躺平的国家,才能实现比较低的死亡率,来接受躺平。
这是因为他们付出躺平代价了。
而我们当前虽然有进行优化,但整体还是有坚持防疫,归根结底就是想要尽量让我们不需要付出这个躺平的代价,或者把这个代价尽可能降低。
很多人老把奥密克戎当做流感,是很严重的误区。
即使在打了疫苗和重复感染基础上,奥密克戎的死亡率跟流感是比较接近,但奥密克戎的威胁度是远高于流感,这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奥密克戎的传染性远强于流感,短时间造成海量感染后,死亡人数会远超流感。
2020年,美国因新冠死亡人数是35.1万人。
2021年,是41.5万人
2022年,目前是30.4万人。
而美国每年因流感死亡人数大概就是2万-7万人。
2018年,美国因流感死亡人数是6.1万人。
2019年,美国因流感死亡人数是2.8万人。
而今年奥密克戎给美国仍然带来30.4万人死亡。
如果把超额死亡人数算上,奥密克戎带来的实际危害更大。
可见,虽然奥密克戎对个体威胁度低,但对整体的威胁度是远高于流感。
2、奥密克戎变异速度太快,全年传播,会带来严重的持续重复感染问题。
而流感是季节性传播,虽然也会变异和重复感染,但显然这个重复感染的频率是远低于奥密克戎。
由于国外躺平带来海量的感染基数,再加上奥密克戎自身的重组特技,导致当前奥密克戎的变异毒株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基本都可以对之前感染毒株形成重复感染。
而重复感染之后,就会提高感染者的死亡风险,还有患肺、心脏、肾脏、心理健康、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也会因为重复感染而增加。
这个是11月10日发表在《自然医学》顶级期刊的研究论文,所研究的一些结论。
3、奥密克戎重复感染,导致“长期新冠”后遗症群体数量持续增加。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是欧美当前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所以,奥密克戎对个体威胁度低,但放大到整体威胁度却很高。
这导致围绕着奥密克戎,全世界都出现如此巨大的舆论撕裂和分化。
因为这取决于你要从什么角度去看待。
我们如果从个体角度去看待,那奥密克戎的威胁度确实很低,死亡率在千分之2左右,出现“长期新冠”后遗症的概率也在3%-7%左右。
但如果从整体角度去看待,奥密克戎的威胁度又很高。
千分之2的死亡率虽然对个体不高,但放大到整个社会,也会出现很庞大的死亡数字。
我们14亿人,即使按照千分之1的死亡率,也会有140万人死亡。
同时,个体出现“长期新冠”后遗症的概率虽然不高,但放大到整个社会,就会出现稳定持续增加的“长期新冠”后遗症群体,这也会严重拖慢社会运作效率,影响经济,长期影响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所以,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其实都围绕着新冠出现舆论撕裂。
包括国外当前也出现这种撕裂。
那些没有家人因为新冠死亡,自己也没有出现新冠后遗症的人,就觉得一切岁月静好。
而那些有家人因为新冠死亡,或者自己出现新冠后遗症的人,对躺平深恶痛绝,反倒对我们各种夸奖。
有网友也搬运了很多国外的小作文,我这里跟大家贴一下。
随着躺平国家持续增加的“长期新冠”人群,也导致他们的舆论在分化。
跟已经因新冠病毒死掉的人不同,这些“长期新冠”人群仍然还是可以说话的,就没办法欺负死人不会说话。
所以,“长期新冠”人群越多,那么西方这种痛恨疫情和躺平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多。
同时也是需要注意,即使如此,当前西方国家仍然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长期新冠”后遗症,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仍然只是小比例人群。
英国是总人口3.3%的比例有“长期新冠后遗症”,人数达到210万人。(英国统计署数据)
美国是总人口7.2%的比例有“长期新冠后遗症”,人数达到2400万人。(美国疾控中心数据)
但这也意味着,美国另外3亿人,是没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
所以,你如果有在美国的朋友,你问他得了新冠有没有事,那么他有92.8%的概率会回答你一点事都没有,但他也有7.2%的概率会告诉你,他得了新冠后感觉很糟糕。
因此,我们如果看到网上一些人,动辄说,我在国外朋友说一点事都没有。
不要被这种身边统计学误导。
不能因为某几个国外朋友说一点事都没有,就直接推断国外一点事都没有。
要看大数据。
人性就是这样,事不关己的时候,就可以高高挂起。
但事到临头的时候,就很容易懊悔。
这种围墙效应,在国外存在,在我们国内也存在。
西方躺平的国家,也有很多人在羡慕我们国内仍然还在积极防疫。
而我们国内也同样有很多人在羡慕国外躺平。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的矛盾。
所以,才需要我们能更加辩证的去思考问题。
我个人是建议要同时认知到这两个层面:
1、从个体层面:认识到奥密克戎当前对个体的威胁度是比较低的,死亡率千分之二,初次感染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也小于3%。
所以,从个体层面,我们不用对奥密克戎感到恐惧,即使不幸感染也不用感到恐慌焦虑,大概率还是没事的。
2、从整体层面:要认识到,一旦躺平放开,即使千分之一的死亡率,以我们的人口基数也会造成上百万人死亡。
同时我们整体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且都集中在大城市,我们的县城、乡镇、农村的医疗资源是十分匮乏的,医护人员也很少,一旦躺平放开,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由于不断重复感染,会提高死亡率和出现“长期新冠”后遗症的概率,并有可能对人体免疫力造成持续伤害,导致我们更容易出现其他病症。
所以任由新冠病毒无限制扩散,很容易放大整个社会的风险,拖慢社会运作效率,影响经济,长期影响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我们要弥合这种“个体没事”和“整体有事”的撕裂,就需要去理性、辩证的认知新冠病毒的实际影响,不能只看到“个体没事”出现过度轻视,或者只看到“整体有事”出现过度恐慌。
(3)个人一些啰嗦话
最近我写疫情的文章也比较多,主要也是因为当前舆论比较混乱。
所以,我才想着尽自己一些努力,这也是我的责任。
说实话,写疫情相关的文章,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
因为当前舆论是十分撕裂和极端化的。
我是尽量从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去写。
但即使如此,也少不了挨骂。
我不算躺平派,也不算清零派,如果非要给我加上一个派,那我自认为,我属于实事求是派。
我的文章都是基于一些事实、数据来写。
我虽然有我的立场,但这个立场也是基于,我从国外一些大数据、研究,从中分析判断,现阶段奥密克戎还没有到温和无害的程度,那我肯定还是支持我们需要做一些必要的防疫。
如果未来,奥密克戎能变异到一个真正温和无害的程度,那我肯定是会支持我们全面放开。
我们都不是防疫爱好者,我们只是有一颗想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心。
我的立场,就是站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立场,去为我们广大普通人发声。
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普通民众,不是生活在一线城市,而是生活在四五线城市、县城、乡镇、农村,是这些生活在医疗资源比较匮乏,老龄化还十分严重,而且在互联网上经常被遗忘的角落。
所以,我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更多考虑,什么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更优解”,去为我们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发声。
我认为,只要我坚持这样的立场和态度,就不会有问题。
像一些大家都感觉明显有问题,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形的地方,如果我们都不去说,那舆论怎么起到监督效果?
我相信,我们国家也是实事求是派。
既然现阶段,我们选择不立即全面放开,而是采取这种循序渐进的优化模式,那就说明现阶段也确实还没有到可以全面放开的时候。
也就是奥密克戎还不够温和无害。
假如明年奥密克戎变得更加温和无害,到时候我们即使全面放开,也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那么我们肯定是会实事求是的去全面放开。
假如明年奥密克戎变得更危险,或者欧美这种重复感染带来的长期危害彻底暴露,那么我们明年可能还是会保持不断优化动态清零的状态,保持一些最基本的防疫,但会尽可能降低防疫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我们要如何防,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是需要实事求是的根据病毒变异情况、根据躺平国家的疫情数据,去审时度势,考虑到方方面面、兼顾个体和整体,去做平衡和取舍,来做出的重大决策。
所以,我是觉得,只要我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不用怕犯错。
虽然,当前国内外形势比较严峻,我现在很少写国内的事情,但在有必要的时候,我还是会顶着压力写一写。
我是希望能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给我们的舆论带来一些帮助,去帮大家能保持比较理性的心态,而不是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同时也能对实际存在的风险有足够警惕。
只有事先已经充分认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才有可能在面对各种突如其来变数时,能做到临危不乱,以比较理性平和的态度去应对。
我相信,我们国家防疫的初心也是好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民众的生命和健康。
但防疫也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太考验上上下下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也很难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只要是防疫,就不可避免会对经济、个体也造成持续的伤害。
再加上一些地方的各种问题,导致落实执行的过程中,总是出现简单化一刀切问题,用僵化的思维去防疫,引发更多人不满。
像“静态”90天还没有防住疫情,这种离谱的事情,搁谁也受不了。
所以,我们才需要这次优化,尽量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去减少对民众和经济的伤害。
当然,这很难,经常被人说成是“既要又要还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既要又要还要”是我们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个要求高一点,总比低一点要强得多,即使最后做不到,但实际效果也会不错。
不过可能也会因为低于预期,让一些人因为有心理落差,而无法接受。
而西方的模式则跟我们相反。
西方喜欢通过预期管理,事先把预期讲得糟糕一些,把对政府的要求尽可能降低,“即不又不还不”,这样即使最后做不好,也会高于预期,让民众得以接受。
这两种模式,我认为是各有利弊。
我们还是需要扬长避短,尽量还是在保持对自己高要求的情况下,在舆论层面也做好预期管理。
我也只能是尽我自己一点努力,从我自己的理解,去跟大家做一些解读。
现在的舆论确实太极端化,我也很难改变这样的大环境,只能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去多发出自己一些理性的声音。
我说的也不可能一定都是对的,只是希望给大家多带来一些理性的角度参考。
现在各方面都很难,有时候我也很担忧,但我在文章里还是尽量不表露自己的情绪,尽量去传递一些理性的声音。
而且像我这样的作者,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留言和声音,而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自然有很多是负面情绪,包括对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满,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对当前疫情的无奈,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都有。
当然,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的声音,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声音,也是因为这些正面的情绪存在,才能让我坚持下来。
人的理性思维,其实也是一种会被消耗的能量。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理性思维。
睡眠不好、或者遇到很多负面情绪能量,需要自己不断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的时候,就容易消耗理性思维,变得容易焦躁、抑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负面情绪是更容易病毒式传播,特别是在网络舆论上,更容易放大人们这种悲观和负面情绪的共鸣。
说实话,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负面情绪的,我还得努力去平和自己的心态,不让这样的负面情绪带到我的文章里,这其实很不容易,压力也很大。
当然,这个更多是只能靠自己去慢慢心理调节,自己找到一些合理的疏导和发泄的方法。
我骨子里算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而且心理素质也还算不错,其实算还好了。
现在因为疫情因素,其实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这种群体抑郁的问题。
国外虽然躺平了,但其实奥密克戎所带来的的各种后遗症里,很多症状都跟抑郁症很相似。
所以,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当前这种群体心理问题,都越发严重,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民众的健康,不单单只有生理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
这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所以,我的文章尽量从理性的角度去和大家一起辩证思考,更多就是希望能给大家多带来一些平和的心态。
大家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这个没事,我也一直倡导大家要多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
但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理性讨论。
现在大家都很不容易,还是互相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我们都希望未来能变得更加美好,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