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想继续写写文章,不过很多读者昨天都留言,让我要好好休息。
考虑到我也一直让大家不要过劳,感染期间要好好休息。
所以还是以身作则,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我今天也休息一天。
好在我这个月请假次数比较少,还有两次请假机会,这个月就剩下一个礼拜,应该是够用了,不用额外请病假。
所以,今天是本月第三次请假,来跟大家闲聊一下,主要讲一些转阴后的注意事项。
不过,一不小心这次闲聊也写了2000字,不是我不休息,主要是一不小心就写长了。
我现在白天基本都躺在床上休息,我还是会好好休息的,大家不要担心。
先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当前情况。
我今天醒来后,味觉恢复了,感觉如获新生,目前除了有些轻微咳嗽之外,其他症状基本都没了。
不过身体整体感觉还是很虚,畏寒,我觉得起码还得半个月,才能把身体恢复到感染前状态。
我是周三开始出现症状,头疼欲裂,心脏隐隐作痛,全身酸痛,无发烧,无咳嗽。
周四继续头疼,心脏疼稍有缓解,全身酸痛加剧,味觉出现异常,吃啥都是苦的。
周五头不疼了,心脏也不怎么疼了,但仍然全身酸痛,开始有轻微咳嗽,味觉仍然异常。
周六除了有轻微咳嗽,味觉也恢复了,没有其他症状。
感觉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按照嘉兴市的回溯统计,发热、咳嗽症状的感染者占76.2%。
相比很多人发高烧、嗓子如同刀割来说,我的症状已经算比较轻了,恢复也比较快。
我老婆和儿子症状整体也比较轻,恢复也比较快。
我认为这跟我们全家一直积极做好个人防护有关。
包括我老婆周一出现症状后,我们就一直在家里也戴口罩,而且会给房间每天都做消杀,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环境载毒量。
所以,做好个人防护还是有用的,减少首次病毒摄入量,减少周围环境载毒量,有概率减轻症状。
当然,一个人的症状轻重与否,是有很多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
包括跟人的体质、免疫力、还有变异毒株种类、气候、环境、以及首次病毒摄入量、周围环境载毒量,等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中,人的体质和免疫力,应该是症状轻重的主要区分因素。
但如果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有概率减轻症状。
在减轻症状的方法上,很多外部因素,比如变异毒株种类、气候、环境都属于我们很难能去改变的。
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善的。
关于减少首次病毒摄入量、减少周围环境载毒量,可以减轻症状,这个国外一直都有一些相关研究。
一个人接触的“病毒载量”与他感染的难易程度,以及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是相关的。
美国有一项基于1101例社区感染病例的研究发现,独居者,或者同居者没有感染新冠,他们从社会面偶然感染新冠,相比与感染新冠的人吃住在一起的人,症状要明显更轻。
所以,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减轻症状,这个不是只有我这样说,本来就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跟大家强调一下,转阴之后,不要觉得阳康就可以到处浪。
已经在网络看到一些人,阳康之后,就做各种剧烈运动,比如登山、健身、跑步、打球等等,结果发生了一些悲剧。
其中很多是引发了心肌炎。
以至于昨天官媒也开始借“感冒”之名,去提醒要谨防心肌炎。
有时候感觉也挺讽刺的,现在都这样了,还是不敢直接提醒,感染新冠转阴后,要谨防心肌炎,只能这样“借感冒之名”。
大家要注意,就算感冒康复后,进行剧烈运动都有概率引发心肌炎。
新冠病毒的凶险性比感冒严重得多,所以在转阴阳康之后,更要谨防心肌炎。
所以大家切记,转阴之后,一个月内不要剧烈运动,不要过劳。
可以在转阴2周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恢复锻炼的过程。
还有就是,转阴之后,我们人体的免疫力是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这个时候更容易感染其他一些病毒,并且也容易让其他病毒的症状和伤害被放大。
所以,转阴之后,仍然有必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其他病毒。
然后就是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的,转阴之后,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短时间内重复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仍然很难避免初次感染。
但在体内抗体浓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即使碰上最新变异毒株,只要我们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周围环境载毒量,那么重复感染的概率,至少在3-6个月内会比较低。
而如果转阴之后,没有做好个人防护,那么一旦暴露在载毒量比较高的环境里,短时间内重复感染的概率,仍然比较高。
因为我们国内当前BQ.1.1和XBB.1也都已经进来了,还有其他几十种亚型毒株蠢蠢欲动。
我在放开前,就一直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不是为了永不感染,而是为了把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拉长。
短时间内重复感染,对身体确实很伤,对人体免疫系统也会有持续累计的伤害。
这个之前不少人不信。
现在大家感染过了,相比就很清楚,在感染转阴之后,身体仍然感觉很虚,有点大病初愈的感觉。
所以,转阴之后通常要有一个月的恢复期,在这段时间内,不要感染其他病毒,也不要再感染。
另外,关于复阳和再感染的区分,也很简单。
复阳不会有症状、不会有传染性。
再感染才会有症状、有传染性。
考虑到现在已经没有大规模核酸,普通人不至于转阴之后,过一段时间还跑去自己检测抗原,所以绝大多数现在所谓的“复阳”都是再次出现症状,这种其实不是复阳,就是再感染了。
我今天定期发的投票里,也会把再感染的选项加上。
我本来是想过段时间,再算再感染数据,因为现在还在第一波疫情,再感染比例应该还非常低。
我个人预估,可能明年春节后,这个再感染人数才会开始上升。
不过先姑且开始投投看,这样未来再感染人数上升,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变化趋势。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