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放开生育限制的问题,而是应该全面鼓励生育了(大白话2.22)


本文首发“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最近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里有一个“恳请国家全面放开东北地区生育政策限制”的观点,在网络上大为传播。
而卫健委前天也对这个观点进行回应,表示东北放开生育限制,仍然还需要他们全面深入研究论证。

说实话,看到这个回应,我心里还挺着急的。
其实大家都能看出来,在2016年全面二孩之后,仅仅2016年是增长的,随后连续4年每年出生人口不断下跌,甚至大幅度下跌。

上面的出生人口数据是统计局给出的每年分娩数据。
而另外公安部还有一个每年的户籍登记新生儿数据。
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而上个月最新出来的数据是,2020年有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是1003.5万,同比下降14.89%。
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一个下降幅度,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过去几年的出生人口同比增减情况。

可以看到,除了2016年因为是全面放开二孩的第一年,让出生人口出现过7.92%的同比增长,这也是1986年以来最高的一次同比增长年份。
而在其他时候,出生人口大都是在3%以内的增减幅度。
但是在2016年全面二孩之后,2018年就出现11.61%的巨大降幅,2019年稍微减缓一些。
2020年按照公安部的户籍新生儿数据是同比下降14.89%。
我们按照这个降幅,大致可以预估今年统计局给出的出生人口数量恐怕会是在1250万人左右。
这个降幅已经很严重了,这是1976年以来,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我们可以从下图更直观的看出当前每年出生人口锐减的趋势。
下图是过去100年,中国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据情况。

这是还没把去年出生人口锐减到1250万人这个预估值算进去的情况。
在全面二孩后,每年出生人口不增反减的大趋势下。
我们还要对是否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进行研究?
这已经不是研究是否要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时候了。
而是应该考虑进入到学习日本进行全面鼓励生育的时候了。
如果不尽快全面鼓励生育,我们当前这种每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情况,是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
当前每年出生人口下降幅度这么大,并不是全面二孩没起作用,而是在有全面二孩的情况下,仍然下降这么多。
这背后其实反映着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
那就是90后和00后愿意生育的意愿越来越低。
在2016年全面二孩之前,二孩比例只占新生儿的25%左右。
但在2016年全面二孩之后,最近这几年,二孩比例一直维持在50%左右。
这意味着,从2016年开始,每年因为全面二孩,大概额外出生了25%左右的新生儿数量。
假如没有全面二孩,恐怕当前出生人口数量还得以当前水平,往下减20%~25%左右。
过去这4年,生二孩的主力军是仍然还在比较传统家庭观念里长大的80后,会相对更有二孩意愿。
但即使是最年轻的80后,89年出生的人今年也已经32岁了,年龄也已经大了。
这意味着,估计今年开始,这个二孩比例就会开始逐年下降,并且最迟到2024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二孩比例开始大幅度下降。
所以,当前每年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还并没有跌到一个谷底,如果不赶紧采取一些全面鼓励生育的措施,未来几年每年出生人口还将进一步下滑。
这个我之前两篇文章也分析过一些原因,包括上世纪几次婴儿潮带来的生育人群高峰已经过去,还有高房价、高教育、高医疗带来的三高问题导致人们生育意愿不高等等。
今天我还会更进一步来分析,为何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小孩。
先来说说,未来几年出生人口还将进一步下滑的原因。
(1)第三波婴儿潮正在远离生育年龄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建国以来我们有过3波婴儿潮。
其中第二波婴儿潮是持续时间最久,并且出生力度最大的一波。
这出现在1962年~1975年,然后由于计划生育让出生人口骤减。
而第三波婴儿潮是从1981年开始,在1987年结束。
第三波婴儿潮的出现,是因为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到了生育年龄。
比如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是农历1987年出生,而我爸是1962年出生。
我爸就是在第二波婴儿潮里出生,而我则是在第三波婴儿潮里出生。
所以,上一波婴儿潮达到生育年龄的时候,正常就会出现下一波婴儿潮。
按照这个规律,第三波婴儿潮的高峰是出现在1986年,这意味着20年后的2006年应该有下一波婴儿潮。
但可惜,2006年我们还处于计划生育的阶段。
受计划生育影响,原本应该出现的第四波婴儿潮就这样消失了。
而当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的时候,1981年出生的人都已经35岁了,已经远离适合生育年龄。
所以,从2016年开始,之所以二孩比例会增加,最主要是依靠1986年左右出生的这批人。
我估计,之所以会选择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其实应该也是经过一些“研究”。
因为第三波婴儿潮里,1986年和1987年出生的人口最多。

而从1988年开始就已经在下降了。
由于1986年出生的人,在2016年刚好30岁,正处于适合生二孩的年龄。
所以,要是有人有这个能力去统计一下2016年生二孩的人群年龄,应该是以1985年~1987年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多。
但即使如此,全面二孩也只是让2016年的出生人口短暂骤增一下,但2017年开始就马上持续下降,甚至大幅度下降。
这在已经全面二孩的情况下,且每年二孩比例一直维持在50%左右,意味着90后正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或者说越来越晚婚晚育。
所以,当1987年出生的人开始进入高龄产妇年龄后,就意味着二孩比例将开始大幅度下降。
我们如果按照35岁是高龄产妇来计算,意味着从2022年开始,二孩比例就会开始大幅度下降。
而一旦二孩比例下降,意味着当前已经在持续下降的每年出生人口还会进一步下降。
这是诸多因素共同叠加的效果。
比如说,从上图也可以看到,从1990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整整13年的每年出生人口都是在持续下降的。

而1990年~2003年这个区间出生的人,就是未来十年的生育人群主力军。
所以,大家要是能找到每年适龄生育人群的数据就会发现,这个适龄生育人群的数量,应该是从2016年开始就逐年下降。
每年适合生小孩的人群数量在逐年下降,并且生小孩的意愿还降低,越来越晚婚晚育。
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人口能上去才怪了。
这还需要研究吗?
这是很显而易见的结果。
说白了,现在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也不会让每年出生人口增加多少。
全面二孩后每年出生人口不增反减,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还需要研究吗?
现在已经不是研究到底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限制。
而是我们应该尽快进入全面鼓励生育的阶段了。
否则,按照日本现在情况,就算全面鼓励生育,也很难让我们的生育率有太大改善。
在经过数十年城市化发展,再叠加高房价、高教育、高医疗的三高压力,并且在资本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这诸多的因素,正在共同叠加,导致我们的年轻人生育意愿越来越低。
如果不趁着一批还比较有传统家庭观念的80后还能生,且还有经济条件生小孩的情况下,去全面鼓励生育,未来我们面临的人口危机将更加严重。
(2)年轻人的一孩生育情况
在全面放开二孩后,上海作为一个高消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城市,二孩出生比例仅为25%左右。

这个跟全面放开二孩之前的全国二孩出生比例大致相符。
我们如果以2016年之前二孩比例是25%,2016年之后二孩比例是50%,来计算一孩数量的话,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个估算值。

可以看到,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一孩数量就出现大幅度下降。
这其实说明,当前年轻人很多人别说生二孩,连第一个小孩都不太愿意生,或者要很晚才生。
关于年轻人生小孩意愿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家也经常吐槽,就是高房价所带来的高昂生活成本问题。
包括学区房带来的巨大教育成本等等,归根结底也是高房价所带来的问题。
关于高房价导致人们生育意愿下降,我之前两篇分析人口的文章都有过详细分析,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今天再来说点其他一些原因。
(3)晚婚晚育成为常态
基本上来说,学历越高生育率就会越低。
这得从几方面来分析。
一个是读书必然带来的时间成本。
大学本科毕业差不多是22岁,如果读一下研究生顺利的话可能是25岁毕业,要是考下博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毕业后加上找工作,处对象的时间,基本上来说,大学本科毕业的人,27岁左右才结婚生小孩是很普遍的,这还是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并且还很强生育意愿的情况下。
假如生育意愿不强,或者经济条件比较不好,生活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30岁才生育对于当前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2008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仅为20%,2018年大学的入学率是48.1%。
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已经占多数的情况下,晚婚晚育是必然成为一个常态的。
而晚婚晚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生育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4)年轻人二孩意愿并不高
上面分析过,过去4年的二孩的主力军是85后。
这除了85年~90年出生的人,大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传统家庭观的环境长大,不少人还是有这种只有一个小孩太孤独,想要多生一个让孩子有个伴的观念。
但90后愿意生二孩的人正在越来越少,并且呈现越年轻的人,二孩意愿就越低。
二孩意愿低,除了高房价带来的生活成本之外,当前社会整体的进步,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这种女权意识的“觉醒”,对于年轻人二孩比例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我虽然是一个男的,但客观来说,生小孩对女性的影响确实还是太大了。
现代社会,女性可以顶半边天,这也意味着现在大部分女性也是要承担工作,是比较独立自主。
而生小孩对女性来说,首先是会比较影响工作。
生了小孩后,由于整个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很多女性不得不在孩子和工作之间做一个选择。
而且十月怀胎的辛苦,小孩刚出生后哺乳和育儿的劳累,女性在生小孩的事情上确实是牺牲和付出是要多很多。
我自己也是去年才刚有的小孩,虽然我老婆是老师她生小孩对工作是没啥影响,但不管十月怀胎的辛苦,还是哺乳期的付出,着实是要付出很多,我看着都很心疼。
我是一直认为母亲这个角色是最伟大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是否生二孩,我是完全看我老婆的意愿,我老婆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完全尊重她的意愿。
我老婆是比较传统观念的人,就想着多生一个以后比较老有所依,比较有人陪伴,所以她是比较有生二孩的意愿。
但现在这样比较传统观念的人,整体占比应该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然,这个是没有具体数据统计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整体印象。
特别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现在微博上这些网络社交平台,越发极端的去打着女权的旗号煽动性别对立,这实际上已经有点极端化。
在这种极端化的女权现象影响下,不可避免会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女性,越发恐惧生小孩,就更别说生二孩了。
本来女性生小孩确实要付出牺牲比较多,但如果一味去煽动这种性别对立,去把这种付出牺牲渲染成某种恐惧来源,来让越来越多人害怕生小孩,我觉得这种极端现象的背后是有别有用心的势力在恶意煽动的。
而且这种煽动性别对立,动辄上纲上线进入到无脑黑阶段,就更加容易激化一些社会矛盾,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我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除了这种女权意识的因素之外,其实越来越多的男性也不太愿意生二孩。
(5)压力不仅仅来源于经济
其实除了高房价之外,年轻人不想生小孩,很多时候也是来源于精力方面。
有些人说,50年前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动辄生七八个,像我奶奶是生了9个。
当时生那么多小孩都养得起、养的过来,现在怎么就没这个精力呢?
但实际上,此一时彼一时。
当时的小孩基本都是穷养、放养状态,而且当时的生活状态基本就是生产队集体劳作的状态,还比较有时间照顾小孩。
现代家庭男女都要工作,很多时候都还要996加班。
一般小孩都得交给父母去隔代帮忙带。
经常出现一家4口人带着一个小孩还带得手忙脚乱的情况。
我自己的情况还好一些,我毕竟是自由工作者,现在全职在这个公众号写文章,基本都是在家办公的状态,所以平常我是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去带带小孩,就是这样,我都带得感觉有些筋疲力尽了,就更别说需要996加班的年轻人了。
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精力也是一个制约年轻人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我在2018年之前,也是从事互联网工作,也是996的状态。
特别是我在2013年的时候,去北京北漂一年的时候,当时不但是996,甚至是007状态,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忙得跟狗一样,别说生小孩了,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更加没有时间去找对象。
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的年轻人,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现况,这必然会使得年轻人晚婚晚育并且降低生育意愿。
(6)时代的进步,也让人们更多考虑自己
有人说,越发达的国家生育率越低,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只考虑自己,活得越自私。
我倒是不想站在这么居高临下的角度,去指责年轻人不愿意生小孩。
因为我觉得是否生小孩,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
而且本身生活压力这么大,每个人是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客观来说,生了小孩后,确实不可避免要整个生活都围绕着小孩转,基本就很难再有比较多的私人空间和时间。
这对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难以忍受的。
在越来越追求独立和享受的现代流行趋势来说,年轻人会选择晚婚晚育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是经济发展,并且物质生活大幅度富足的情况,选择性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与其去居高临下的批评,我觉得还不如多想一些办法鼓励年轻人生育,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不过说实话,这还挺困难的。
看看日本就知道了,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各种鼓励生育政策都有,但年轻人不想生就是不想生。
所以,我这里也就是说一些我个人的育儿观点。
我觉得有了小白后,整个人虽然劳累指数倍增,也确实少了很多个人空间和时间,但这种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感,却是再多金钱也换不来的。
每每看到可爱的小白,整个心感觉都被融化了,虽然以后他可能更加调皮,到了中二年龄叛逆期的时候可能会很欠打,到了他长大的时候可能也会让人很操心。
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么,这本就是痛并快乐着。
而且我觉得此一时彼一时,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发誓一辈子都要当丁克族不生小孩。
但基本等到30多岁的时候,一大半都会乖乖跑去生小孩。
这除了人到了年龄的这种生育本能,还有对后代的渴望之外,更主要是人总是害怕孤独的生物。
所以,虽然晚婚晚育是必然的趋势,但最基本的生育,我觉得正常大多数人至少还是会生一个,只是20多岁生,变成30多岁生而已。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有生二孩的意愿的人确实比较低,大部分人生一个一般就感觉够了。
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延续来说,两个人只生一个是肯定不够的。
从正常种族延续来说,平均两个人得生两个,才能保持整个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平衡阶段。
所以,当前我们面临最主要问题,是这种出生人口在同时叠加如此多因素情况下,导致的骤然下跌的问题。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未来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到那个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也不需要这么多就业人口,进入到一个大家服务来服务去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是不太需要这么多人口来维持人口红利。
但问题是,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起码还得十几年后才会真正到来。
而我们当前由于第二波婴儿潮,也就是我们的人口结构里数量最多的这群人,正在逐渐的老去。

这使得我们实际上面临很大的整体社会养老压力。
这种情况下,每年出生人口下降速度过快,是很容易对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冲击。
而由于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叠加这样诸多因素,是很容易带来比较多的问题。
而且即使进入智能化社会,人口即使只从事服务业,那也是代表一个个消费人口。
人口越少,整体社会消费就越少,这是很显而易见的。
日本之所以在90年代泡沫化后,陷入到经济停滞的这30年,跟其过去30年人口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并连续12年负增长也有很直接的关联。
所以,我们确实不能对我们当前的人口问题太掉以轻心。
至少我们已经是不需要担心完全开放生育限制,会带来人口暴增的问题。
这是完全不需要研究,就可以得出来的结果。
所以我个人还是希望,我们能尽快直接进入到全面鼓励生育的状况,而且是实质性鼓励。
不要等到鼓励生育已经对出生人口很难有太大刺激的情况下,才去鼓励生育,那就为时太晚了。
本文为个人思考分享,仅供大家参考。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转发文章,欢迎点击下方关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