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80人出去打仗,结果回来81人,世界上最逗的一个国家


文/写不完同学
战争的残酷,在于生命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只要出现战争,人们总会害怕生命的消亡。可是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场战争,国家只派80人出去打仗,似乎放弃了挣扎。然而回来时,部队却有81人。
这场战争发生在19世纪,交战双方无人伤亡,分别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王国。它们一直以来明争暗斗,都想让自己成为德意志的一哥。1862年,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上任,他的目标是带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虽说普鲁士是德意志民族国家中的强国,可是民众的团结程度远远追不上国家实力。于是俾斯麦为了鼓动人心,先派军队收复长期被丹麦占据的北边地区。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要求丹麦在七天限期内归还德意志土地并撤离。
七天时间太短,别说撤离,就是丹麦内部商量也来不及。于是七天以后,丹麦方面没有任何归还的想法,普鲁士立即向丹麦发起进攻。在俾斯麦的谋划下,普鲁士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一仗让所有德意志人民都激动异常,一直被占据的土地被普鲁士要回来了,普鲁士难道要成为领头羊了吗?
想到这,奥地利不高兴了。自己本来和普鲁士不分上下,现在普鲁士打赢了一场小仗就越过自己当老大?不可能。于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866年就爆发了“兄弟之战”,也叫“七星期战争”,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谁才是德意志民族的最强王者。
普鲁士与梅伦堡、意大利和一些北德意志城邦结成盟友,集结了63万大军,准备迎战奥地利。奥地利输人不输阵,也集合了汉诺威、巴伐利亚等城邦共58万大军。战争分为“南、西、北”三线作战。开始后,意大利国王御驾亲征镇守南线战场,他向奥地利发起进攻,却被对方打得大败。
双方只有一次交战,意大利的精锐部队在库斯托查遭到奥地利军队围攻,却一点反应时间都没有,只能丢盔弃甲逃命为上。这也让俾斯麦很是意外,他本以为意大利可以尽可能拖延奥地利,让自己有时间击溃普鲁士另外两条战线。
来不及悔恨的俾斯麦转头关注起北线和西线的战况,主战场是北线战场,双方在此激战已久。这是一场德意志联邦内的战争,虽然不少国家表示中立,可这是“家事”,没有一个家庭成员能置身事外。
于是在奥地利的逼迫下,列支敦士登,这个在地图上小小的一个点,成为了奥地利的盟友。奥地利要求列支敦士登派兵参战,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明立场。于是,列支敦士登派出了80名士兵。
奥地利看见这一小支军队后,哭笑不得,只能将他们派往南方战线继续拖延意大利。因为军队只有80人,强大的意大利军队也不好派出几万人与之交战,所以只留下了百来号人防备列支敦士登军队。
这两支军队每天躲在各自的战壕里,没有想过要和对方大干一场。但也许是这样的日子太无聊,双方都不想这么耗着,于是决定化敌为友。他们知道,这场战争本就与他们没有关系,与其当炮灰,不如高高兴兴开派对。
所以当别处打得轰轰烈烈地时候,这边玩得正开心。不知不觉,战争已经打响了7个星期,普鲁士和奥地利终于迎来最后一战——萨多瓦决战,而最终的失败者是奥地利。但是普鲁士没有对奥地利赶尽杀绝,因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涉及外国势力就不是简单的家事,普鲁士只好作罢。
战争结束,战争双方遣散各国援助军队。而列支敦士登军队回到祖国后,却发现80人的军队变成了81人。经过询问,多出来的一人其实是奥地利的士兵,和大部队走散了,于是跟着列支敦士登的军队走。
奥地利后来与匈牙利联合成立了奥匈帝国,并且生气列支敦士登拖了后腿,加大列支敦士登的关税力度。但没想到,躺平的列支敦士登仍在躺平,奥地利提出的条件通通答应,只要不耽误自己过安乐日子就行,还有人给自己管账,何乐而不为?但回想起那个走丢的士兵,奥地利失利,真的只是列支敦士登的错吗?
· 完 ·
卓文君、柳如是、仓央嘉措、高渐离。。。古人的名字实在是太美了!是不是很羡慕呢?
不怕!今天就告诉你,如果回到古代,你应该叫什么名字。马上让你一秒穿越,变成谦谦君子温婉淑女。以后朋友之间就用古名称呼吧!
来!这里告诉你
↓↓↓
点亮“在看”,当作鼓励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