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将如云,为什么只有韩信有资格被称为“兵仙”?韩信率领大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项羽出兵20万,让大将龙且带队前去救援。两军在山东的潍水旁不期而遇了,楚军人多势盛,龙且这个人又是骁勇善战,韩信很清楚,敌军此时一鼓作气,如果硬碰硬,肯定占不到一点好处。那么该如何利用敌人的骄横呢?“兵仙”把目光望向了眼前的潍水。在大战开始之前,韩信没有日夜操练士兵,而是趁着夜色让人制作了一万多个沙袋,派小股部队带着沙袋来到了潍水上游,找到了一块相对狭窄的河口,这个地形就相当于葫芦的腰盘,士兵用沙袋从这里堵住了河水,潍水也从湍流变成了浅滩。准备就绪之后,汉军开始在楚军营前叫阵,龙且一看,立即是拨马迎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信见到龙且上钩,一边打一边佯装败退,没过多久就把楚军引到了潍水边。这个时候,潍水的浅流只能没及脚跟,人马可以直接淌水而过。汉军在前渡过了潍水,楚军在后一路追击,一字长龙阵正在过河。就在这个时候,埋伏在上游的汉军士兵挖开沙袋,汹涌的河水瞬间奔腾而至。楚军被湍急的河水分隔开来,首尾不能相连,佯装败退的韩信眼见大功告成了,立即杀了个回马枪。已经过河的楚军那是寡不敌众,河对岸的兵马却只能望河兴叹。带头冲杀的大将龙且就这样身首异处,死在了汉军的手中,上篇咱们也说过了,巧渡黄河,奇袭魏军,算是顺天时,那这次葫芦口阻断潍水就是“兵仙”的借地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韩信最厉害的地方还是在于能够精准的掌握对手的心理,谋人和。韩信的彪炳战绩就是十月灭四国,在攻打赵国的时候,他的手里只有几万人马。而赵国却有20万兵马。虽然赵国有兵力优势,但赵国的谋士们建议稳中求胜,汉军远征最好的办法不是跟他们正面交锋,而是偷袭粮草,只要这粮草一断,要不了多长时间,汉军肯定是不战自败。谁想到赵军的统帅陈余不但没有听取这个建议,还重重的呵斥了进言献策的谋士们。陈余的思考很简单,人数占优就应该一鼓作气。当韩信得知这个消息,扶掌大笑,天助我也,根据陈余的傲慢性格,韩信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也打了一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兵仙”,先是派出了1万汉军,让他们背靠河水摆开阵势,陈余和手下得到消息大笑不止,因为稍懂兵法的人都知道,背水设阵那是兵家大忌,但这是韩信让对手看到的,对手看不到的是汉军2000多精锐的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军旗,抄小路藏在了赵军大营附近的山中。韩信锦囊留言:开战的时候,赵军一定会倾巢而出,你们趁机冲进赵军的大营,拔掉赵国的旗帜,插上我们汉军的旗帜,奇袭部队不敢违抗,但心中却有疑惑,将军果真能料事如神吗?当韩信带着主力大张旗鼓的来到赵军的大营前,引诱赵军出站,果不其然,骄横傲慢的陈余竟然真的率部队倾巢而出。汉军几万人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节节败退,被逼到了河边。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就在赵军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后方传来了消息,大营竟然插满了汉军的旗帜,骄横之人都是外强中干的,陈余惊慌失措,阵脚大乱。韩信不仅掌握了敌人的心里,对手下士兵的心态更是拿捏得体。“兵仙”此时纵马高喝,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士兵们看了看身后的大河,再瞅了瞅眼前慌乱的敌军,统帅又一马当先,全军终于发起了绝命反击。这一战,汉军以一敌十经历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赵军。这就是历史上经典的背水一战,察天时,观地利,谋人和,通时势。韩信靠的不是强弩列兵,他就像是跟战场融合在了一起,总能借助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上山变虎、遇水化龙,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这也是他被世人奉为“兵仙”的根本所在。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