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迷们,我们想邀请你来一起探索格斗



你们好,格斗迷们,我是格斗迷的二嫂,好久不见。
尽管格斗迷其实一直保持着每天推送最新的格斗消息,从未中断一日,但我还是想说一声好久不见——我们太久没以格斗迷的名义去做点什么了。
不是因为别的,过去的两年,实在是中国格斗最艰难的两年。

在疫情和市场形势的多方冲击之下,中国的职业、业余赛事都处于半停摆状态。两年里,我见到了太多从前名扬海外的赛事品牌无奈转型、甚至倒闭。
见到了太多正在当打之年的优秀拳手没比赛可打,回老家开了间小拳馆。
作为朋友,我们支持他们的选择,并且祝愿他们迎来新的事业高峰,但我仍然心痛,他们本可以实现更多的。

夜不能寐,常想到仅仅几年前,中国格斗如日中天,一年能有超过500场A级大赛在全国各地打响,B级、业余比赛更不计其数。
那时格斗迷作为比赛和格斗迷们之间的桥梁,我们深入到现场,为你们带来第一手的信息、最深入的采访。

张伟丽成为首位亚洲UFC冠军时,我们在

徐灿夺得世界拳王金腰带时,我们在

魏锐问鼎K-1冠军的时候,我们在

我们曾举办过四届格斗盛典 促成中国格斗跨项目、跨赛事组织对话

我们曾深入大凉山,为“格斗孤儿”呼唤转机

我们曾远赴菲律宾,探寻中国武术散落海外的种子
那时候,我们每天在巨量的信息里,筛选出最有价值、格斗迷们最在意的新闻;可现在,我们要去寻找新闻,仅仅为了填满固定的推送版位。
这不仅是工作的困难,更是心痛,心痛于眼睁睁看着我一直热爱、坚守的东西似乎逐渐走向末路。
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
如果说有什么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你们,格斗迷们。
让中国格斗崛起的,不单是高屋建瓴的2014年46号文件,更是你们从骨子里的尚武精神。
使你们生而热爱这项全世界最简单最美妙的运动,是你们一直以来的热爱和关注,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才有了格斗迷。

← 左右滑动查看→
2022年,我们想把格斗还给格斗迷们,和你们一起共创新的格斗内容,我们将凭借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职业拳手、教练、场馆资源为你们提供最大程度的助力,来一起搞点大新闻。

这可能会是一场异种格斗技术的线下对抗、可能是挖掘某项不为人知的传统格斗技、可能是追踪某个热血少年的奋斗故事、可能是实战验证某一个格斗猜想……
我们诚挚的邀请你走进格斗迷的镜头,每一个突发奇想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个努力训练的人都值得被记录。
肯请转发、留言,把你的好奇或者憧憬发在留言区,我们将在能力范围之内,去促成它、实现它。我们也将实时放出公开招募,邀请你来一起实现。

← 左右滑动查看 →
 
 
企划伊始,先来打个样:
我翻看了格斗迷的公众号、快手、抖音过去一段时间的评论,发现最高频讨论的话题之一是——职业拳手和普通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这其实也是我好奇已久的问题,一方面我深知职业拳手通过专业的训练获得了远超常人的战斗力,打起来几乎没有悬念。
但另一方面,我也听说过一个说法——人类的身体是有极限的,虽然可以通过训练增强力量、反应、技巧,但那只是进化成原本的1.2倍、1.5倍、1.8倍……

如果是这样的话,两个、甚至三个普通人合力围殴,是不是真的能击败一位训练有素的职业拳手呢?
在我向业内的朋友们提出这个好奇后,综合格斗名将王赛大哥率先应了茬,表示愿意帮忙实验。

因此,我决定将这个实验作为格斗迷本年度新企划的开篇,特此公开招募第一批参与实验的朋友,一起探索格斗真相。
我们需要你:
人在北京;
身体健康;
受过一定的训练 ,虽然实验目标是普通人,但还是希望你在测试中至少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体重不要太小,王赛的赛场体重是77公斤,日常则有80多公斤,体重差距过大会让测试失去意义
 

这期企划里,我们将请参与实验者穿戴好护具,在最接近实战的综合格斗规则下,与王赛进行1V1、2V1、3V1……的实战对抗,最终论证职业拳手和普通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实验全程将被记录,展示在格斗迷的各大平台。
报名参与请联络:gedoumi03
让我们一起,为了中国格斗的保留、存续、发展,一切还都在路上

2021年12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提出,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须持证上岗。
而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培训班,是首个儿童青少年体适能领域国家级官方培训、首个最具权威性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国家级证书,更是符合《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上岗要求的国家级证书。
↓点击下图阅读↓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算法改变,不再完全按照发布时间推送到各位的微信中,所以有大量粉丝无法及时查看格斗迷的每日推送,解决办法如下:
 
1. 进入“格斗迷”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这样就会准时呈现,一劳永逸。
2. 点击每篇推文右下角的“在看”,这样系统就会认为你喜欢“格斗迷”公众号,也可以优先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格斗商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