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原子化
又快过年了,身边有个性格较为内向的朋友问我:
“我平时就不太喜欢社交,不爱被别人打扰,平时跟那些亲戚也没什么来往,一想到过年要拜年送祝福就感觉郁闷,这正常吗?”
我说:特别正常。
现在人工作忙生活节奏密集,一年下来也就春节有机会走亲访友,平时谁有时间搭理谁?这就造成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不怎么联系相对生疏的状态。
当生疏习惯了,突然推着你去拜年,笑脸相迎作出热切的样子,很难不别扭。人只会对不熟的人降低交流意愿,并容易产生尴尬的感觉。长时间不联系所带来的生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顷刻融化,人的感情厚度是慢速累积的结果。
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无论买多少的玩具,也无法消解留守儿童眼中的冷漠。
直系血亲尚且如此,更何况所谓的亲戚朋友?所以他对拜年走访的抗拒理所应当。
但我们是很讲究礼节的国度,人情往来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朋友内心也觉得逢年过节不送句祝福很不合适,这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下中国人矛盾的心理。
杨德昌在《独立时代》中就思考了这点:孔学中倡导了许多繁文缛节,人们表面上赞赏学做内心却不认同,认为孔夫子的这些所谓都是装出来的。
形成了题主这种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局面。
随口一句祝福其实已经是维系关系最基础的行为,成本又低效果又好。当然如果他连这都不愿意做的话,那也无可厚非。
现在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原子化,尤其90后这一代在政策影响下大部分都是独子,打小就没有建立娴熟社交语言的能力和机会,而社交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人们越来越恐惧社交。
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越来越远的空间距离与忙碌高压的生活让人们愈发无暇顾及走亲访友,也给这片古老的人情土地带来矛盾。如果有充裕的空闲时间,相信大部分人也不会甘愿深夜守着游戏、综艺自娱自乐的。
逐渐萎缩的社交欲,是当前一代年轻人们对热络表象的怀疑与集体失语。
《我是凯子》
祝你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