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燕子都要从南方回到繁殖地生活,“南方”到底在哪里?



每年春天,穿花衣的燕子都要从南方回到繁殖地生活,但是“南方”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很多长江以南的城市也看不到燕子的身影?最近全国气温骤降,北方部分省市已经降至零下十几度,燕子作为候鸟,此时也已经迁徙到了南方生活。很多人都下意识认为,南方就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但是在“南方”,也有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依然会降至零下,还偶尔降雪。燕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能安全过冬吗?首先我们来聊聊燕子,并不是所有的燕科动物都是候鸟,我们常说的燕子指的是家燕和金腰燕。每年4-7月是燕子的繁殖期,它们会在农户屋檐下营巢,一共繁殖两窝幼鸟。等到幼鸟破壳后,燕子会饲喂幼鸟,并给它们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适应外界环境,学会飞行与独自觅食。等到9-10月,燕子就会带着幼鸟一起飞向南方。但是“南方”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而是温暖舒适、植被繁茂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甚至是南半球。所以燕子在我国的越冬地点一般为云南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台湾地区,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燕子都飞到了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候鸟都有固定的迁移区域,主要呈南北向,主要分为九大区。东亚地区的燕子,越冬点主要在东南亚以及澳洲地区,但是欧洲地区的燕子却是沿着东大西洋飞到了非洲,比如英国的燕子就在南非过冬。长途迁徙的候鸟,需要跨越的距离往往超过了人类的想象,比如:北京雨燕从7月开始迁徙,跨越14733公里,用时111天,到达南非高原。你能想象我们身边的候鸟是刚刚“国外旅行”回来的吗?目前世界上迁徙路线最长的动物,也是一种候鸟——北极燕鸥,它们每年都要往返于南北极越冬,全部行程可达4万公里以上。从我国北方飞到澳大利亚越冬的燕子,花在路上的时间至少要两个半月,它们是如何撑过这么长的时间和距离的呢?候鸟迁徙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脂肪。一般来说,留鸟的体脂肪为3-5%,短途迁徙鸟类为13-25%,而长距离迁徙鸟类则需要达到30-47%。但是,燕子的脂肪储存量却不如同等大小的候鸟。这是因为,燕子在迁徙过程中不需要停下来觅食,它们在白天迁徙,并且是低空飞行,可以随时捕捉昆虫补充能量。燕子几乎只吃在空中飞行的昆虫,到达越冬点后,偶尔会根据当地环境相应的调整食谱。
候鸟能准确地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因为它们非常依赖视觉和感知地磁场的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磁力线感知方向,并通过太阳和沿途的大型地标作为指引。候鸟在迁徙活动中其实非常脆弱,极易受到伤害。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天敌的捕杀。其次,人类设施的玻璃幕墙、高压电线、公路等也对鸟类迁徙造成了很大伤害。再加上不法分子的非法捕猎,每年有50%左右的燕子都无法安全回到繁殖地。既然迁徙这么大费周章,还有生命危险,它们直接留在南方不好吗?其实迁徙是候鸟的本能,也是它们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冬季北方地区气候严寒,食物匮乏,所以它们需要南移。但是这里也有环境优势,比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季昼长夜短,燕子可以有更长的时间去觅食、哺育幼雏,同时这里天敌少,竞争压力也更低。可惜现在乡下屋檐上的燕子越来越少了,大多数鸟巢都空空如也,人类生产活动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种群数量也大幅骤降。燕子的消失对人类的生活看似没有影响,但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人类最终也会自食其果。#为什么这些年很少看到燕子了##动物##燕子迁徙##燕子##候鸟为什么要飞回北方,不在南方生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