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1月29日,在青海省都兰县的沟里乡附近,出现了四只毛茸茸的雪豹,还被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拍下了“四豹同框”的珍贵画面。
第一张是三只雪豹趴在山岩上晒太阳,齐刷刷看着负责拍摄的无人机,模样非常可爱。
第二张照片的拍摄距离比较远,要仔细看才能找齐4只雪豹。
别看这照片上的雪豹那么清晰明显,如果换一个角度,你不一定能找到照片里的它们。
不信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能“隐身”的可爱大猫
先来一张入门级别的“找雪豹”:
有没有一眼发现照片里的雪豹呢?
这张照片里,虽然雪豹的毛发颜色再加上落雪,看起来和周围的山岩真的非常像,不过因为距离很近,所以找起来并不难。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的距离比上一张远了些,不过在“找雪豹”里还算比较简单的,照片里有一只雪豹正在看着你。
这张照片的拍摄距离和上一张差不多,不过画质不太清晰,稍微要难一点。
照片里的雪豹同样在看着你,不过不止一只,而是足足有四只,看你能不能找到它们?
提示一下,这张照片里的雪豹距离很远,并且全身都露了出来,是一对母子。
如果前面那张照片里的雪豹母子你都找到了的话,那可以再试试找这一张照片里的雪豹。提示:这张照片里只有一只雪豹,正在慢悠悠的散步。
要是上面这几张“找雪豹”你都成功了的话,那我们就要放上最难的一张照片了:
照片里的岩羊,是雪豹最爱吃的主食,它们的皮毛颜色已经和裸露的山石很相似了,但是雪豹比它们隐藏得更好,正在岩羊身后盯着它们。
看了这几张照片,你应该能感受到雪豹的隐身能力有多强了,它这一身和其它豹子不同的毛色,来自于它们在雪山上生活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完美融入了高山荒原。
我们会把正确答案放在文章结尾,接下来就要带你近距离欣赏一下,身为雪山高原顶级猎食者、有着“雪山之王”头衔的雪豹了。
放错了,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雪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因为它们通常只会在海拔2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活,就算是海拔较低的四川横断山区,雪豹也只在山脉最顶端活动。
这些高山地带基本都是严寒气候,最多只能长出一些低矮灌木,完全处于森林线之上,大部分地区都是裸露的山岩,山势陡峭嶙峋。这么艰难的自然条件,在没有无人机之类高科技产品辅助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观测到雪豹的。
豹跳!可以看到雪豹肚子上的毛毛特别长
想要在这种环境生活,少不了一身厚实保暖的皮毛。雪豹背上的毛就有2.5厘米长,肚子上的毛更是长达6厘米。
真实的雪豹,是豹属动物里个子最小的一种,最大体长也不到1.3米,体重基本在30—50公斤范围,全靠这一身长毛毛,才让它们看起来那么身强体壮。
因为常常在雪线附近活动,雪豹的爪子特别宽大厚实,就像雪地靴一样,既能保暖,又能让它们在雪上行走更加方便。
给你看看爪爪
雪豹还长着一条引以为傲的长尾巴,基本上,这条尾巴只会比自己的身体短一点,也有些雪豹的尾巴会比自己的身体更长。
任何一个大猫爱好者都无法拒绝这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就连雪豹自己也一样。如果去动物园看雪豹,很容易就能看见它们叼着自己的尾巴玩,这是别的大猫都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某些尾巴超短的猞猁。
成年豹豹爱吃自己的尾巴
小豹豹也爱吃妈妈的尾巴
“我胆子小,但是我的尾巴超棒!”
雪豹,世界上生存范围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雪山之巅最顶级的猎食者,行走在风雪之中的孤傲杀手,却总是被人类看见最不聪明的一面。
滑下去了
纪录片中,一只本应该去传宗接代的成年雪豹,却只想翻肚皮晒太阳睡觉
因为雪豹这些看起来不太聪明的行为,这种曾经行踪神秘的大猫,现在也成了“猫中网红”。
喜欢雪豹的人应该都知道,雪豹是一种莫名其妙就会被吓一跳的动物,比如被自己的孩子吓到起飞,被身后的摄像头吓到翻肚皮:
又比如自己玩着玩着突然被吓一跳:
豹豹起飞!
甚至还有这样的:小雪豹把自己妈妈吓了一跳,然后又被妈妈吓了一跳。
尽管被惊吓的雪豹看起来有点傻,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雪豹的弹跳能力非常好,这种弹跳力也是它们在野外生存的本钱之一。
高山上的雪豹,只有在冬天才会往山下移动,从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跑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区域,其余时候都生活在植被稀少的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夏天,最高甚至能在6000米海拔的地方活动。
雪山之巅的无聊豹
这些地方缺少植物,也保存不住太多泥土,基本都是大片裸露的山岩,地势非常崎岖陡峭,碎石也很多。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攀岩和跳跃都是必备的技能。
雪豹爱吃的岩羊就是个攀岩高手,为了捕猎这些灵活的猎物,雪豹只能比它们更厉害才行。灰白色长着黑斑的皮毛有着超强的隐蔽性,厚厚的大肉垫能让雪豹悄无声息的接近猎物,除此以外,它们的大尾巴也是功不可没。
雪豹也会用尾巴来表达情绪
自然界里很多动物都有尾巴,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你可以想一下,成天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猴子们,它们的长尾巴是不是一个比一个灵活?
除了勾住树枝,猴子的长尾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当猴子在跳跃的时候,它们的尾巴会在一定范围内不停甩动,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平衡,雪豹的长尾巴作用也是一样的。
除了这种正经的用途,在雪豹的日常生活里,这条大尾巴还有很多“不正经”的功能。
雪豹全身的毛都非常厚实,尾巴上也一样,又长又厚的尾巴,在它们睡觉的时候既可以当被子,又可以当枕头,简直就是在雪山地带生活的必备良品。
在雪豹结婚之后,这条大尾巴不仅给自己用,还能给伴侣用,枕起来舒服,更可以增进感情。
睡醒之后,大尾巴就是雪豹最好的玩具,有事没事就甩到嘴边吃一口,在雪豹妈妈带孩子的时候,尾巴也是最方便的“逗猫神器”。
虽然现在还没研究出来雪豹为什么喜欢吃自己的尾巴,不过在观测了动物园里的雪豹之后,有人猜测,咬尾巴可能是雪豹排解无聊的一种方式。
吃着尾巴发呆
但是,它们吃尾巴的行为也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紧张、应激等不良反应,因为动物园里的成年雪豹,明显要比野外的成年雪豹更经常咬尾巴,甚至出现过咬着自己的尾巴一直转圈、类似刻板行为的反应。
因为生活区域太过狭小,或者长期受到某种压力,都可能会让人工饲养的动物出现精神问题,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就是反复做同一个动作,这就叫做刻板行为。
而小雪豹倒是在哪里都喜欢咬尾巴,毕竟小幼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玩嘛。
“最喜欢妈妈的大尾巴了!”
王者的实力,濒危的命运
虽然雪豹胆子小、容易被吓到飞起、有事没事吃尾巴,看起来不太聪明,不过当它们在雪山高原上开始狩猎的时候,依然有着顶级猎食者应有的风采。
雪豹生活的地方,气候严寒环境艰苦,动物分布的密度很低,这就意味着,雪豹需要面积更大的领地,才能保证领地内的猎物足够它们生存。
科学家对雪豹的GPS项圈进行过定位追踪,结果显示,雌性雪豹的领地范围最大在200平方公里左右,而雄性雪豹则需要接近400平方公里的活动面积,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大型猛禽。
猫科的脸上有气味腺体,在任何东西上磨蹭都代表着“这是我的”
雪豹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其附近的高原上生活了数百万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让它们进化出了与众不同的灰白色皮毛,还有输送氧气能力极强的血液,也只有这样才能支持它们在氧气稀薄的高山上生存。
它们的血液对氧气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当雪豹来到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园之后,时常出现类似“醉氧”的反应,精神面貌远不如它们在野外的时候活泼。
嗜睡就是醉氧的一种表现
因为身体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山严寒气候,所以雪豹的猎物也都是同样生活在高山地带的动物。以岩羊、北山羊和捻角山羊这些山羊族动物为主,加上一些高原兔子、旱獭、雪鸡之类的小动物,组成了雪豹的特化食谱。
前面已经说过,高山地带的动物分布密度很低,雪豹同样也是。虽然在地图上看,雪豹的分布范围不小,但实际上它们的数量并不多。
野外拍摄到的雪豹妈妈和一个宝宝
因为观测困难,所以目前全世界野生雪豹的种群数量统计不算很准确。2016年的统计显示,现在全世界的野生雪豹,总数大概不到8000只,其中约有40%生活在中国境内。
不得不提的是,雪豹和世界上许多野生动物一样,都遭遇过人类的偷猎和侵占栖息地。雪豹的皮毛厚实而美丽,它的爪、牙、骨头等等也是非常珍贵的收藏品,因此,单单在中国,从1990年到2012年间,至少有432只雪豹死于盗猎。
在西藏破获的一起案件里,就缴获了20张雪豹皮
另外,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牧民所养的家畜也会伤害到雪豹。每到冬季,高山上的植被枯萎,野生羊群就会往低海拔地区移动。在它们过冬的位置,曾经是没有人类的,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牧区。
为了不让自家牲畜的牧草被抢占,人类会把这些野生动物驱逐,而同样跟着食物下山的雪豹就没了吃的。它们不适应低海拔和植被茂密的地方,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雪豹为了填饱肚子而捕猎家畜,二就是雪豹抓不到猎物饿死。
现在的雪豹,在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是易危级别,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在实施对雪豹的保护了,到如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次在青海被拍到的四只雪豹就是一个很好的象征。
雪豹身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自然环境中任何微小的变化,累积到最后都会直接体现在雪豹的生存情况上。反之,只有在自然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雪豹的种群数量才有可能增加。
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也曾经拍到过一个雪豹妈妈带着三个宝宝
虽然看起来体型都差不多,不过,雪豹基本都是独居的,这样几只成群,只可能是一个妈妈带着孩子。
雪豹宝宝一般会跟着妈妈生活一年半到两年,而它们成年的年龄是两到三岁,从体型上来看,这三个雪豹宝宝差不多已经到了离开妈妈的年纪。
希望在不久之后,这三个宝宝都能成功拥有自己的领地,成为新的“雪山之王”。
最后公布“找雪豹”的答案:
不知道你找到了几只雪豹呢?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