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残忍的恒河猴实验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残忍的恒河猴实验,用铁丝和绒布为小猴子做了两个“妈妈”,证明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恋,不仅来自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母乳,还需要温和的陪伴!哈利·哈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30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学的职位以后,他就开始长期研究恒河猴的智商和心理特征。为此,哈洛常常要把小猴子单独关在笼子里做实验。笼子里有一个奶瓶,地上还铺着一块柔软的毛巾。有一天,哈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孤零零的小猴子在抱着奶瓶喝完了奶以后,就会立刻扔下奶瓶,然后躺到毛巾上,并紧紧地抓住它。当哈洛想要拿走毛巾时,它会大发脾气,并展开攻击。据统计,小猴子抱着毛巾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抱着奶瓶的时间。于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哈洛,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它用铁丝制作了一个“母猴”的形象,然后在里面安装着一个奶瓶;然后又用柔软的绒布设计了一个“绒布妈妈”,但没有在里面安装奶瓶。然后哈洛将小猴子和两个“妈妈”关在一起,一开始小猴子因为离开了亲生母亲表现得非常害怕和暴躁,不仅会经常刺耳地尖叫,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
但是几天后,小猴子开始适应新环境,它尝试着去抱绒布妈妈,用手抚摸妈妈的脸,轻轻咬着它的肌肤,在它身上蹭来蹭去,最后开始尝试吸取奶水。由于绒布妈妈没有奶水,所以小猴子只能小心翼翼地来到铁丝妈妈面前。铁丝妈妈看上去表情凶恶,身上也毫无母亲般的温软,但是铁丝妈妈为它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奶水。然而,和那个抱着毛巾的猴子一样,在喝完奶水以后,它就迅速投入了绒布妈妈的怀抱。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幼猴在拥抱上所花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吸奶的时间。由于,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 94%,这让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源自于接触,而不是奶水,如果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这个结论在当时来说并不简单,因为在1930-1960年,全世界都受到“行为主义”学说的影响,人们认为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母“爱”,而是母亲满足了他们进食的欲望,即母乳。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存在,它的表现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孩子想吃什么东西,会被父母认为是“贪吃”;多玩一会就是“贪玩”;多睡一会儿就是“贪睡”。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不知道满足的“小怪兽”,需要用暴力压制和驯服。父母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将他们抚养长大就是“父爱母爱”,然而哈洛的实验说明,符合灵长动物天性的“爱”应该是接触,它需要温柔和情感,而非暴力和物欲。哈洛的实验并没有结束,它开始在“绒布妈妈”身上设置机关,一旦小猴子抱紧绒布妈妈,它的身上就会弹出钉子把小猴子扎得疼到乱叫,或者被喷射出的冰水打得瑟瑟发抖。然而,令哈洛惊奇的是,无论被“妈妈”伤害了多少次,小猴子总是尝试去拥抱它,即使遍体鳞伤也没有放弃过。这令人心碎的一幕让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纯真的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和依恋是毫无条件的,即使被伤害了无数次,母亲依然是它的最爱。而这一幕同样发生在了我们的现实社会中:2018年12月22日,一则虐童视频在网上流传。深圳一名女童在被父母扇耳光、摔打等家暴后,却默默站了起来,她不哭不闹,也从来没有逃离的打算。谁都能看出来她的麻木与心死,但是她不会离开,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是潜意识里认为,这里有她最亲最爱的人。实验到了第三阶段,这些和铁丝妈妈以及绒布妈妈一起长大的小猴子们,在残缺不全的母爱中长大了。哈洛将它们放回到了猴群之中,但是这些童年不幸的猴子和正常长大的猴子相比,更加自闭、暴力,甚至会自残,咬伤自己的手臂。而且,它们不会交配和繁殖后代,甚至攻击靠近的公猴。于是哈洛设计了一个残忍的“强暴架”,将其中的母猴绑在木架上,让公猴完成交配。结果有20只母猴怀孕并生下了幼崽,但是它们似乎因为童年不幸,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更不知道如何养育后代。有的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则对孩子漠不关心,只有一小部分似乎本能地想要去“爱”孩子,但是它的养育行为显然很笨拙。无数学者试图通过这些实验理解孩子、父母与爱的关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生下来就必然带有攻击性,而攻击性同样代表生命力。如何化解这种攻击性就需要“爱”!婴儿生下来以后会依靠本能找母亲喝奶,他们的动作可能会比较粗暴,甚至咬疼妈妈。此时,如果母亲以温和的态度化解这种攻击,就会点亮母爱;而如果母亲拒绝和打压婴儿,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带有怨恨,认为世界没有接纳他/她。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类似的怨恨越积越多,就会爆发地非常强烈。或者对外爆发走上犯罪道路,或者对自己爆发,变得自闭抑郁。爱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所有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头条创作挑战赛##恒河猴实验##母爱#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