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玻璃:美国抢破头,却被中国科学家毅然带回国!究竟什么来头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几年前,一位叫潘锦功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报酬,不顾美国的阻拦,直接带领团队回国创业,并一举拿下了多项世界专利。
靠着这些技术,我国成功在光电领域卡了西方脖子。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潘锦功又是如何将这项技术给实现的?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1996年,潘锦功大学毕业后,又顺势考取了美国的新泽西州大学。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了“发电玻璃”这个概念。
当时,新泽西州大学有好几个光电项目研究组,比如晶体硅系列和薄膜电池系列。由于晶体硅这些项目已经被学长们选完了,所以潘锦功只能选择薄膜电池。这一干,就是10年。
由于当时薄膜电池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前人已经研究多年的晶体硅项目,潘锦功要探索的路太多太多。但这些困难都难不倒潘锦功,为了能做更多的实验,潘锦功自己出资购买各种原材料,每天泡在实验室里,重复一遍又一遍的实验。

终于,在2006年的时候,潘锦功的薄膜电池项目首次出现突破。当时他手底下有个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项目组,光电转化率已经实现了15%。这在薄膜电池领域已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美国的XsunX公司在看到潘锦功的实验成果后,决定花450万美元将其买断。其实当时潘锦功是不愿意将这项技术出售的。毕竟这项电池技术凝结了潘锦功团队多年的心血,其发展前景也很广阔,就这样直接卖给别人了,多少有点舍不得。

但是,老话说的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潘锦功也不例外。
他看到实验室里简陋的装备,研发人员低廉的工资,接下来做实验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潘锦功认命了,忍痛将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这项技术卖给了XsunX公司。
后来XsunX公司凭借这项技术,把企业市值做到了2.2亿美元。可以说,潘锦功手里头的这个项目,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带着新型电池技术强势回国
到了2010年,潘锦功靠着转售技术的这笔钱,成功研发出了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相比于转化率只有15%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高达18%。如果是在绝对环境下,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最高可达32%。
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后,许多美国能源公司纷纷慕名而来,希望以诚挚的价格拿下这项技术。这一次,潘锦功选择了拒绝。倒也不是因为他财务自由了,主要是上次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给了他太大的启示。

自从XsunX公司拿到这项技术后,就成功实现了美国牧场的太阳能化。大量的牧场棚顶都配备了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牧场主们不需要操心任何电费开销,就能把牧场打理的井井有条。
与此同时,XsunX公司还把这项技术应用在了医院上面。许多小型医院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继续完成手术,主要就是因为有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源源不断的供电。
对于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化应用,潘锦功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这次不能再把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拱手让人了。于是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这项技术带回中国。当然了,潘锦功团队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还考虑到了另一个重要因素

那时候美国的科研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资产比人重要。就算一项技术凝聚了科学家99%的心血,最后他也只能拿到10%的报酬。至于其他的收益,全部都被资本和市场给吞噬了。
尤其是在美国华人这一块,大家都把华人当做科研机器,你做到再强,顶多算是个科研达人,没法触碰到管理层的天花板。所以在美国发展并不靠谱。
相反,如果把这项技术带回中国发展,届时不仅可以赚取丰厚的回报,还能青史留名,在职称上评优评先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然了,潘锦功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肯定不是为了评优评先。他主要也是考虑到了我国在这个领域中的技术空白,所以才会心心念念的想要回国,把祖国的光电事业做大做强。

此外,近几年中国的发展,也给了潘锦功回国的信心。他知道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实验设备简陋的中国了,各种科技资本也比较强大,所以他相信这项技术在国内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就这样,潘锦功团队拒绝了美国资本的利诱,强势回国。
据说当时有一家美国公司给潘锦功开价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个亿。后来更是有一家印度公司出价1亿美元,想要买断潘锦功的技术。但这些都没有让潘锦功动心,因为他明白,祖国更需要他。

然而,正当潘锦功准备启程回国的时候,美国海关却以技术泄露为由,不让其出关。美国方面觉得,潘锦功在美国多年,利用美国先进的实验设备,研发出了这项技术。现在就想直接带回国内?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无奈之下,潘锦功只得通过各种特殊渠道,一一打通美国海关的各层关系,最终才得以回国。不过这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潘锦功只能孤身一人回国,不能带走团队,更不能带走技术资料和核心数据。

但这难不倒潘锦功,因为所有的核心技术都刻在他的脑子里了。这一幕,是不是跟多年前钱学森院士回国似曾相识?正因如此,人们也给潘锦功先生取了一个外号:“钱学森第二”。
融资受阻,国家出手
2011年,潘锦功正式回国。落地成都双流机场后,他受到了诸多光电领域专家的接见。大家纷纷把潘锦功博士奉为掌上明珠,期待他把中国光电领域的发展带上一个新台阶。
在成都组好团队后,潘锦功便成立了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亲自担任总经理。计划把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市场化,实现大规模量产。

然而,正当潘锦功博士踌躇满志之时,他遇到了事业上的第一个打击,融不到资。当时许多风投公司并不看好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他们认为这项技术不环保,而且市场推广面有限。
面对资本的质疑,潘锦功博士苦口婆心的介绍这项技术的优劣之处,但这都无法打动风投们。在最艰难的时候,潘锦功博士甚至面临着团队解散和公司破产。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出手了。为了帮助潘锦功的团队度过此次危机,国家直接拨款1.5个亿,作为潘锦功团队的项目启动资金。
看到国家出手了,地方政府也开始助力潘锦功团队。四川省科技厅给潘锦功团队拨款400万,成都双流区给潘锦功团队拨款2000万,四川省经信委给潘锦功团队拨款2460万。

靠着这些源源不断的资本,潘锦功的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盘活了。经过7年时间的艰苦攻关,终于,在2017年,潘锦功团队成功实现了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当厂房里第一块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生产出来后,潘锦功团队痛哭流涕:“终于成功了!”
由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玻璃才0.72平方米,而掌握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企业更是聊胜于无,所以潘锦功博士的这项技术,着着实实卡了西方国家脖子。
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发电玻璃订单纷至沓来,许多企业都想将这种发电玻璃应用于自家的建筑物上。光是2017年那一年,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收到的订单金额就高达1.7亿人民币。

该技术对中国意义有多大?
为什么这些企业都会对发电玻璃趋之若鹜呢?难道它真的比其他发电装置还要强?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目前上海最高的楼是上海中心大厦,高达632米,整个玻璃幕墙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如果全部用发电玻璃来替代的话,不仅可以让整栋大厦的电能自给自足,还能供应旁边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
也就是说,一旦采用发电玻璃以后,接下来的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物再也不用担心能源问题了。不仅如此,还能把多余的电能供应给其他电力设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正因如此,国家才会大力投资这个项目,争取在光电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已经在光电领域独占鳌头了。像光伏产业,早就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如果再加上薄膜电池系列,届时我国将会成为世界光电材料出口大国。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