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会“放毒”!科学家发现:嗜杀酵母会释放毒素,杀害同类



酵母会“放毒”,那馒头还能吃吗?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毒害现象:嗜杀酵母会释放毒素,杀害同类。 自然界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连酵母菌也不例外。它们为了抢夺生存空间,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含有毒素蛋白的菌株。这种毒素蛋白被称为嗜杀毒素,会杀死同一属敏感菌株,包括自己的后代。甚至,有时杀急眼,还会杀死不同属的敏感菌株。 这种“杀死别人,成全自己”的酵母,我们将其称为“嗜杀酵母”。 一般而言,所处环境的酸碱值、温度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嗜杀毒素的分泌。不同的酵母喜欢的温度和酸碱度不同。但一般温度为25-30℃,酸碱值为5.0-5.5时,嗜杀毒素的活力最强。 在酸碱值和温度均适宜的情况下,酵母会极快地提升分泌毒素的速度。并且,此时的毒素最具活力,杀伤力也最强。相比于温度和酸碱值,乙醇、葡萄糖等则对嗜杀毒素活力影响不大。 
但近期,也有人研究葡萄糖对毒素分泌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葡萄糖丰富和葡萄糖有限的条件中,分别培养酵母,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缺乏葡萄的状态下,酵母会释放更多的毒素。这些“饿急了”的酵母疯狂的杀戮着自己的同类,以及其他的微生物,以此抢夺有限的资源和生存空间。 研究人员将这种行为称为“迟到者杀戮”。它们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避免大规模的饥饿,把其中更有可能延续其优秀血统的后代保留下来。 看到酵母会释放毒素,不少网友就急了:自己每次都用酵母粉发面,会不会中毒? 的确,有一些酵母菌会引起感染,如假丝酵母,俗名“念珠菌”,会导致20多种疾病,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但是,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1500种酵母,是我们日常生活蒸馒头、烤面包、酿美酒所需要的。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一定量酵母,面包会更松软,美酒会更醇香,不必过度担心。而且,人类第一次发现酵母菌会释放毒素、毒杀对手,就是在食物中。
 1963年,两个外国人在保存啤酒酵母菌时,发现了酵母菌株间存在着相互毒杀的现象。因为与吃有关,这现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此,人类开启研究嗜杀酵母的历程。随后,在啤酒、白酒、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相继发现了这一现象。 此后,在酿白酒的汉逊酵母中,造酱油的结合酵母中,以及进行石油发酵的球拟酵母和一些其他酵母中,都分离得到的嗜杀菌株。 所以,虽然嗜杀酵母会释放毒素,但也不用太担心会毒到自己。毕竟,人不是微生物。而且,自然界中很多东西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我们吃得更好,活得更爽。 酵母是酒的灵魂,嗜杀酵母最主要的一个用途,就是保证酒的质量。在过去,酒类在发酵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野生型酵母污染。会使正常的发酵过程减缓或停滞,降低产品的质量。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人们会在发酵的过程中加入嗜杀酵母。 后来,科技水平提升了。人们甚至通过遗传育种技术,将嗜杀酵母的嗜杀基因,转移到酿酒所用的优良酵母中。以此,普通的酵母也能变成“嗜杀狂魔”,实现一种酵母,多种用途。自己的野生酵母自己清理,净化发酵体系。保证发酵过程正常进行,得到更高品质的酒,卖个好价钱。 此外,从一些蔬菜、水果、饮料和海洋生等一些地方分离出来的嗜杀酵母具有抗真菌和抗酵母菌的作用,用于保鲜、防腐有奇效。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应用就是,用嗜杀因子抑制指状青霉的生长,从而防止水果长毛、发霉、腐烂等情况。 随着对嗜杀酵母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这种毒素不仅能杀死同类,还能杀死一些微生物。于是,便开始研究将嗜杀毒素运用于医药领域,发明一种抗真菌剂。一举消灭头藓、手藓、花斑病等,困扰人类的多年的皮肤病。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最典型的问题是,嗜杀酵母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最适宜的酸碱度是5.0-5.5,而人体的皮肤的温度通常为36-37.5℃,酸碱值为4.5-6.5。嗜杀酵母如果遇到环境不好的皮肤,就会失去稳定性和活性。换言之,这只抗真菌剂,在人类的皮肤上会经常失去药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找到更多运用嗜杀酵母的方法。它也会更多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放毒”。
“温泉鱼”有多恐怖?吃脚皮只是在麻痹你,整条鱼进去只剩骨架
一口吞下50斤大猪头,被卡住喉咙后生不如死,科莫多巨蜥会不会被自己的食物噎死?
“目前世界上只剩下30颗氢弹,只有中国拥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