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肠息肉久拖不治,终“熬成”结直肠癌!其实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消灭它




肠道是人体各项组织器官和组织细胞主要依托的消化器官,肠道主要是指胃部细胞的蠕动活力从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肠道的蠕动活力和排毒性能将长期储存血管壁以及肠胃黏膜当中的垃圾和毒素运输于体外维护健康的生命体征。

得结直肠癌真的很冤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数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患结肠性息肉总体发病率达到了52.7%以上,而有接近92.5%的结肠性息肉和结肠炎会随着疾病的蔓延转化成结直肠癌,但值得注意的是,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有关:直径越大,数目越多,癌变的几率就随之增加!但是,它的生长极其缓慢,英国有个科学家,在自己身上观察肠息肉到癌变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发现这个过程大约需要8-10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很多患者曾经有无数次机会发现它、消灭它,甚至有的人其实已经发现了,但是却没有重视,最终让病灶彻底癌变,实在令人惋惜。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得结直肠癌真的很冤。

为什么肠道会长肠息肉呢?
01
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等这类食物,对肠道的负担很重,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是时间久了患者就容易便秘、出血,而且食物中的油脂、毒素大量堆积在肠道中,持续刺激肠道黏膜,肠道病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02
年龄因素
根据临床研究学家和科研学家对肠道息肉的发病率和发病机制做过相应的调查和诊断,年龄越大,肠道息肉的患病几率也会越高,40以下人群发病率多为20%以下,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则会上到52.7%以上。
03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04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5
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06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失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失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7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发现肠息肉要不要尽快切除?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1.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2.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重疾不重健康提示
Health tips
早期发现肠息肉并切除,即可杜绝其发展成为肠癌。洪楚原教授表示,做肠镜是最直接的筛查手段。建议大众在50岁前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可以提前5年,甚至10年。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并遵医嘱定期复查。第一次肠镜没有发现息肉的,可以3-5年再做一次,因为诸多因素,或许太小没发现,所以还是需要再做肠镜;对于第一次查出低中风险息肉的,切除术后复查,建议每年查一次。

往期推荐
1、华为核心高管丁耘运动中突发猝死去世 | “猝死”的四大征兆 不可不知
2、全国高血压日: 患者超2.5亿,年轻人占比已超20% | 附全国医院心血管病综合排名TOP100
3、晨起,想拥有好身体请记住“两忌三宜” | 健康管理科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