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些人吃饭时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就很快的把食物吞了下去,但是大家知道用餐时吞食食物太快会诱发食道癌吗?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用餐时太快的吞食食物会后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01
用餐太快会引起炎症
食管是食物经口腔到胃的通道,它的管壁是富有弹性的组织,由黏膜上皮层、黏膜下皮层和肌肉层组成。食道腔最里面的一层是黏膜上皮层,又薄又软,它直接同食物接触,而且最为频繁和密切,因此很容易受到食物的多种刺激。
进餐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的咀嚼,颗粒粗糙、温度较高的饭菜,很容易损伤本身就很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使其破溃,引发急性炎症。如果炎症在食管的上皮形成瘢痕,显然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功能,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
02
用餐时间要多久才合适?
用餐细嚼慢咽并不是越慢越好,因为消化食物的消化酶有分泌高峰,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在分泌高峰中消化酶的浓度达到最佳的食物消化点,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分解吸收。如果吃了油性较大的食物,受到脂肪的刺激,胆汁会一下子从胆囊排到肠内,集中消化脂肪。
但用餐时间过长,胆汁会“分期分批”地进入肠内,如果胆汁数量不够,可能不会充分消化脂肪,容易堆积脂肪,导致肥胖。所以说,过快或过慢进餐都可能导致肥胖。专家建议,每餐细嚼慢咽的时间最好在二三十分钟左右,这是指实实在在咀嚼、吞咽的时间,并不包括吃饭中推杯换盏、聊天的时间。
03
食道癌与那些病因有关?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初起症状为偶感吞咽困难,特别是食固体食物时尤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进半流食、流食时亦有困难,最后可致喝水即吐。中医称之“膈中”、“噎膈”。
食道癌的发病主要与以下5点有关:
(1)亚硝胺类: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研究表明食道癌高发区林县食用酸菜的居民,胃液、尿液中存在有诱发食道癌的甲基苄基亚硝胺、亚硝基吡咯烷、亚硝基胍啶。并发现食用酸菜量和食道癌发病率成正比。
(2)食管粘膜的损伤:长期喜进烫食、粗食,饮浓茶,多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病变,也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吸烟、饮烈性酒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关系。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3)霉菌致癌因素:用霉变食品可以诱发小鼠食管和胃的癌前病变或鳞状上皮癌。这类霉菌与亚硝胺促癌有协同作用。
(4)微量元素与食道癌的关系:食道癌高发区人群中血清钼、发钼、尿钼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钼都低于正常。林县食管癌高发区水土中缺少钼,钼的抑癌作用被多数学者证实。
(5)遗传因素: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高发区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患病家族屡见不鲜。
丁老师的新书——《直面重疾:肿瘤篇》中,丁老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教授讨论过食管癌相关内容,节选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Q
丁云生:
今天,我们谈谈消化系统肿瘤的相关问题。在我的印象中,消化系统肿瘤非常高发,像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肠癌等癌症,占了肿瘤发病率的“半壁江山”。田主任,您能不能谈一谈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
A
田艳涛主任:
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整个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加在一起,占到肿瘤总发病率的 60% 以上。所以消化系统肿瘤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绝大部分的消化系统肿瘤,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以胃癌为例,如果我们每顿饭都好好吃,胃癌的发病率就会降低很多。那么,哪些生活习惯会降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呢?
首先,吃东西不要太咸。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18 周岁以上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是 12 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5 克摄入量。如果我们将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降到 6 克以下,对我们的身体会有利得多。
其次,吃东西不要太烫。据我所知,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很多地方,人们喜欢吃很烫的食物。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喜欢喝非常烫的粥,这对食道非常不好。
再次,不要喝高度白酒。高度白酒也是很伤身体的。
最后,不要吃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不仅含盐量高,而且有很多添加剂,这些东西会诱发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食管癌和胃癌。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这些不良习惯时,要尽快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降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癌症固然可怕,只有当我们直面了解它时,才能远离,推荐大家阅读《直面重疾:肿瘤篇》:
《直⾯重疾:肿瘤篇》是⼀本以讲解恶性肿瘤为主旨的书。作者丁云⽣通过与国内16位知名医⽣对话,为读者系统性地梳理了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本书分为⼗六节,主要介绍了肺癌、胃肠癌、甲状腺癌、肝胆胰肿瘤、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以及病理科与癌症诊断、恶性肿瘤常⻅的治疗⽅法等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全⾯地了解恶性肿瘤,以此来预防、筛查、诊治癌症,并合理地进⾏重疾风险的规划。真正做到直面了解重疾、进而远离重疾。
新书正在火热销售!
书籍价格:128元/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愿天下无疾,重疾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