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
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有基础病的老人陷入新冠“死亡陷阱”
通过公布的数据来看:死亡病例65岁及以上约占90.1%,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
国内研究指出,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与糖尿病患者对缺氧的机体反应会降低,最容易遭遇沉默性缺氧,类似症状通常出现在高原反应、慢性肺纤维化(慢阻肺)等疾病。因此,沉默性缺氧的高风险人群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阻肺患者等,尤以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最为危险。
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例如,九十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发现异常时已经缺氧很长时间。特别是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顾的老人,这种“沉默性缺氧”的风险可能更高。
在医疗方面,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沉默性缺氧会严重干扰医生做出重要医疗决定的时机,例如是否转ICU或是否需要气管插管、是否需要辅助输氧。
对居家治疗的患者而言,沉默性缺氧会造成患者错误估计自身病情,耽误最佳送医抢救的时间,导致死亡率大幅提升。
还有很多老人病例当新冠肺炎病情恶化时,会出现以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大量炎性渗出以及肺的实变,就会出现“大白肺”的情况。也就是说,新冠肺炎重症的患者肺里有较多黏液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将小气道堵塞,气体就无法进入到肺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缺氧,呼吸费力,经手指末梢测得的血氧饱和度逐步下降,随病情加重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老人如何躲开“新冠死亡陷阱”
老年人感染后,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出现哪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1、要密切观察老人生命指征的变化
对于老人,要密切监测自己身体的整体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脉率、呼吸、外周血氧饱和度等,出现恶化及时就诊。
2、要注意观察老人一般生活情况的变化
比如是否能够很好地进食,大小便的情况是否正常,有无尿失禁、小便量明显减少等。
3、注意老人的精神状态
如果老人出现明显的嗜睡、交流障碍、不认人、表达没有逻辑等情况,都是危险的信号。
4、做好及时就医的准备
如果出现了一些新的异常症状,比如本来没有呼吸困难,现在出现了呼吸困难等也需要及时就医。
合并像慢阻肺、哮喘、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之后出现基础疾病加重时,也需要及时就诊。
大于80岁、基础疾病特别严重且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老年人一旦感染,家人在观察照护时要更加细心,出现问题更要及时就诊。
5.家中提前准备血氧仪及制氧机
有的老人在严重低氧(甚至血氧饱和度低于70%)时仍没有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这是非常危险的,需要立即吸氧。”
居家可以准备一个血氧仪和负氧机以备不时之需,血氧仪夹在手指上就可以监测血氧情况,如果缺氧可以使用家用制氧机来补充氧气,提升血氧饱和度,可以为及时到医院就诊多争取些时间。及时发现老人沉默性缺氧,关键时刻可以延长救治时间。
END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新冠防护专区
往期回顾
REVIEW
男五女七癌筛体验:上海中山医院无痛胃肠镜全记录
“脑雾”上热搜!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何应对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