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的重疾又带走一位中国天才科学家 | 一颗中国科研界闪亮的“流星”



曾经看到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正是对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奉献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2月10号,湖南郴州安仁人、年轻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行为与神经调节研究组组长周传,在北京因脑瘤癌变恶化去世,年仅38岁。

尽管没有袁隆平教授这种顶级科学家的知名度,但是周传对中国科研能量的提升,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是中国科研领域的重大损失。
作为湖南向世界输出的顶级科研人才。2005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2005-2010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进行博士研究。2011-2015年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詹宁斯研究校园进行博士后研究。这个研究所,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医学研究组织之一,培养出25个诺贝尔奖得主,超过180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自2005年始,周传一直研究以果蝇为模型研究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是国内果蝇研究的核心人物,并推动北京大学建立果蝇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用果蝇探索抑郁症、开发治疗抑郁症新药的全新研究领域。周传相关学术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受到众多科学期刊如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的专题评论和众多媒体如Science News、The Scientist、The Verge、redOrbit等广泛报道。曾获得首届吴瑞奖和NIBS优秀研究生奖。
31岁,周传入选中科院“新百人计划”,回国领导独立实验室,享有国家级青年基金资助。

指导过老师的“学生”
2月20日,知名生物学家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发悼文《悼念周传:指导过老师的学生》悼念周传,称“周传虽然曾经是我的研究生,但他当时就指导过我”。
饶毅在文章中写道:“我实验室有过果蝇打架的研究,是周传带动建立的。我实验室后来有近十年研究的内容之一是社会行为的分子机理,周传的想法是这些研究的起点。而且,社会行为的机理研究有几年是我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所以,周传等于是指导了我,带动了全实验室”。


本是国内动物研究领域中坚力量,38岁被迫按下“暂停键”
在同僚眼里,周传是学术风气日益浮躁大环境下的“异类”,是一个愿意将生命献给科学,一腔赤诚投身科研的科学家。
然而2017年,回国刚两年,正在他的事业扬帆起航的时候,周传被查出脑瘤。因为疾病的预后不佳、副作用大,周传决定不治疗,以便能够拥有更多“健康”的时间。
在患病期间,他坚持进行科学研究。2019年脑瘤压迫神经速度加快,17个小时的手术后,周传的一双眼睛再难看清人间,身体也没办法再行动,与死亡几乎近在咫尺。但他继续指导实验室的研究,与学生交流,直至完全不可能。有时需要妻子和母亲记录。在他病重后,他领导实验室居然发表了一篇原始研究论文(Wu et al., 2020)、该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周传实验室还有两篇在投稿中(Wang et al.; Ma et al.)。
到生命最后阶段,他还在思考学生们的前途,请求身边同事,“一定帮忙照顾好他的学生。”


普及癌症早筛的重要性“不要等到重疾找到你”
科学家周传英年早逝,让人惋惜,面对脑瘤等重大疾病,即使术后良好,仍依然面临严重后遗症及定期繁杂的检查,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停的加快,我们的健康应该如何“保护”。
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早诊早治是国际公认对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从中受益。国际权威医学期刊CA发布2021版美国癌症年度报告显示,过去20年美国癌症死亡率已经下降33%,即已有超过320万人免于死于癌症,且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67%。美国癌症中心(ASC)发布了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称为“2030癌症预防和死亡率下降蓝图”,详细分析了1930-2010年80年间美国癌症死亡率先升后降的变化,癌症筛查被再次强调。“相比之下,我国癌症检出率比发达国家低3-4倍,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1%,不到美国的一半。”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GCP中心)主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兵河在全国两会上发言时表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与国外相比,在我国尤其是一些农村边远地区,开展肿瘤筛查还不是特别普遍。加之人们对肿瘤筛查的意识还不够强,导致很多病人在出现很大的肿块后才去就诊。“因此,需要从国家、企业、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入手,来提高人们对疾病进行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
END

到顶部